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院线最佳,建议:全球公映!

这,都是2020年1月,发生在中国,武汉的故事。

一间新冠患者的隔离病房,躺着一位老人。

石长江,确诊新冠肺炎17天,已经不能自主呼吸。

医护人员为他擦身、换药,他浑然不知,双眼紧闭,一直昏迷…

在他床头,有一只银粉色的收音机,贴着章鱼卡通贴纸。

收音机总是处于播放状态,里边传出的,是稚嫩的童声:爷爷,我天天想你,你想不想我啊?

那是两个孙子,录下了他们想说的话。

哥哥和弟弟,轮番给爷爷背诗、讲故事、唱歌。

有次,弟弟唱: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爷爷…

哥哥解释说,这几天下雨了,很冷,就像“寒冬腊月”一样…

谁也不知道,老人到底,能不能听到这些话…

医护人员的照顾和治疗日复一日。这天,收音机仍在播放,紧闭双眼的石长江,居然落泪了…

看着他的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医护人员知道,他终于恢复意识了…

那时,距离石长江丧失自主呼吸71天。

他醒了。

生下二胎不到24小时,王枫娇和丈夫左双贵,还没来得及享受,成为四口之家的喜悦,噩耗就来了…

妻子王枫娇确认感染新冠,被救护车带走转院…

左双贵隔离在家,反复回想与妻子分别的情形:

她跟他说:我想活下来…

那时,王枫娇的手已经没有一点力气,想抓住丈夫,却怎么也使不上劲儿…

进了医院,王枫娇被几个医生围着,准备上各种器械。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医生还是看出了她的紧张和恐惧…

只听一个年轻的男声喊着:你给我撑着,你知道吗,我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医生…

你老公告诉我们,你小孩很好,你不要担心…

与此同时,在家中坐立不安的老公,以为自己也被感染。

他开始给姐姐打电话,告诉家中银行卡的密码,交代所有后事…

凄惨的病房中,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个人,很特别。

他感染了新冠,但无论什么情况下,他一直在笑。

他叫李超。

不幸中的万幸,他对于治疗药物的身体耐受情况,比较好。

身体好转的时候,李超还在病房里,当起志愿者,给同小区的人团购菜。

然而,他并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

事实上,早在李超入院前,李超的妈妈、奶奶、爸爸,都被送进了医院。

跟拍摄的主创熟了以后,李超问:能不能帮我看看他们的情况?

这天晚上,编导就接到李超妻子的电话,妻子说,李超的妈妈和奶奶,其实已经走了…

他们都瞒着李超。

编导找到了还在金银潭医院治疗的,李超的爸爸。

2月29日,李超得到一个和爸爸视频的机会。

视频前,李超拿着纸巾,把手机屏幕擦了一遍、一遍,又一遍…

李超手机中的爸爸,躺在病床上、戴着口罩,医生正在给他做仪器监测。

因为面部携带设备,李超爸爸的话,含混不清。

李超只好放大声音,一个劲儿劝慰:多吃、多喝、多睡,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

说不了几句,视频就得挂了。临挂前一秒,李超忙不迭地,通过截图,拍下了一张父亲的照片。

挂了手机,他开心地溢于言表。

当时,李超的父亲,本来有望在一两周后,由ICU病房,转到普通病房。

可就在这通电话7天后,摄制组跟拍一辆120,有具遗体要送到火神山医院解剖,遗体袋上,写的就是李超父亲的名字…

2020年,1月23日10时,被疫情侵掠的武汉,宣布封城。

一年过去。今天,在电影院,一部特殊的影片上映了:《武汉日夜》

这是国内首部,抗疫题材的院线片。

2020年,30位摄影师,在武汉封城之前,临时领命,花了两个月,驻守武汉,奔波各大医院,拍摄了1万多G、1066小时的素材。

他们多是电视台摄像记者,不是专业的电影摄影。

某种程度上,他们做的事,更像在拿命记录。

不预设主题,根据素材剪辑,囿于这个原因,《武汉日夜》的呈现,相当特别:作为纪录片,它没有一句画外音、没有一句台词,甚至直到片尾,才出现音乐…

但,就是导演穿插讲述的十几组人,演绎了编剧写不出来、演员演不出来的,人间真实。

200多位明星提前观影,无一例外地打了五星。央视主持人、“国脸”脸康辉评价说:极其克制,没有太多渲染,仿佛就是生活的点滴,但到了最后,全程没有哭的我,还是绷不住了…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我们自己,面对艰难的时候,那种永远坚韧、永不放弃,是我们共同的经历中,这个民族最伟大的东西…

乌鸦的小伙伴看了《武汉日夜》的点映,全程又哭又笑,走出影院的时候,眼睛都哭疼了。

从电影技法上,《武汉日夜》以小见大,节奏紧凑、冷静细腻,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开年至今,最好看的院线片。

当然,这不是完整的武汉。《武汉日夜》,只是整个疫情图景下,一块比较大的拼图。它不是全部,却是真实、有诚意的。

《武汉日夜》,串联起了普通人琐碎的日常,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2020年的冬去春来,新闻镜头背后的,没有拍到的那些喜怒哀乐…

就像前边提到的李超,并不是所有人,面对死神,就胆怯、怨天尤人。

78岁的孟宪明,刚入院一点力气都没有,只能靠医护人员用针筒注射营养液。

慢慢能进食了,孟宪明却点名,要吃馒头泡水。

护士喂他吃煮鸡蛋,他已经满意地,说是“满汉全席”了。

风趣的孟宪明,夸赞悉心照料的医生和护士:这就是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

一年后,孟宪明带着老伴提前看《武汉日夜》,中气十足,他说:我完好如初!

同样在武汉观看点映的魏利静,抱着胖乎乎的宝宝泣不成声…

她是疫情期间生的孩子,影片中有当时帮她的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

这是一只五个人的车队,每人名字中都含一个W。他们专门做临产孕妇用车的紧急救援。

队长王紫懿制定了队规,除了严格的消杀、隔离举措,所有队员必须24小时,随时待命。考虑到孕产妇用车时间的不确定,所有人等待时,不能接其他人、包括家人…

如此“苛刻”,限制了这支救援队的规模,却给了孕产家庭踏实的保障。

到车队解散时,在他们护送下,41个宝宝平安出生,无一感染。

看上去,《武汉日夜》有很多“闲笔”,它记录了一些,属于医护人员自己的情感记忆…

上海援鄂的医生田定远,查完房准备去休息,忽然被一个老人抓住手。

他告诉老人:不要怕。这里24小时都有人。

你的亲人,都不在。但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一对医生夫妇,怕家人感染,晚上不得不睡在自己的车里…

医生丈夫跟护士老婆念叨:结婚纪念日、儿子的生日,肯定都过不成了…

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也只能隔着门远远跟儿子说上几句。妻子不住念叨儿子“手大了、长高了”,想听儿子说句“想你”,对方却只是羞涩地低头笑…

护士长苏洁的爸爸,也确诊了。就住在她工作的武汉红十字会医院。

疫情期间,苏洁不得不两头跑,手头的工作处理完了,还要跑到爸爸床前,照料。

但父亲,还是离开了。

当镜头摇摇晃晃,响起苏洁匆忙飞奔的脚步声,观影者的心,都跟着在颤抖…

她不住跟父亲道歉,追着殡仪馆的车,想送父亲最后一程…

一个医院ICU病房的护士长,在武汉解除封城令后,挨个打电话,把逝者的遗物还给家属。

她细心地,把每一件物品消毒、用塑封袋装好。

每见一个人,她都忍不住流泪,一句一句重复着:不好意思啊,没有救活…其实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她一遍一遍地喃喃,是说给家属的,更像是说给自己的…

面对这么大的议题,《武汉日夜》最难得的,就是不刻意煽情。

影片音乐由常石磊负责。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感情最激烈的片段,反而没有用音乐。

事实上,这可能并不是导演刻意为之。

导演曹金玲说,翻看了那么多拍摄素材,她发现,那么大的灾难面前,很多人,都是默默地,就接受了病痛、离去、死亡…

摄影师陈卓,经常一边哭一边拍:人家家里遭受了那么多不幸,你又帮不上忙…

与此同时,陈卓又很惊讶地发现,面对不可承受,那么多人呈现了坚强、乐观、幽默…

新建的方舱医院,病人和医生一起跳广场舞,高考生靠在病床上做作业,大妈边压腿边喊“加油”…

春天来的时候,医护人员画梅花;俩人分别在防护服背面写“勇”、“兵”,俏皮地走步…

他们在墙上画漫画,有记录日子、一脸哭相的向日葵,也有“英雄城市武汉”的连载…

有医护人员,把面罩一层层揭下,调侃黏在鼻子上的胶:这个可以当面膜…

2020年的春天,有人离开、再也回不来。

也有人重新与亲人团聚,继续生活…

有人仿佛重生,整个家庭都迈入了新的阶段…

比如,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的队长王紫懿、队长王震。

从相识、表白到领证,全部过程,不过就是车队运营期间的91天。

上海过去的医护工作者,在武汉就地结婚…

又比如,前面提到的左双贵、王枫娇。

俩人有个女儿,在武汉解封前一直与他们隔离。

过八岁生日时,3个人,通过手机视频的3个画面,一起庆祝。

还在住院的王枫娇,用纸板、纸巾、彩笔,给女儿画了一个生日蛋糕。

王枫娇出院后才得知,8岁的女儿其实一直悄悄藏着自己的情绪。

跟她视频时,女儿心里早在思量:妈妈怎么这样了,连头发都剃了…

但当着面,她什么都没问,只说:妈妈,我想跟你吃自助餐,里边有好吃的冰淇淋…

视频时,王枫娇忍不住落泪,而8岁的女儿,却是在结束视频之后,才偷偷找了一个地方,躲着大哭…

这部电影,其实有个小标题,叫微光。

荧荧微光,汇聚成爱。

身处黑暗里边,遇到寒冷,能给人希望和勇气的,也许,只是一点点星火,就够了。

你真好 周迅 - 武汉日夜(《武汉日夜》主题曲)

我们都希望《武汉日夜》,这里的每一个充满哀伤的故事,都不再发生。

但人生的风雨,从来都不像台风、海啸那样,可以提前预测并防备。

如果生活给了你一刀,这一刀,还拔不出来,那你,怎么带着这把刀生活?

这是《武汉日夜》的主创,想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思考的。

带着伤痛,带着无法挽回的失去,是否还能葆有爱,对未来充满期许…

石长江出院时,他的小孙子跟他说:经历了一整个冬天,我们家养的蓝莓树复活了,还长出了新的芽呢…

2021年1月1日,《武汉日夜》的摄制组,特地在武汉街头拍了一个短片。

经受不可磨灭的创伤,在2021年元旦,回想2020,除了“不堪回首”,武汉人更多的感慨是“幸运”。

街头吃热干面的武汉人说:武汉人爬起来,特别快。

武汉人的精神,就是打不倒的精神…

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珍爱眼前,享受当下。

感谢每个努力、坚毅的自己,每个坚守在岗位的普通人,都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点赞。

院线热映,乌鸦强烈推荐

点“在看”,为坚韧的自己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