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顾此失彼
顾此失彼的毛病,常常发生在太极拳的中级阶段。那时,习练者的太极拳架已经中正安舒了,下丹田的劲路也顺畅了,中丹田的气血也开始能够沉降了。劲路也由紧变松,架子也由开始舒展开来。外人看他打拳,能够感觉得到他的一些神韵来。
一般的人,逐渐开始独立行功走架,脱离老师,所谓“功夫无息法自修”,很多拳友开始走入“路漫漫其修远”的“法自修”之路。
这时,倘若没有人及时提醒他“顾此失彼”的毛病,可能他的太极修为,就此停顿下来。许多习练太极拳的,“十年不出门”、或者几十年也没有多少修为,原因就在于此。许多大师级的太极拳师,也会犯同样的毛病。而他们自己往往觉察不到。
许多习练太极拳的人,不敢与其他门派的人交手,多半是因为他的推手只能在同门内进行,一旦离开太极推手的规则,他们无所适从。
自己觉察不到顾此失彼的原因,是因为,这种病不是形体上的毛病。中正安舒了,形体上还会有病吗?
毛病出在习练者的“意念”上。
因为在这一阶段之前,他们过多的注意了自己的劲路与气血,过多的注意了自己的身体语言。相对忽视了意念。
从来不知道“耳朵”在打拳中作用的人,就有这种太极病。
知道了病因,也就能够对症下药了。
耳朵与眼睛在行功走架中的作用很重要。原则上有以下几点分工: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观静态的上下左右四面与运动过程中的“顾盼”。
耳,听上述六路外,更重要的是背后命门、神道两处的圆润饱满。
二、耳朵与眼睛配合运动中的手足“交替轮班”。
三、耳朵敛内、眼睛含外。仙道所谓“内视反听”。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学会了眼睛与耳朵的作用,太极拳的修为自然上了一个层次。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