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 教师写文章难吗?同为一线教师却写作出书的作者这样说……

对许多教师来说,写作是困难的,连写一篇文章都难,何谈出书?那么同为一线教师却写作出书的教师是怎样看待写作的,他们用什么时间写作?出书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遇到了什么困难……“谈写作”栏目将邀请数位已有著作出版的教师来谈谈写作,也欢迎读者参与提问及讨论。

张文质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发起人,著有《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勇气》。

潘照团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高级教师,著有《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带上对联玩偶去旅行》《小学多学科整合课:教什么,怎么教》。

01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张文质:我的写作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在我进行教育写作之前已经有十几年的写作经验了。那时我的作品主要是诗歌和随笔,与教育没有太大的关联,我真正的教育写作是从1997年开始的。

潘照团:我的写作要从1993年开始说起。那年我刚刚毕业就职,恰好迎来全国说课潮,我所在的小县城也不例外。记得我参加说课的第一篇作品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荣获三等奖,这给了我书写的信心。此后,开始以获奖为目的书写各类稿件。后来,我调入学区负责组织教研工作,在此期间发现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村完小的教研工作基本处于盲区。我开始创建联合教研模式,期望唤起村完小教师的研究热情。2002年8月,《探寻托起村完小教研工作的若干支点》这篇文稿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也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

02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教师写作的?您觉得教师写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

张文质:关注教师写作也是有一点缘分。实际上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教师写作,但是那时教师的写作几乎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到了90年代以后,关注教师写作跟我从事教育刊物的编辑工作有关。每天处理大量教师来稿,总体印象是多数教师的写作缺乏生命感、现场感,缺少教育中那些真实、生动的细节。许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的理解力、表达力,甚至抄袭现象也不鲜见。我在1999年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这篇文章代表了我对教师写作的基本理解,里面许多观点跟我今天对教育写作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

我觉得需要有一场教师写作的变革,教师要回到真实的课堂,回到自己真实的体验,需要生命在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也就是回到真实的人、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生命体验。

教师需要通过写作的方式归纳、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经验,传播自己的教育理解力,形成对教育更深入系统的思考能力。写作本身对自己的阅读、职业认同、生命领悟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教育写作是教师职业生命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优秀教师往往都需要用作品说话,教师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跟教育的传播力关联在一起。

03

中国教师报: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写作者吗?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吗?

潘照团:教师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方式之一。不论是教学生,还是自身成长,离开写作就失色许多。试想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如何教出“清晰表达”的学生?会写作,就有一个逻辑架构,有一张表达图纸,有一个很好的“输出”与“输入”信息的精准反馈,而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素养。每个教师都要有信心把文字表达好,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文字工作者,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天天与事件发生关系,只要肯输出,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

写作能成就好老师,但不等于不写作就成不了好老师。只要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就是好老师。要具备这“四有”品质,积极书写是最保险的做法,它会让每个好老师永远保鲜。

张文质:我坚信写作的价值,我把它看成教师作为一个手艺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当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实际上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通过不断锤炼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04

中国教师报:教师写作的难点、痛点在哪里?

张文质:所有的写作都是极其困难的。写作并不是想什么就写下什么、说什么就记录下什么就完成了。写作是一门精心的手艺,写作需要长期的锤炼。写得好的教师都能体会到,写作是漫长的修行,是慢的艺术。教师中当然也不乏天才型写作者,但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写作就是下笨拙的功夫、做持久的努力、有强烈的作品感。一个教师文笔境界的不断提升,唯有相信时间,相信耐心。

潘照团:一线教师,就是站在教育最前沿阵地上的一群人。精细化、高品质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少有闲暇。说起写作,让教师感到最大的困难首先是时间不够,与没时间读书是一个道理。其次是没有话题,不知道写什么。最后是认为自己文笔太差,写不好。故而也就搁笔不写了。其实,困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由主观支配的。

2018年2月2日,新的生命呱呱坠地,我一下子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如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又多了几分奶爸的气息。忙,毫无疑问!可是这些乱不了我的分寸。我的第一本专著《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就是在这一年的8月出版发行的。有人觉得写作很难,我却觉得很普通,就是在抱小宝入眠的时候“打腹稿”,在小宝入眠后一两个小时“写文稿”,在接送大宝上课外班的“等候期”直接在电脑上“打文稿”,有时乘公交车就直接在手机备忘录上书写……喜欢它,就有时间亲近它。我并不认为写作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反而是减轻了我的负担,我在写作的历程中不断端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认识,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教育自信。

05

中国教师报:许多一线教师想写作但苦于写不出来,您的建议是什么?您在开始写作之前都做了怎样的准备?

张文质: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已有十几年较为广泛的阅读基础,这个阅读以文学和人文科学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我开始进行教育专著系统阅读,这是最为重要的阅读基础。与此同时,我有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包括到学校任教,作为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的文字训练已经通过诗歌、随笔写作有了较可靠的基础。

潘照团:想写是好事,一切良好的开端就是有所念想。“万事开头难”。谋篇起笔如此,写作起步何尝不是?专业写作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坐下来写。要把内心的火源点燃,把“写”当作一种仪式,每天坐下来爬爬格子。不必苛求每天一小时,也不必苛求每日千字文。只要记得每天铺铺纸、泼泼墨,或者打开电脑敲敲键盘,有可能刚启动就被别的事情打断继而搁浅,这又何妨?至少你已开启了“想写”的意念,有了意念的保持,就会形成“写点什么”的习惯。记住,我们天天要见面的东西肯定会形成正向的积极暗示——认同它并趋向它。

当书写成为一种仪式,就成了一种信仰。信它,你就会看见它。写多了,自然就为写作准备了素材。另外还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准备,我们写作常常出现“梗塞”,想表达的词句表达不出来,有时也会因此提不起写作的兴致。怎么办?我的经验是学会适应比较专业的教育杂志,如《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啃一啃,尝试用专业句式写一写,写作中的许多“梗”就融通了。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自己的每句话都很“专业”。

06

中国教师报:怎样找到写作的起点?出版专著就是写作的终点吗?

张文质:写作的起点就是动笔。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就发现真正的起点就是从困难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在写的过程中,你才有更强的主题意识、目标感,包括你所擅长的可能是哪些写作的领域,最后通过写作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作品。我经常跟老师们说“你这辈子总要出一本书吧”。其实出一本书也是特别能安慰自己的,它是一杯生命的甜品。

潘照团:除了兴趣,我觉得写作的起点是“话题意识”。有人说“有事可做,无话可写”,这是缺少话题意识的典型现象。这里提话题,不说主题、专题、论题、课题,想告诉大家,写作就是说话,把看到的写下来就是写话,这是从小我们一直训练习作起步的基本形态,可当我们长大写专业文章又忘记了初心——任何表达都要先把话说出来。在专业写作领域,我们不也是小学生吗?

话题意识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同样看到期末复习阶段学生课间被“软禁”在教室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想到“如果你是‘四角天空’下的孩子”,这个话题饱蘸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想到“要从心力透支中脱困”,这个话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想到“在根本处唤醒学生的复习状态”,这个话题明示着方法……同样一种教育现象,会生发出丰富多样的话题,我们要把“想”与“思”融在一起,汇聚出“思想”的力量。

至于终点,我觉得对于写作并无此说。写作永无终点,出版专著仅仅是写作表达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为了让自己的专业生涯没有终点,让自己的人生没有终点。

07

中国教师报:如何克服惰性,持续不断写下去?

张文质:其实惰性,这是所有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实际上所谓的自律也是被驱动的,有的人是被任务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荣誉所驱动,有的人是被骄傲所驱动,有的人是被自卑所驱动,可能每一个人驱动的方式都不一样。我现在常常就是被“自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人”这样的念头所驱动。除了写作以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潘照团:写文章,伤脑筋,费心思,很多人写着写着真的会坚持不住。克服惰性的办法就是要转换文字的价值,与人分享。在学校的平台上积极争取发表言论的机会,并珍惜每一次表现;在各类的评比活动中积极参与,每一次的任务驱动都会调动你当时最佳的写作状态,即使不得奖也会为下一次冲击蓄能;积极争取发表文章的零突破,有了第一次就会拥有无数次。回想自己为什么能坚持写作30年,从第一篇论文发表到现在100多篇论文,从看人家专著到自己写专著,就是心底有一股永不熄灭的“分享欲望”。我们现在的写,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可能”而不写,我们应该为另一种“可能”创造条件:要用时,拈手就来。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

  • 行走,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行走,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 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勇敢的走出温养自己的小圈子,接受外界风雨的洗礼.一天的舟车劳顿,几天的紧张学习,在 ...

  • 有必要抢往“第一个”上说吗?

    有必要抢往"第一个"上说吗? 渐新堂 第一个必定是冠军吗?大家都知道"文无第一".为什么一些地方一些人什么都喜欢往第一个上说. 近些年出现了不少令人喷饭的说辞: ...

  • 给作文“解套”须先解作文评阅之套

    李孝湖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套路作文怎样"解套">一文.作者谈到,现今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存在弊端,忽视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写作的借鉴意义,最终导致 ...

  • [转] 读《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有感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田红玉 <汉字文化>2007年第11期 [提  要]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作者何二元.黄蔚,浙江出版社2013年出版,这是一本全面论述大 ...

  • 写出来,就十分美好!

    写出来,就十分美好! 文/3度        图/网络 今年暑期,我和伟华老师.丹丹老师一起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在厦门那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与张文质先生 ...

  • 三人行走记

    三人行走记 山东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滕州是墨子.鲁班.毛遂等名人的故里.瑞安到滕州,一千公里,动车6小时,长路漫漫,我们三人同行,赴一场充满未 ...

  •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邓琴:走向专业自觉成长

    走向专业自觉成长 中山市南朗镇云衢中学/邓琴 参加写作组一年了.郭老师曾经两次问我:"你好好的写你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要来写论文?"两次我都是模糊带过,没有很认真地回答.如果我回答写 ...

  • 【行走预热】“教育行走”项目介绍

    [行走预热]"教育行走"项目介绍 刀按 下面的文字,是应21世纪研究院王彬先生之约,而按照模板填写的"教育行走"项目介绍.考其时间,当在去年,厦门行走之后. 当 ...

  • 写作让生命再活一次

    写作让生命再活一次   文/潘书朋 不再年轻的岁月,让自己懂得了今后应该好好做的人生课题:健康才是第一生命力:爱人是你一生的陪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认真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读书 ...

  • (原创)读书随笔: 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史”

    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史"  --<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开始拜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全新力作--<致教师>,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这二十多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