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筱翊:夏氏梨园世家
夏氏梨园世家
安徽怀宁 夏筱翊
今年是庚子年。
顺治庚子年(1660),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字其年)在《奉贺冒巢民老伯暨伯母苏孺人五十双寿序》中云:“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
乾隆庚戌年(1790),徽班进京。
乾隆乙卯年(1795),戏剧作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安庆有以‘二黄调’来者……安庆色艺最优。”
嘉庆己巳年(1809),学者包世臣在《都剧赋》中指出:“徽班昳丽,始自石牌。”
…………
明万历中期至今400年,安庆籍的戏曲大师灿若星辰。其中,怀宁夏奎章家族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
夏奎章,安徽怀宁小吏港报本堂夏氏。谱名大章,原名大京。生于道光甲申年(1824)八月,卒于光绪癸巳年(1893)六月。幼年在北京科班学戏,工老生兼工净,逐步成长为三庆班头牌老生。同治丁卯年(1867)应丹桂茶园之聘,搭班南下,是第一批到上海的京班艺人。与铜骡子、熊金桂、周长山、冯三喜、王桂芳、董三雄、七斤子等角儿合作演出,形成强大的上海第一代京剧演员群体,为京剧赢得上海观众奠定了基础。奎章嗓音响堂,武工磁实,多出演文武兼重、唱做繁难的大戏。据《戏剧月刊伶史》:“奎章,须生戏道白、唱工、做作、台步,无一不好。皇帽戏《打金枝》、《金水桥》、靠把戏《定军山》、《战太平》、《南阳关》、纱帽戏《清官册》、《宫门带》、《打严嵩》、员外戏《状元谱》、《硃砂志》、扁折巾戏《浣纱记》、《八义图》、鸭尾帽戏《庆顶珠》之萧恩、《八蜡庙》之褚彪、罗帽戏《九更天》、《南天门》、纶巾戏《借东风》、《安五路》、《七星灯》等能演,所以是须生全才。”演《反西凉》、《赚历城》、《冀州城》等剧技艺超凡、声情并茂、神态逼真而声名大振,有“活马超”之誉。在表演上,夏奎章追求将戏唱顺唱足,将人物演活。为了达到这一艺术境界,他不但吸收了南方昆弋班和徽班的武戏技艺,设计了不少新腔。如《冀州城》一剧的唱腔,对原来徐缓的“二黄”改用快速昂扬的“西皮”来唱,以此大大增强了唱腔的艺术表现力,使全剧的艺术形式更趋完美。夏奎章生性耿直,能殷切教导后辈,四十岁辍演,以剧艺传人。
夏奎章与夏月润合影
夏昌彝,字曰瑚,奎章长子。生于同治壬戌年(1862)九月,又名小庚弟。幼年出台,被目为神童,惜早卒。
夏月恒,谱名昌学,字曰校,号鸣皋,奎章之次子。生于同治乙丑年(1865)九月,卒于民国廿三年(1934)十一月。月恒幼在玉成班,拜黄月山为师,习文武老生兼工武丑,常与月山配戏。在《溪黄庄》扮尹亮,《八蜡庙》扮黄天霸,《反五关》扮黄飞虎。起打精彩非常。返上海,常演“开口跳”,《时迁偷鸡》、《三岔口》,有名于时。民国元年(1912)1月24日,夏月恒在上海新舞台发起为革命军助饷义演,剧本为全本《翠屏山》和《时迁偷鸡》,主要演员有夏月珊、七盏灯、潘月樵、林步青、马飞珠、赵文连、张顺来。夏月恒后投身行伍,随两江总督端方,因功由千总特授守备,五品蓝翎都司衔。
夏月珊,谱名昌树,字曰松,号石桥,奎章之三子。生于同治戊辰年(1868)十一月,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九月。幼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及文丑。清同治癸酉年(1873),在孙菊仙主持的升平轩茶园,以“小童串”名义登台表演。从此经常在丹桂茶园为父辈们演唱开锣戏。稍长,即随班演里子老生。月珊能戏甚多,除艺承乃父亲授《定军山》、《独木关》一类靠把老生戏外,转益多师,如从周长山学《天雷报》,从孙菊仙习《逍遥津》,从汪桂芬习《捉放曹》,这些后来都成为其代表性剧目。
光绪戊寅年(1890)以后,夏月珊开始辅佐兄长夏月恒主持附设于丹桂茶园之科班。光绪甲辰年(1904)左右,接办丹桂瑞记茶园。其后,与潘月樵、夏月润等合办丹桂胜记茶园。月珊工靠把戏《独木兰》、《定军山》,演剧气度从容,不事雕琢。这一时期,受当时民主革命社会思潮影响,致力于京剧改良运动,与汪笑侬、潘月樵、夏月润、冯子和等进步艺人一起,编演了《新茶花》、《潘烈士蹈海》、《玫瑰花》、《血泪碑》等一批时装新戏,为传统的戏曲艺术表现现代生活题材开创了先端。
光绪乙巳年(1905),由孙菊仙发起,丹桂茶园为崇明、宝山一带水灾举行助赈义演,夏月珊、夏月润兄弟与冯子和、毛云珂等同台演出《大打城隍》、《拿费德公》、《桑园寄子》、《有道休妻》《双翠屏山》等剧。
光绪丙午年(1906),上海报界同人在张园举行立宪祝典,潘月樵、夏月珊等演出《爱国青年》一剧,观者群情激愤。
光绪戊申年(1908)十月初二,夏月珊、夏月润昆仲和潘月樵创办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剧场“上海新舞台”。夏月珊亲任后台经理,在这里,他们除了上演优秀传统戏外,继续编演了大量的时装、洋装新戏。《明末遗恨》、《宦海潮》、《鄂州血》、《秋瑾》等剧,均以其针砭时弊、鼓吹革命而赢得大量观众。
光绪戊申年(1908)十月二十一,光绪帝驾崩。新舞台园主夏月珊、潘月樵等公告自二十三日起,停演数天,以表哀思
夏月珊在舞台表演上注重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主张京剧唱腔只要不离“西皮”“二黄”声腔规范,曲调旋律可由演员自行创新;表演上着力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风格高雅,善诙谐,插科打诨多警示语,切中时弊,但从不以俚语噱头哗众取宠。他同潘月樵主演的《黑籍冤魂》、同万盏灯主演的《阴阳河》、同冯子和主演的《拿破仑》等剧,开始采用灯光、绘景片等舞台景物造型,演员在唱、做、念、打等各方面,对京剧表演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革新。由此,开创了海派京剧长于继承、广泛吸收、勇于创新的艺术传统。
上海光复对辛亥革命整个局势有很大影响,而占领制造局则是上海光复的关键。江南制造局创设于同治初年,位于黄浦江边,专制枪炮,供应各省。武昌起义后,制造局将军火络绎运往南京,供清军对民军作战之用。宣统辛亥年(1911)九月十三(11月3日),为响应武昌起义,在沪革命党人宣布上海反清独立。下午3时,中国同盟会中会总部陈其美向商团公会借得步枪40支,率敢死队二百余人向南市出发,乘局中启门放工时一拥而入。局内驻军先放空枪一排,敢死队不顾,蜂拥向前进攻,投掷炸弹。驻军乃实弹应战,敢死队死伤各一人,就往后退下来。陈其美命令大家停止进攻,只身闯入制造局,希望劝说守军放下武器,结果把他逮住,绑在花厅院子里桂花树上。商团方面并不知道攻打制造局失败和陈其美被拘,仍按预定计划占领各公署。上海民政长官李平书贴出安民告示,并去保释陈其美,而制造局总办张楚宝不准。此时,两江总督张人骏电告上海道,已命宁、松两路进兵,无论革党商团,擒获者一律正法。李平书赶到南市毛家弄商团公会,商团团员大呼:“若不发动,我们愿流血阶前,决不散队。”商团编为两队,一队攻打制造局正门,一队攻打后门,定于夜间十一时出发。午夜,商团开始围攻制造局,驻军用机关枪扫射,火力甚猛,无法攻入。夏月珊、夏月润等沿墙根绕到边门,看见旁边有间木匠住的房子,里面堆着许多刨花碎木,便派表弟薛寿龄骑马到附近烟纸店买来两箱火油,由夏月润亲自动手倒在刨花堆上,顷刻燃起熊熊烈火。商团看见火光,就四面八方呐喊起来,声震天地。商团总部基本队员范耕莘扶墙摸壁走到铁栅门边,从一个小洞里钻进去,用大石砸开门锁,大声喊道“我们得胜了”。制造局总办、会办等,见火光烛天、杀声四起,以为外面火力很猛、被吓慌了,仓皇登舟逃往浦东,卫队亦纷纷散去。商团一拥而入,找到绑在桂花树上的陈其美,把他救下。
参加攻打制造局的伶界诸人都对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尤其是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张顺来、薛寿龄、夏月华、马飞珠、邱治云等,更是以不避艰险、不顾身家性命为革命而奋斗的精神,为戏剧界树立了榜样。
民国元年(1912)2月23日,通过上海沪军都督府陈其美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核准成立上海伶界联合会。其宗旨为“就海上同志组织联合会,改良旧曲,排演新戏,表扬革命真诠,发阐共和原理。”同年3月11日孙中山复文:“潘月樵、夏月珊等启导伶界,有功社会,一片婆心,实堪嘉尚。所请各节,既经沪都督批准在案,自无不合之处,应准其开办。至于夺制造局有功,自应受赏。”并亲笔题赠“现身说法”匾额。民国元年(1912)4月5日,孙中山至新舞台观剧,为夏月珊书写“热心劝导”。4月29日,上海伶界联合会举行选举大会,到会130余人以记名投票法选举夏月珊为首任正会长,童子卿、赵嵩涛为副会长。会址设南市方浜路539号。夏月珊团结广大京剧艺人,统筹举办伶界义演和福利事业,对于艺人中孤苦无靠者,按月给予补助,在真如办一个养老院和梨园公墓。力主“德育、体育、智育为提高伶人社会地位之嚆矢”,创办了伶界子弟小学——榛苓小学,其后成立了上海伶界足球队。
民国六年(1917)10月7日,上海新舞台为北京、河北、辽东水灾举行助赈义演,参加演出者有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冯子和、何月山、周凤文等,剧目有《桑园寄子》、《拿高登》以及水灾实事剧《目睹哀鸿劫》等。
民国八年(1919)9月13日,袁克文(寒云)暨夏月珊假座上海新舞台,为安徽水灾举行助赈演出。袁演昆剧《议剑》,与潘月樵合演京剧《审头》,夏月润、倪金利演《水淹七军》以及新舞台全班合演的水灾实事剧《灾民泪》。
民国十一年(1920)以后,夏月珊以参与编演《新西游记》、《枪毙阎瑞生》等剧而继续享名剧坛,全本《查潘斗胜》,夏月珊、何家声等编剧,夏月珊扮演潘梅溪,极滑稽能事。
民国十八年(1929)10月1日至10月7日,为第六届全国拒毒运动周。《梨园公报》刊登孙中山的拒毒遗训以及京剧演员夏月珊演出的《黑籍冤魂》剧照和夏月珊泣告:“深愿同胞,急速猛醒,戒烟拒毒!”该剧原作许复民,夏月珊修订。
《济公活佛》,民国七年(1918)12月18日首演于新舞台。主要演员有夏月珊、夏月润、周风文、欧阳予倩、潘月樵、夏良民等该剧共22本,“头本开演之日,居然风头十足,轰动一时,以后一本胜似一本”,“盈余八十万金”,扭转了新舞台“难以支持之势”。民国十三年(1924)8月27日上演第22本,9月27日新舞台从头本复演此剧,每天一本,至10月1日演至第五本后因夏月珊病而停演,10月11日夏月珊去世,此剧遂不复演出。该剧主旨意在劝善。夏月珊主演济公,淳朴自然,诙谐异常,创造了正戏丑演的戏路和谐趣、幽默与严肃议论相结合的艺术处理方法,令观众印象至深。他信佛弥笃,平时热心于慈善事业,所以他演的济公,外表疯癫,内心慈善。且“对于世俗痛下针砭,有传神阿堵之长,惜继起无人,遂成绝唱。”
夏月珊便装照
夏月润,谱名昌泗,字曰海,号云础,小名泉儿,奎章之四子,“伶界大王”谭鑫培之婿。生于光绪戊寅年(1878)正月,卒于民国二十年(1931)。幼入丹桂茶园附设之伶人子弟科班习艺,由乃父夏奎章、兄长夏月恒亲授靠把老生戏和武生,八岁出台,十几岁演《渡黄河》、《探庄》、《乾元山》等武工繁重的戏,深得观众喜爱。二十岁以后工武生,于《挑滑车》、《长坂坡》、《连营寨》、《冀州城》最为拿手,而名动沪上。月润栏杆上工夫,更非他人所能及。根底扎实,技艺过人,在承袭乃父伟岸稳练的风格基础上,吸收了黄月山和沈韵秋等前辈名家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方法,技艺上得到岳父谭鑫培的指点,主演武戏与靠把戏,更显英武、边式,炽烈惊险。其《冀州城》一剧的表演,刚中有柔,真切细腻,催人泪下,因有“小活马超”之誉。《过五关》、《走麦城》颇得好评。后隶第一舞台,夏月润于武生戏表演的同时,向南派京剧奠基人、怀宁前辈王鸿寿学演红生戏,深得王派关羽戏之神韵。被上海《同文报》评为菊榜第一。《梨园影事》评:“月润,黄派著名武生也。扮相英俊,武工稳练,为南方武生中之第一人。《花蝴蝶》一剧,能跳七张桌子,故每贴是剧,辄必万人空巷。”光绪壬寅(1902)十月《同文沪报·消闲录》主笔周病鸳开“伶榜”,评出“武榜状元”夏月润。
辛亥革命前夕,受民主革命社会思潮影响,夏月润致力于京剧改良运动。清光绪甲辰年(1904)后,在《潘烈士蹈海》、《新茶花》、《波兰亡国惨》、《拿破仑》、《双鸳鸯》、《空谷兰》等一批时装和洋装新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为宣扬民主革命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意识,夏月润不顾社会舆论压力,冒着“触犯神灵”的风险,率先排演表现关羽败亡故事的《走麦城》,激起强烈社会反响。
夏月润为上海大东书局1936年出版的《戏学汇考》题辞
夏氏兄弟和潘月樵创建的新舞台将茶园式的剧场改为镜框式的扇形舞台,并从国外引进了布景与灯光设备和新技术。夏月润亲自到日本,通过歌舞伎名演员市川左团次的介绍,约请日本布景师和木匠到上海,布置新式舞台幕景。新舞台改善了观众观剧的效果,深受欢迎。
夏月润继夏月珊、潘月樵之后任上海市伶界联合会会长,多年为团结戏曲艺人、发扬海派风格作出了贡献,在京剧界享有崇高威望。
民国十五年(1926)5月中旬,日本剧作家松居竹翁与歌舞伎名优市村羽左卫门到上海,观赏研究中国戏剧。新舞台夏月润、大舞台黄玉麟等与之会见,共同切磋技艺。
同年9月初,日本名伶守田勘弥等70人到上海,拜访了伶界联合会会长夏月润和李桂春、常春恒、欧阳予倩、徐半梅等人,伶界联合会设宴款待。守田勘弥、阪东秀歌、村田嘉久子、东日出子等艺员在上海演艺馆演出。
夏氏兄弟献艺于“孔雀台”:据名净华协和先生介绍:其父华兴朗说过,光绪末期,夏月珊、夏月润兄弟应鄂人何继成聘请到汉口满春茶园演唱,合同届满乘船返沪,途中在安庆下船,回家乡怀宁小市省亲祭祖。此行五六人,应当地徽班“新长春”伶友陈林榜、陈刘根和“新阳春”占知乐、刘旭荣等邀请登台献艺演出。地点在小市港“孔雀台”。剧目《长坂坡》夏月润饰赵云,其兄月珊和同台的伶友亦参加了演出,观者如潮。夏月润高超演技,博得家乡人的激赏。
1937年《十日戏剧》第一卷第二期刊载夏月润饰演关公剧照
夏月华,谱名昌仙,字曰洪,奎章之五子。生于光绪己卯年(1879)九月,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腊月,工武花脸。奎章女婿张顺来,工武生。皆名伶。
夏月润便装照
夏荫培,生于光绪戊申年(1908),卒于1950年。夏月润之子,京剧老生。扮相酷似外公谭鑫培。近代戏《红羊豪侠传》,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8月10日在荣记共舞台首演。此剧歌颂太平军起义,激起奋斗精神,旨在为“复兴新爱国剧运动的伟大贡献”。夏荫培在此剧中有上佳表现。
老伶公王奎应先生说:抗日战争前,夏月润之子荫培与他姨父王又宸来安庆演出。夏荫培的戏是《文昭关》。他的表演神态、唱腔韵味,颇有其外祖父谭鑫培的遗风。王又宸先生表演了拿手戏《碰碑》。夏、王在安庆还拜会了伶界友人郝应求、张光义、甘子福、甘子望等。荫培说“怀宁是我的家乡(又宸插话:也是徽戏的家乡,京剧的根在这里)。应常回来,向各位讨教。”夏荫培此次演出载誉返申。
王又宸在《探母》中饰演杨四郎
夏筱翊:报本堂夏氏22世。1964年12月,出生于怀宁县小市公社平坦大队夏祠生产队。1982年中师毕业,在公社、乡、区、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工作32年。2015年11月退休。致力于挖掘、传承和弘扬怀宁历史文化。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庆家谱网”副主编、安庆根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