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言多必失,但“概念”越具体说的事就越准确
本篇文字是《最最最~最简逻辑知识》系列的【第013篇】内容。上一篇我们聊了“概念”类别的问题,像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真是概念和虚假概念,以及逻辑研究对“概念”的态度,这三方面内容。
本 [周一] 专栏就概念的外延、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聊聊,也是对“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进一步认识。
-01-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适用的对象的范围。简单一点的理解就是这个概念覆盖的范围有多大,像“电子产品”这个概念就覆盖了手机、电脑、IPAD、电视机、摄录机、音箱等,这些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电子产品”,也就是说这个对象都适用于这个概念。
再举个例子说说概念的外延,比如“人”这个概念,无论老人还是小孩,男人还是女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去世的人还是活着的人,古代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是适用这个概念的。或者说,以前客观上存在过的、现在正存在着的、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一切人,当他们被当作思维对象时,就是“人”这个概念所适用的范围,也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
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概念都一定有它的外延。但就一个个概念来看,它们的外延范围也有广与窄之分。简单地理解:说一个概念的外延广,指的是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大;说它的外延窄,指的是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小。当然了,这里的广与窄是相对概念,即把不同概念的外延拿在一起比较时产生的,若单独一个概念,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它的外延广窄了。就好比你有1000万,仅仅自己拿着看没啥多少的概念,但是当你和“马爸爸”比一下,就会觉得“1000万太少”。
说回外延的广与窄,我们拿“人”和“中国人”这两个概念来看一下。“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在上面提到了,“中国人”这个概念由于不适用于“没有取得中国国籍的”人,所以它的适用范围相对的就小些。因此,对于“人”和“中国人”这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说概念“人”相对于概念“中国人”的外延广,概念“中国人”相对于概念“人”的外延窄。我们再拿“中国人”、“深圳人”这两个概念来看,根据类似上面的理由,可知在这个场合下,概念“中国人”相对于概念“深圳人”的外延广,自然地概念“深圳人”相对于概念“中国人”的外延窄。下面是另一些例子:
A.电子产品、手机、IPhone
B.动物、狗、哈士奇
C.北京、首都、城市
如果我们着眼于概念的外延,就会看出:A、B组内各个概念的外延是由广到窄,C组内各个概念的外延是由窄到广。但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只不过不同概念的外延有广有窄,而已。
-02-
概念的内涵
这个部分说说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表示的对象所拥有的常见共同属性的总和。它反映了对象的常见的、共同的属性,好比之前我们说过的“汽车 ”这个概念: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只要是我们日常中称之为汽车的客观实体,基本都拥有这些属性。
和外延一样,每一个概念也都有它的内涵。但是,就一个个概念来看,它们的内涵却有深有浅。简单地理解:说一个概念的内涵深,指的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属性多;说它的内涵浅,指的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属性少。当然了,这里的深与浅也同样是相对概念,即把不同概念的内涵拿在一起比较时产生的,若单独一个概念,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它的内涵是深是浅了。就好比你体重70kg,仅仅自己看自己也没啥胖瘦的概念,但是当你和专业相扑运动员对比一下,就知道自己瘦不拉几了。
说回概念的内涵。拿我们经常说的“水”的概念,和“蒸馏水”的概念来举个例子。“水”这个概念包含了“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等属性,而“蒸馏水”这个概念不仅包含了“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等属性外,还有“通过蒸馏技术制成的”这个属性,显然它的属性相比较“水”要多一些。因此,对于“水”和“蒸馏水”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概念“水”相对于概念“蒸馏水”的内涵浅,概念“蒸馏水”相对于概念“水”的内涵深。
我们再拿“液体”、“水”这两个概念来相互比较一下内涵的深浅,根据类似上面的理由,可知在这个场合下“水”的感念相较于“液体”的感念内涵深,“液体”的概念相较于“水”的概念内涵浅。下面是另一些例子——
a.资产、不动产、房子
b.水果、荔枝、妃子笑
c.北京、首都、城市
如果我们着眼于概念的内涵,就会发现:a、b两组内各个概念的内涵是由浅到深的,c组内各个概念的内涵是由深到浅的。但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只不过不同概念的内涵有深有浅的区别。
-03-
外延与内涵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两部分,我们已经分别说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了。这部分,我们来说说概念的这两个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之间呈反比例关系。怎么理解“反比例”呢?小学时候学过,不过我们再温习一下,加入你手头有100元,现在要给5个人平分,那么一个人可以分到20元;在你还没有分之前又来了5个人,人数成了10个,钱还是100元,现在每人只能分10元了。这里的人数和每个人分到的钱数之间就是反比例关系,人数越多,每个人分到手的钱就越少,反之亦然。
概念外延的广窄与概念内涵的深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概括为这种反比例的关系。这就是说:一个概念的外延广,那么它的内涵就浅;它的外延窄,对应的内涵就深。也就是,概念内涵深的,外延就窄;内涵浅的,外延就广。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样的。我们试着拿前两部分的共同例子C和c来看这个关系,这组例子涉及到的概念为:
北京、首都、城市
当我们着眼于概念的外延时,这三个概念的外延是"由窄到广"的。毕竟,“北京”只适用于一个对象;而“首都"适用的对象…是个主权国家就有首都,纽约、巴黎、伦敦、莫斯科、首尔等都是它们各自的首都;至于“城市”,则适用范围则更广了,就我们国家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适用对象多了去了,这还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这里表现出的“由窄到广”是很明显的。
当我们着眼在概念的内涵时,这三个概念的内涵是"由深到浅"的。说回“北京”,这个概念有“中国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在地”、“故宫所在地”等属性,这些属性却是“首都”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没有的;“首都”概念的内涵有“一国政府所在地”、“一国政治行政中心”等属性,而这些属性却是“城市”所没有的,看看那个除了首都的城市是“一国政治行政中心”?这里概念内涵的“由深到浅”也是很明显的。
对于相同的三个概念,依照同样的次序排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概念的外延越窄,内涵越深;外延越广,内涵越浅。外延与内涵的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反比例关系。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反比例关系,在了解逻辑知识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知识不但对于进一步学习判断、推理、证明等逻辑形式是必要的,而且直接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从这两方面来认识真正的概念,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