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我想,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关键是要到《道德经》里找到老子给出的理由,而不是我们自己想的。我找了,确实不太好找。先看第七十七章相关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一,为什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1、天道“损有馀”的表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强大处下。勇于敢则杀。去甚,去奢,去泰。另外,有身者、甚爱者、多藏者、将欲歙之者、将欲弱之者、将欲废之者、将欲夺之者、食税多者、求生厚者,等等,都是“有馀者”!最终都会被“道”损之。
2、天道补不足的表现:柔弱处上。洼则盈。少则得。等等。而“至治之极”的景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不足”得补的终极体现。
3、天道“损有馀和补不足”的原因:
①天道是不自私的,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得道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样做下来,就是百姓没有感觉到圣人的存在,认为和谐美好的局面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②天道有慈心,这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爱。得道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对能力有差异的善者和不善者,都会一样善待。还非常善于救助需要救助的人,从来没有发生有人被遗弃的情况。
说到这里,有一个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圣人不是从平等观出发来做“损补”的事!事情的结果,或许有平等的效应,但不是得道圣人的出发点。因为,圣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道”,合道的,叫德,不叫平等。“慈心”就是德。大家去看,慈心的父母往往都是偏心的,总要在较富有的子女那里多抠一些给别的子女!所以,我们要明白,圣人善待“不善者”、“常善救人”都是出于慈心,而非平等观。
③天道是“利而不害”的,得道圣人深明这个道理,更加增强了付出的信念。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大家注意!“既以为人”是做事的出发点落在“别人”身上,这时对应的是“自己拥有”这个方向;而“既以与人”是做事时“更多付出”,这时对应的是“更多回报”!圣人如此正能量的智慧作为,“不足者”肯定是大大有福的。
二,为什么“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和上面差不多,我就简略一些。最根本来说,常道里的人,是自私的;慈心虽有,却还在蒙蔽的状态;许多人的认知和观念都是不合道的,因而是错误的。这些主要因素综合起来,在不明“道”理的统治者身上,就表现为大肆兼并土地、掠夺人口。在政治腐败和战争频仍之下,贫穷的百姓痛苦不堪,而社会财富却越来越集中在上层剥削阶级手里。
所以总结来看,老子深明天道与人道在调节社会分化方面的根本差别,明了社会乱象及其内在的根源,于是就著书立说,献计献策,试图治乱以正天下。老子深知:“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我们知道,在老子的有生之年,他老人家没有等到这样一位“道者”,还是很遗憾的。当然,我们今天学习到这部智慧经典,从中获得些许领悟,是值得庆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