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成为“公务员”有多难普通人是如何找工作的
现代社会,只要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总逃不掉找工作这件事。
内推、猎头挖掘、投简历,我们往往存在很多路径,就能获取自己心仪的offer。
但是换到古代,大众找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呢?“面试官“会如何挑选合适的人?
大家好,我是乌鸦君,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件事,盘点下古人是如何找工作的。
权贵是如何“找工作”的
谈到工作,在古代,其实权贵和平民,完全走的是两条路线。
在秦汉年间的时候,权贵找工作最常用的方法“举孝廉”,直白点说就是找熟人办事。
譬如你是个“官二代”,内亲外戚里有人在朝廷中做官,你就可以请求这些长辈,帮自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当然,这个门槛不是一般高,一般官员根本没这个能量。
以汉朝为例,人口满二十万每年才能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而据历史记载,整个东汉时期人口最巅峰的时候也才6500万人,也就说一年最多只能有300多人参与“举孝廉”,要是权利不大,背景不深,这条路想都不用想。
当然,就算家世不错,也不能高枕无忧。
在两汉的时期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因此,想要当“公务员”不是一般的难。
当然,如果有幸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难度会低一些,但是没有关系,缺乏财富,依旧寸步难行。
以纵横家苏秦为例,首次找工作,花掉了黄金百斤,黑貂皮大衣一件充当行头,才获得了秦国国君,秦惠王的面试机会。
但结果很遗憾,秦惠王根本不看好这位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接连好几次,都拒绝了他的自荐。
最后千金散尽,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被老婆、父母一顿嘲讽。
换到现代的年轻人身上,这种遭遇,估计早就自闭了,只敢宅在家里,再也不想出门。
但苏秦不这么想,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一半(搞关系),只要搞定另一半,则大事可成。
于是转过头来,拜了一个叫“鬼谷子”的培训老师傅为师,强化专业能力。
这家伙,能力不是盖的,放在战国那会,就是顶尖的网红教师,教出了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等一系列大牛。
几年调教,苏秦横空出世,很快就成了6个国家的宰相,拿着好几份薪水。
当然,不管是在战国时代,还是两汉年间,像苏秦这样的年轻人都算幸运的,毕竟还能拿钱开道,找关系获取一份好职位。
到了唐朝,就没那么惬意了,科举制度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终于成熟,开始发挥其作用。
到这个时候,无论贫穷贵贱,就只能靠考试获胜了。
通过科举当“公务员”有多难?
而科举有多难呢?仅仅是一个秀才,每年府院,也就只有几十个录取名额。
相当于高考,你必须考到全县的前5名,才有可能能成为秀才。
但秀才爷只是有点特权而已,根本算不上公务员,除非你考上举人,才能拥有做官的资格,从此被称为老爷,享有政府的津贴。
但一般人想考举人,简直是痴心妄想。
以明朝为例,全国每三年只中举1000人,一年300多人,比考上清华北大都还要难几十倍。
简直是困难的妈妈给困难开门,困难到家了。
而且,就算你有这样的天赋,是读书的种子。如果家世、出生不好,想要参加科举也只能是空想。
毕竟,往日不同今时,根本没什么义务教育之类的举措,家里没权没势,想要读书,先掂量下自己有几分的家底。
做不了“公务员”的普通人如何找工作?
因此,更多的普通人,根本走不了当官的道理,他们是如何找工作的呢?
花活就很多了:
有点才学,但考不上公务员的年轻人。
有的会通过写诗,成为“网红”,靠有钱人的打赏,和商家的资助过活,当然粉丝有时也会象征性地凑点钱,以支持自己的爱豆。
譬如柳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就连死后的丧事,都是青楼女子们凑份子钱操办的。
不善经营人设者,则会去各种级别官府应聘师爷,虽然没有官身,但毕竟是公职,收入还不错,社会地位也不低。
更多的人,会想办法做权贵的门客,给他们出谋划策,虽然地位不高,但但挣钱嘛,不寒碜!
放到那个时代来看,很多人跪着,都没这样的出路。
因为封建时代底层人民,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地,就只能成为世家门阀奴婢、小厮了。
连自由都不属于自己,更何况尊严。
另外,还有极少数人能成为手艺人,要么就是子承父业,你爹是干这个的,他把手艺传给你。要么托关系,拜对方为师。
别觉得这类工作不体面,一般人想做,都没有门路,看得看大师傅的心情。
真正能入得了门下,而且还要受尽艰辛,俗语云:学徒学徒,三年为奴,晚上洗脸,早上尿壶!
可见找份工作,学份手艺的,有多不容易。
整体来看,虽然这个时代,大家天天念叨着内卷,加班严重,工作不好找,当相较古代人民,还是幸福多了。
你们觉得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