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话”说在前面,矛盾就少了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
有个网友称自己想要回老家,买车票需要580元,恰好亲戚也要回老家,他心想坐亲戚的车就能省下这个钱了,但没想到在半路上加油的时候,亲戚却问他要200元钱加油。
他虽然掏了钱,但心里却觉得很不舒服,吐槽说:“200元钱看清一个人,以后再也不坐他的车了!”
这个言论受到了很多网友的批评,大家都在用“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样的话指责他,但我后来想了想,却认为他的想法从情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跟“默认式心理预期”有关。
什么叫作“默认式心理预期”?比如今天我们有急事要外出,把小孩暂时放在邻居家,我们会默认那是免费的;而如果请一个钟点工来照看孩子,我们又会默认那是要收取费用的。
同样,当这个网友对亲戚提出坐顺风车回家时,并没有主动提出自己愿意承担一部分费用,那么他的“默认式心理预期”就是免费坐车。
“默认式心理预期”是根据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模式而做出的一种衡量和定位,我去亲戚家蹭一顿饭难不成还要做好“付费”的准备?同理,我去酒店里吃饭,也不会指望着要“免费”。
那么怎么避免这类尴尬呢?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亲戚不甘心让他免费坐车,可以这样说:“好呀,我负责开车和过路费,你只管出200元油费,我们组团回家,大家省钱!”这样一来,视频发布者一盘算,能省下380元,或许两人就开开心心地一起回家了。
“丑话”没有说在前,最后摊牌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免费坐车”的默认式心理预期瞬间被“出钱坐车”的现实搞得不舒服。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一部分问题反而是出在亲戚身上,但他错的不是让视频发布者出钱加油,而是错在没有事前沟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把'丑话’说在前面”。
如果“丑话”早晚要说,那么晚说不如早说。
“丑话”早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能更准确地亮出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也能使对方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或风险,做出更准确的取舍或选择,使双方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至于“丑话”晚说,则一定会产生这样两种不好的结果:一种是压到最后仍旧不好意思说,只能自己心不甘情不愿地吃哑巴亏。
而如果等拖到不得不说的时候再来说,虽然不一定会吃哑巴亏,但却十有八九会得罪人,不仅会引发双方的不快,甚至还会使自己落个“人品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