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

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临床医案数据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挖掘,突破以往传统的主观分析,结合计算机技术,探索和挖掘其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本文整理、归纳、总结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诊治思路、用药规律。通过回顾性研究,筛选2019年12月-2020年8月姜良铎教授诊治COVID-19的所有医案,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OVID-19医案174人次,收集治疗COVID-19的处方165首,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做统计分析,得到患者的症状特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布、功效归类、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展示以及核心处方等。结果1.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诊治思路:姜良铎教授认为COVID-19可命名为“湿毒疫”,病因是感受戾气,戾气与气候、地域结合作用于不同个体而致病。COVID-19的病机要从三方面认识:外邪犯肺,肺气受伤,气不摄津,气不流津,成湿成痰是其核心病机。COVID-19可能发展为热入心包、气阴两虚、阴竭阳脱等危候,这是其潜在病机。COVID-19为“戾气”致病,临床特点有“湿”的表现,再结合患者就诊时的状态,判断其所处的疾病阶段,辨识患者当前病机。总的治疗原则应为“清、透、下”,祛湿、分清泄浊,补虚贯穿始终,注意防治肺萎。2.本研究基于症状及舌脉的研究显示北京地区COVID-19患者其临床表现与武汉地区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的差异有关,与北京处于供暖季亦有一定相关性,北京地区表现为湿邪夹热,热像表现更为突出。3.对药物的分析得出:COVID-19普通型和危重型的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苦、甘、辛;普通型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脾、胃;危重型患者治疗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心、胃。

普通型和危重型功效统计发生频次最高的治疗药物前三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

普通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

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麸炒枳壳、麸炒白术、薏苡仁、北柴胡、连翘、赤芍、广藿香、麸炒枳实、桑白皮、茯苓、芦根。

危重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

西洋参、黄芩、三七、人参、浙贝母、蜜麻黄、瓜蒌、青蒿、地黄、赤芍、猪苓、牡丹皮、麸炒白术、麦冬、知母。

除此之外,

黄芪、石膏、麸炒枳壳、仙鹤草、山茱萸、麸炒山药、五味子、红参、麸炒苍术、连翘、厚朴、玄参、金银花、丹参、北沙参

这15位药物应用频次也较高。

4.基于药物组方规律研究得出:COVID-19普通型患者组方常用药对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薏苡仁之间的相互配伍,体现了宣肺祛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治疗思想。

COVID-19危重型显示西洋参、猪苓、三七、牡丹皮、麸炒白术、知母、青蒿、瓜蒌、黄芩、蜜麻黄、人参、浙贝母、赤芍、麦冬为治疗的主要药物,同时相互联用频率也最多。

危重型的常用药对中,绝大多数具有清热利湿、滋阴益气、凉血祛瘀、分清利浊的功效。

5.基于药物核心类方得出:普通型方剂聚类为3类

①黄芩,麸炒枳壳,赤芍,远志,麸炒白术;②黄芩,蜜麻黄,炒苦杏仁,金银花,薏苡仁;③黄芩,麸炒枳壳,北柴胡,广藿香,麸炒白术;普通型患者基本以这3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清热利湿、健脾理气、分清泄浊的用药思路。

危重型方剂聚类为

4类:①西洋参,麸炒白术,黄芩,三七,浙贝母,麸炒山药;②人参,西洋参,黄芩,地黄,三七,知母;③浙贝母,牡丹皮,三七,瓜蒌,人参,黄芩;④西洋参,地黄,赤芍,人参,蜜麻黄,三七。危重型患者基本以这四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扶正补虚、清热利湿、清营凉血、健脾理气、滋阴生津、预防肺萎的用药思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