郭晶晶,真正的大女主到底是什么样?
东京奥运会闭幕了。
赛场之上,每一位奥运选手拼尽全力,为中国拿下38金,32银,18铜。
回顾这半个月精彩的赛事,我却始终无法忘记裁判席上的她。
时隔十年,跳水皇后郭晶晶再一次回到泳池。
时光飞逝,她已是豪门媳妇,有了3个孩子,是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负责给裁判打分。
一切都在改变,然而郭晶晶的初心却从未动摇。
她说:“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虽然有点不放心孩子,对于疫情也有点担心,可第一次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奥运会,这是我应该去做也坚持想做的事情。”
以新身份回到赛场的她,依旧散发着属于她的光芒。
唱响国歌时,她的眼神仍旧坚定。
看到喜欢的选手时,她像个小迷妹般兴奋。
一边自言自语着“技术会议绝对不能迟到”,一边可可爱爱地跑着。
每一次,当她出现在镜头中,都让人不禁感叹:
尝遍人生百味,看遍世事繁华,归来时,仍旧如此纯粹美丽。
“豪门有很多,冠军只有一个”
2004年雅典奥运会,郭晶晶拿下两枚金牌。
自此,“跳水皇后”郭晶晶的时代到来了。
万人追捧时,站在领奖台上的她却十分平静。
王冠虽重,但她早已在一次次训练,一次次磨难中,确信了自己的力量。
正如她的启蒙教练所说:“郭晶晶的职业生涯非常辉煌。但是,这一切得来并不容易,从遇到挫折,到勇敢站起来,再到胜利,是坎坎坷坷走过来的。”
谈到郭晶晶的成功,她身边的人总会谈起一件小事。
10岁,本是贪玩的年龄。
一次训练时,郭晶晶的腿骨骨折。
双腿都打着石膏,她却固执地不愿离开泳池。
整整1个月,她坚持每天待在场馆里,看着队友训练。
她从来都不是那个最有天赋的运动员,7岁初进跳水队,她的脚背、膝盖就被教练说“不符合跳水要求”。
整个跳水生涯,27枚金牌,每一枚都是她靠着超乎常人的坚持和努力赢来的。
幸福的生活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通过大量调研发现:
很多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
不是的!
一个人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最优体验”。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要通向“最优体验”,最大的障碍常常是“他人”。
夺下金牌之前,郭晶晶当了7年“老二”,那是一段漫长又迷茫的时光。
伏明霞练到五六点,郭晶晶就一定会练到七八点。
伏明霞说:“于教练总说我,为什么你没有她这样那样。做什么事都跟她比,跑步、做操、训练、换衣服什么的。”
终于,两人在悉尼奥运会站上赛场。
郭晶晶领先40分,却在最后一跳出现重大失误,痛失金牌。
枯燥的训练生活,缠身的病痛从未击败过郭晶晶。
接近10年的跳水生涯中,那是郭晶晶第一次想到放弃。
“那次,我输给了伏明霞。记得一比完赛,我就不想练了。我觉得我付出的要多得多,想不通为什么输了。”
为了走出迷茫,钟少珍领着郭晶晶回到河北跳水馆,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找回初心。
没人知道她是如何走过黑暗的,但再一次出现在赛场的她,心无旁骛,光芒万丈。
后来,郭晶晶说:“跳水运动员没有对手,没有记录。赛场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我,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简单一句话,蕴含着她在黑暗中获得的“大心脏”。
那是全身心投入每一个细节后所获得的自信,是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汇集成的一种掌控感,确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
郭晶晶的豪门法则
正是这种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让郭晶晶在嫁入豪门后,也从未迷失自己。
雅典奥运会之后,郭晶晶与霍启刚的恋情也迅速曝光。
人们都以为郭晶晶即将退役,嫁入豪门。
郭晶晶却说:“我实在不愿、也懒得解释这些东西,我只想安静地跳水。”
为了备战北京奥运,还跟霍启刚约法三章:
第一,恋爱不准占用训练时间;
第二,约会不能去训练馆找她;
第三,结婚必须等她退役之后。
多年以后,邓亚萍问:“有考虑过门当户对吗?”
郭晶晶毫不犹豫:“没有。”
“和霍启刚结婚会有压力吗?”
她笑笑,答:“我没有压力,我觉得他有压力,他说08年奥运会我拿不到冠军,人家会骂他的。”
强大的自信,让她面对任何人都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
即使嫁入豪门后,也是如此。
用着3块钱的头绳,哭笑不得地回应网友质疑:
“不是所有人都用这个吗?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特别的。人家就卖3块钱,你不能强迫别人卖300块吧。”
买着打折面包,吃着路边摊。
即使公公来家里看孩子,也要求孩子要先做完作业。
面对公公对孙子的宠溺,郭晶晶只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就是要好好读书的。”
让霍震霆不禁感叹:“儿媳的温柔都是骗人的。”
这些日常,虽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但对比一下诸如奚梦瑶、郭碧婷、何雯娜的豪门生活,郭晶晶简直就是在另一个次元。
有人说:“郭晶晶的底气源于多个世界冠军。”
其实,远不止于此。
还有她在内心深处,深信着“我有价值,我值得被爱。”
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依赖于经济条件,不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更不依赖于环境的变化。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往往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社会价值,我们被他人、被社会认可。
一种是内在价值,我们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
对自己的认知越是模糊,内在价值越低,越是需要外界的认可。
而内在价值越是强大,越是能够践行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而越少从外界寻找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