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在建都问题上的纠结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那么,大明的都城定在哪里呢?是应天吗?此时朱元璋尚在纠结,还没有最终决定把都城定在应天。

有很多人支持定都应天。

在渡江前,冯国用就曾建议朱元璋先攻取金陵为日后发展的基地。

攻下太平后,朱元璋问陶安对攻取金陵的看法,陶安认为,占领金陵,利用其险要地形向外拓展,必将无往不克。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叶兑建议朱元璋建都金陵,进则规取天下,退则保全自身。

朱元璋的文臣武将大多来自淮西,自然希望把都城定在离家乡较近的应天。

但是有些儒士持不同意见,认为应在中原的某个城市建都,“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明太祖实录》)。

都城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军事、经济、政治、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朱元璋一时犹豫不决。

应天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天堑,南面有秦淮河,北面有玄武湖,虎踞龙盘,地势险要。

而且,应天所在的江南地区温度、降水量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密集,不仅盛产粮食,而且制盐业、纺织业发达,商业繁荣,“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元史》);而应天是上述物资的集散地,经济条件优越。

可是,应天地处江左,距离北伐前线太远,朝廷进行军事部署,指挥、调遣军队,多有不便。

另外,历史上在金陵建都的六个朝代持续时间都很短,这也使朱元璋顾虑重重。

因为很多臣属进谏:君临天下,宜定都中原,而汴梁是宋朝故都,建议在汴梁建都,所以,徐达攻下山东、河南后,朱元璋决定亲自去考察一下。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四月二十四,朱元璋从应天动身前往汴梁,五月二十一到达,次日下令改汴梁为开封府。

开封地处中原,各地物资运至此地,路程适中,但是开封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无险可守,四面受敌,于是朱元璋把应天也定为都城,实行两京制度,天子春秋往来巡守。

八月初一,朱元璋下诏以开封为北京,应天为南京。

八月初二,徐达率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不久朱元璋下令改大都为北平府。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定都开封是否仍然合适呢?朱元璋再次陷入纠结之中。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明朝军队平定陕西。

关中地势险要,是否可以在长安建都呢?朱元璋召集众臣,询问他们的意见。

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尚未消灭,随时可能来犯,因此很多大臣仍然主张在中原建都,并提出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备选地点。

朱元璋认为,大臣们的建议虽各有合理之处,却不适合当时的形势。

明朝刚建立不久,天下初定,民力尚未恢复,如果在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建都,各种物资均需从江南调运,势必加重江南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开封,历经多年战乱,经济衰败,百姓穷困,而且水路交通不便。

北平虽然有元朝的宫室,但仍需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改建。

因此, 朱元璋认为这几个地方均不是当时理想的建都地点。

那么,在何处建都呢?朱元璋把眼光转向了自己的家乡濠州。

朱元璋认为,南京虎踞龙盘,可定为都城,但距离中原太远,不利于控制北方,因而在离中原较近的濠州(已于1367年改为临濠府)建立中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在朱元璋看来,临濠“前江后淮”(《明太祖实录》),不仅有险可守,而且漕运便利。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诏在临濠兴建中都。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刘基从凤阳的地理条件考虑,向朱元璋进谏:临濠不适合建都,但是没被采纳。

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八月,朱元璋把临濠改为凤阳府。

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朱元璋来到凤阳验收工程,孰料却发生了中都工匠用”厌镇法“表示不满的事件,他深受震动,意识到大规模兴建宫殿,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就在这个月,刘基被胡惟庸下毒害死。非淮西籍大臣被害死,如果在凤阳建都,淮西勋旧的势力会不会借助家乡盘根错节的关系进一步膨胀,甚至威胁皇权,朱元璋深感忧虑。

四月底,朱元璋下诏罢建中都。

同年九月,朱元璋下令改建南京的宫殿。

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改南京为京师,他在建都问题上的纠结暂告一段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