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心灵的救赎
心灵的救赎
——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黄 靖
经典的东西总是长久不衰的,《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一部美国电影。距离影片首映已经二十多年了,依旧有那么多人去欣赏、去评论。它被人们称为男人必看的励志片。
“要么忙着生活,要么忙着等死”是片中的经典台词。影片讲述了一位因冤案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在狱中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始终心怀希望,最终逃出监牢,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美国式英雄的故事,它冲破牢狱类影视体裁的局限,借助肖申克监狱这一极端异化的环境,来展示人的自我心灵救赎的过程,满含人情味。
影片通过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得成功的瑞德之口,说出对“体制化”的看法,“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所谓“体制化”,并不仅指一套规则、制度或者一个机构,我认为,主要包括某种习惯、意识和氛围环境,而某种习惯、意识和氛围环境是最束缚人、最侵蚀人的意志,让人失去自我的。在其牺牲品们眼里,体制化代表着安全感、认同感和熟悉感,就像影片里那个老服刑犯布鲁克斯,在狱中担任着图书馆管理员的他,在狱友面前是一位有知识、体面的人,衣食供应也算有规律,虽然他没有支配自己行为意识的自由,却已习惯了这种环境,不会再选择改变,就像热带鱼,适合了那种温度的水,换换水温就会死去,可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监狱度过了五十年的老布鲁克斯刑满释放后,身体获得了自由,他却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最终只能绝望自尽。心灵的屈服会使正常享受幸福的能力丧失。“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希望,鼓励着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世界做争斗,以求得生存,它是我们对抗残酷世界最柔软的武器。
几十年冤屈的牢狱生活,安迪始终心怀希望,从没有放弃过自己,也没有沉缅在自己的不幸里,他不断为狱友们争取啤酒、写信、开办图书馆等权利,在不可能在狱中为自己洗清冤屈的情况下,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最终通过自己的才智和执着,偷偷挖通隧道,逃出了监牢,将典狱长涉嫌违法和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使典狱长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并且通过巧妙安排,使假释后的狱友瑞德,克服了心理危机,两人相遇在约定的“乌托邦”。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写到这里,不自觉想起一起案件中的被告人,那位已经是“四进宫”了,依赖上了以盗为生的生活。在审问期间,他满不在乎供述着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自以为聪明地说,自己心里有数,不会去偷特别值钱的东西,最多判个一年半载的又出来了。我问他,你这次出来了去干什么?他用长而嵌着污垢的手指甲,不断挖着鼻屎,含糊地答道,再说吧,真是“大罪不犯,小罪不断,气死公安,难死法院”,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家里和国家都管不了了。说实在的,当时隔着栏杆真想忽他两耳光。这种人没有愧疚,没有罪恶感,一切都屈服于欲望带来的快乐。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提出过天生犯罪人的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说,世界上确实存在危险人格的人,所谓的天生犯罪人,其实就属于这种危险人格的人,他们的行为,与后天的养成又有很大关系。因而无论是什么人格的人,后天的养成和修行也至关重要。
其实每个人都站在人生的天平上,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善与恶的一面。人生是一个长期的修行,只有心怀希望,永远向善,才能实现心灵的真正救赎。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