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本知识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导致心房的有效收缩产生的泵血功能丧失。同时也导致心室律的不整齐,易导致心衰、心房附壁血栓、脑栓塞的发生。
房颤是指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可表现为心慌,气促,乏力等症状,心跳强弱不一。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必须干预治疗,否则会逐渐加重难以转复,而且会发生脑栓塞并发症,其实房颤的危害主要是心功能不全和脑栓塞而致残预防发作效果最好的就是氨碘酮,应该长期应用,药物效果不好可以考虑射频手术,但有一半左右的病人不能一次成功,需要二次手术。
病因
常见的原因有饮酒、外科手术、体力劳动、情绪激动、低钾等。与房颤相关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常见的其他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可引起房颤。
分类
房颤分5类,具体如下:
首诊房颤:首次确诊、首次发作或首次发现房颤。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常≤48小时,能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不能自行终止,需要药物或电复律转复。
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患者有转复愿望,可以考虑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药物或电复律终止房颤无效或终止房颤后又复发。
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
老年人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好发房颤,也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身上,尤其是二尖瓣病变者。
如喝咖啡、浓茶可以导致心跳加快,有一定诱发几率。
焦虑、抑郁、熬夜、休息不好、吸烟、肥胖也会增加房颤发生的几率。
在有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肌缺血的患者中,如果原发病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房颤的发生。
房颤在心室率不快时可无任何症状,在心室率快时,如心室率超过150次/分,可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症状,如头部可出现供血不全的症状,心脏出现心绞痛的症状,发病时症状可轻可重,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病持续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胸闷、脉搏不规则、胸痛气短或者头昏目眩、思维迷糊等。
其他症状
房颤在心率快时可引起脑供血不全,可出现眼睛黑蒙、一过性意识丧失等,诱发心肌缺血时可导致心绞痛的发作。
如果房颤导致心衰,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更加明显,严重时在平卧、坐位时也会出现喘憋。
如房颤患者的心房壁有血栓形成并脱落时,则会出现血栓栓子栓塞器官等相应的症状。
1.脑卒中
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有20%的几率致死,60%的几率致残,应引起重视。
2.心衰
由于房颤时导致心排血量减少25%或更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高,心衰的发生率增高。
3.心肌梗死
房颤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同时房颤有增加患者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1.心电图
包括12导联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尤其在发病时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房颤。
2.经胸心脏彩超
可以观察有无心脏瓣膜疾病、心房及心室的大小、心脏的舒张及收缩功能,简单评估左房是否存在血栓,如怀疑有血栓可进行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其准确度还是非常高的,可以指导房颤的治疗。
3.甲状腺功能
部分患者的房颤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通过血液检查有助于甲状腺功能的诊断,从而有助于房颤的治疗。
4.肺部X光片
有助于发现肺部疾病,以及评估心影的大小等,为房颤的发生原因提供线索。
5.其他检查
采血进行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象的检查。
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可做初步诊断,同时查体检查的一些特点也可作为房颤的诊断,其准确性和查体医生的医学水平有一定关系。
心电图
表现为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振幅变化不定、小而不规则的基线颤动波所取代,临床上称为F波,频率为160~35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规则,一般心室率在100~160次/分,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如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增宽。
查体
心脏听诊时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每分钟心率的次数大于脉搏的次数,即出现了短绌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为心率在150~250次/分,心律绝对规则,QRS波正常,如增宽考虑差异性传导,P波为逆行,发病起始突然,而房颤主要在于心室律绝对不规则,没有P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节律大多绝对不规则,QRS时限多为0.12~0.14s,无联律间期,而室性心动过速节律基本规则,QRS时限可大于0.14s,如>0.16s则肯定为室性心动过速,有固定联律间期和代偿间歇,可有室性融合波,胸前导联QRS波方向一致,提示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
房颤的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药物治疗,以及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的治疗。此外,还有房颤消融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术、防止血栓形成的治疗等。
治疗周期
房颤的治疗周期为长期持续性治疗或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房颤没有纠正,但因心室率快导致明显症状的需进行控制心室率的治疗,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心得安、比索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等。在上述药物控制不佳时也可以选择胺碘酮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心室率控制目标为对于有症状的房颤,建议休息时控制在<80次/分,对于无症状的房颤患者,且心脏的收缩功能正常,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110次/分。
将房颤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药物,即临床上所说的节律治疗,用于房颤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索他洛尔等。当房颤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后,如不进行药物维持治疗,则多数患者还会再次发生房颤,而对于长期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氟卡尼、决奈达隆,在其他药物无效时可以选择胺碘酮治疗。
房颤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方法除了上述所说的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同步直流电复律、导管消融,电复律用于对药物转律无效或者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
由于房颤易导致脑栓塞,增加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抗凝治疗来预防脑栓塞意义非常重大,常用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等。
手术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其对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维持有一定的效果,由心内科医生来进行,主要适应于对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时,可以考虑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外科迷宫手术也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
左心耳封堵术,房颤发作时,左心耳内易形成血栓,容易引发脑卒中。可将封堵器放入左心耳,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同时,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预后
房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房颤的并发症,如心衰、脑卒中、冠心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同时与患者原发性疾病、年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脑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非房颤患者高。
能否治愈
房颤治疗能减少房颤发生的频率,很难根除房颤,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经过心内科系统的治疗后,房颤的复发的几率也越来越低。
能活多久
房颤患者的生存时间,没有量化的数据。导致房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但是具体出现时间无法预测,故房颤患者能活多久难以确定。
复诊
一旦出现心悸、乏力、气短不适,应该复诊。
如果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在家没有不适症状,但摸脉搏发现不齐也应尽早复诊。
如果房颤患者在家更换房颤的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药物后再次应用时,也应到医院进行复诊,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再次规范用药。
平时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及体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内科体检。
饮食
饮食调理
房颤患者饮食结构没有特殊要求,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即可。
护理
房颤大多数是由于心脏性疾病所引起的,一定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养成维护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要保持劳逸结合,心情愉快,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卧床休息时要采取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
日常护理
了解口服房颤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减少引起心率增快的因素,如咖啡、浓茶、饮酒等。
积极治疗能引起房颤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衰、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长时间静坐及过度运动会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要适当运动。
病情监测
定期体检,做好监测,如做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的功能及心室、心房的大小;复查心电图了解自身心率及心律的情况,以及有无缺血的情况等;定期复查凝血象,尤其是应用抗凝剂华法林时。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房颤药物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对于应用抗凝剂治疗时要做好房颤的卒中的评分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此外,抗凝治疗对于有瓣膜病并置换金属瓣的房颤患者只能使用抗凝剂华法林。
预防
房颤的预防包括没有出现房颤时对房颤的预防,以及出现房颤,但经过治疗后房颤已经转为正常窦性心律后,需要预防房颤的复发。
早期筛查
心电图的检查是早期诊断房颤最有利的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该检查。
预防措施
在生活方面,要减少喝咖啡、浓茶,少吃巧克力,禁烟,少喝酒,因为这些可以导致心跳加快。
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劳、过累,减轻体重,有助于减少房颤发生的几率。
对于高血压及心衰患者,应用ACEI及ARB类药既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控制,也有助于房颤的预防。同时对于导致房颤的原发性疾病要积极的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止或延缓房颤的发生。
检查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