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所见略同——小议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那些共同点

最近几天把《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重温了一遍,保持一个月至少两本书的节奏

彼得·林奇和《怎样选择成长股》的作者菲利普·费雪都是以投资成长股见长;巴菲特则自称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无疑,他们都是价值投资的践行者。
在持仓分布上,根据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财报公布的持仓,其前五大持仓按权重依次为:苹果、美国银行、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美国运通,5支占了整个股票仓位近七成,以巴菲特的资金体量,这样的持仓可以说是非常集中。
而彼得林奇最多的时候曾持有过1400多只股票,甚至有人调侃:难道还有林奇没有买过的股票吗?

尽管如此,阅读全书后,我还是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巴菲特和林奇都对科技股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虽说后来巴菲特也买入了IBM和苹果,甚至根据伯克希尔Q2持仓,苹果成为巴菲特的第一重仓股。
但就老巴的整个投资生涯而言,他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投资是非常谨慎的,他一直秉持坚守能力圈原则,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前不为所动,以至暂时落后市场,但这并不妨碍他亮眼的战绩。
林奇也称自己是技术恐惧者,并完全错过了互联网的投资机遇。他甚至不会上网,但这并不影响他管理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获得了年化29%的投资收益,麦哲伦基金的规模也从2000万暴增到140亿美元。
守住能力圈,不懂不做,并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投资大师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实践的,对苹果、亚马逊的投资无疑是巴菲特通过不断学习,拓展自身能力圈的最好阐释;而林奇在执掌麦哲伦的13年间,每年拜访调研600多家企业,异常勤奋。
二、巴菲特和林奇都偏爱消费股。
纵观巴菲特持仓中占比最大的行业,无疑就是消费和金融,巴菲特投资过或正持仓的消费股有很多,如: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卡夫亨氏、宝洁、吉列刀片、强生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苹果也属于消费品,它是带有科技含量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而林奇亦鼓励投资者从生活中发现大牛股,并坦言,如果你在工作场所及购物中心能保持一半的警觉,就可以发现表现出众的优秀公司。他投资过自己喜爱的甜甜圈公司,妻子喜欢穿的L’eggs连裤袜公司,女儿们喜欢用的美体小铺……热衷于不断地从工作和生活中寻找投资机会。
三、巴菲特和林奇都推崇“长期持有”。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同样地,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这样表述: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坚定地信奉长期投资,但是正如《圣经》所说:你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的黄金法则,长期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四、巴菲特和林奇都靠着选股获取超额收益,而不会刻意择时。
与其说他们从不择时,倒不如说,选股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择时,当无法再在市场上买入便宜心仪的股票时,1969年,在美国股市处于牛市的一片乐观氛围中,巴菲特解散了他的合伙基金;
而当1973、74年间“漂亮50”泡沫破裂、华尔街陷入恐慌性抛售时,巴菲特却拿着大桶,不断买入股票。同样地,当07、08年次贷危机时,他向媒体喊出:我正在做多美国。
五、巴菲特和林奇都坚持“逆向投资”。
巴老自不必说。林奇在书中写道: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并不是那种与人人追棒的热门股对着干(例如卖空一只所有人都在买入的股票),真正的逆向投资者会耐心等待市场热情冷却下来,再去买入那些不再被人关注的公司。
六、巴菲特和林奇都不去预期股市短期走势。
巴菲特曾说过,预期股市的唯一价值是让算命的看上去体面。林奇则讽刺专家的预测能力比古代那些通过挤压鸟的砂囊(鸟的消化器官)来为罗马君王预测什么时候匈奴人会突袭的占卜师好不到哪儿去,没人在1973、74年的股市崩溃前发出任何警告的信号。这句话和巴菲特的表述异曲同工。
林奇还总结出了一套关于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通过人们在鸡尾酒会上对于谈论股票的表现总结了股市行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成功投资》一书中,他还提出了“灯下黑”理论,即:医生热衷于买入石油公司的股票,而联合石油公司的管理人员可能买入的是医药股,指出在投资领域,人们总是觉得别人家的草坪更绿一些。
一如平时我们常说的“熟处无风景”,人们倾向于投资自身不懂的领域,却对自己从事行业的投资机会视而不见。
此外,林奇还在书中总结了如何寻找十倍股、13条选股准则、避而不买的六种公司股票、如何构建组合、财务指标的分析等,这里限于篇幅,不多说,以后有机会再谈。
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是投资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两位世界顶尖的投资者在很多方面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小议一下,也算是对阅读本书的简单总结,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启示。
That’s  al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