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 村里那个说书的老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村里那个说书的老人

文 | 图 张建华(陕西洛南)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男人下了原,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这就是“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的华阴老腔,它在《高兴》、《关中往事》等电视剧中出现过,带来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可我独爱以“静清、静雅、静秀”著称的洛南静板书,这不仅仅因为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因为小时候的一次精彩表演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中,更因为我们村里有一个说书的老人,他是我们的好邻居,好大哥。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两个神秘的艺人出现在家乡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霎时,村里来了说书的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大家奔走相告,更庆幸的是村里派这两个人在我家里吃饭,八岁的我对这两个人感到神秘而有好奇:一个满脸沧桑两眼无光的盲人老大爷,带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徒弟,他们带着铜锣,板胡,铜镲,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乐器。

  母亲给他们做了好饭好菜,还盛了酒,父母对他们表示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款待和尊重。吃过饭,这两个人就在家门前的戏楼上演出,他们怀抱三弦,腿绑竹制的蚂蚱板,面前竖挂着铜锣、铜镲等乐器,自唱、自弹、自说、自敲打,引起台下的人们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在那文化娱乐贫乏的年代,这三个人的精彩表演,使村里的人们仿佛看到了朵朵清雅的兰花盛开在深幽的山谷,阵阵天籁之音袅袅飘来,给宁静而又酷热的小山村,送来了丝丝凉爽,村里的人们沸腾了,十里八乡的人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精彩的表演,村里因此邀约他们一连表演了一个星期,这两个说书的艺人,特别是那个年轻的说书人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去城里读书,一直到参加工作,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精彩的表演了,盲人老大爷和他那个徒弟“说书”的精彩表演成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二十多年前,我嫁到景村镇虎头岩下的下涧村,我惊喜的发现小时候在我们村里说书的盲人老大爷和他的徒弟也生活在这个村里,那个徒弟已经四十多岁了,并且和我家成了房连房的邻居,他——就是彭铁娃大哥,一个说书的老人,一个传承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洛南静板书的老艺人。

  “道光年间说静板,瞎子手里端金碗。” 这句民谣,一语道破了陕西静板书的起根发源。是心酸,也是惊喜。流浪乞讨的山野盲人,因为有了静板书,从此端上了金饭碗,衣食无忧,也为我们民族培育出了一朵艺术奇葩。

  去年冬天,68岁的铁娃大哥,感觉咳嗽,声音嘶哑,检查结果患了严重的肺病,在多次治疗,他都能积极配合,现在病情稳定,但再也不能唱他喜爱的静板书了,他把心爱的三弦、板胡、铜镲......用鲜红的金丝绒小心翼翼的包裹起来,每天他又一层层的打开,用一块光滑的绸布把这些乐器一遍又一遍擦拭的明光铮亮,这是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

  今年已经68岁的铁娃大哥,高个头,微驼背,清瘦的面庞,话不多,人看着蔫蔫的,但只要谈起他的静板书,他马上像打了鸡血似的活跃起来。

  解放前,铁娃大哥的父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从丹凤县商镇逃荒来到洛南,流落到景村镇虎头岩下的村子并落了户。铁娃大哥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1949年腊月一个寒冷的晚上,他降生在这个贫苦的家庭里,没有给这个家带来一丝的喜悦,相反,家里的人眉头锁的更紧了,因为这个家里已经有了三个时刻饱受着饥寒交迫的哥哥了。几年后,这个家又有两个妹妹相继出生。

  因为家里太穷了,他上了四年学,十五岁不得不辍学回家当了放牛娃。村里有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孙三友,会说静板书,闲暇时,这个老人就给村里的人们说书,铁娃大哥每次必去,是村里有名的“蹬倒台”(老观众)。久而久之,铁娃大哥迷上了说唱洛南静板书,放牛的时候,便学着哼唱,还把书词记在本子上。

  十几岁的少年痴迷上“吹拉弹唱 ”融为一起的静板书,也得到了大人的支持,于是决定拜孙三友老人为师学艺。老人也乐意收这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为徒弟。白天放牛的时候就背书词,晚上跟师傅练弹三弦,拉板胡,连弹带唱。他三弦弹得地道,唱腔声音甜美,长相英俊,吸引来不少街坊邻居,听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师傅听在耳里,喜在心上。只要有人盖房谢土地神,庙会还愿、红白喜事、就会请师徒二人去弹唱。每次主人把他们请到家里,招待一毕,上香化表鸣放鞭炮。铁娃大哥弹着三弦先说唱一段谢土安神书,后又唱几段逗人发笑的小书帽。他幽默的语言,优美的唱腔,赢得听众阵阵喝彩。事后,主人拿出二块钱以表酬谢师徒二人 ,每次师傅都会给铁娃大哥八毛钱,家里的生活也慢慢的好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铁娃大哥一下子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说书艺人。三弦最难学,弹的同时要一脚打梆子,一脚打拍板,嘴上还要说书,铁娃大哥说他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学会。说书时,三弦可以单独弹奏,也可以三五个人一起弹。一个人说静板书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技艺高低,手上不光要娴熟的弹曲,嘴上还要说一出戏。如果三五个人一起来合奏就稍微简单一些。自弹自唱可是铁娃大哥的拿手绝活。他能说《包公案》、《杨家将》等古戏,他一口气能说上六七十回大本戏,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同时,他也能用三弦配合政府部门工作,弹奏社会主义新风尚,计划生育,勤俭节约,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等内容都被他编成了曲调,既做了宣传,又丰富了静板书的内容。

  每当夏天的晚上,人们来到他家的核桃树下乘凉,铁娃大哥和老伴新芳嫂子就会给大家说唱一部《双钉记》,随着故事跌宕起伏,案情的扑所迷离,铁娃大哥的腔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粗狂奔放,回环错落,抑扬顿挫,余音袅袅,韵味悠长。听老人说书是一场真正的享受,那错落有致的弹唱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用白居易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来形容并不为过。一曲终了,大家尽兴而归,好不惬意。

  一年四季 ,铁娃大哥都很忙,老俩口和儿子各自独立生活,种了几亩田,有人请说书,他就和新芳嫂子、二儿子或者妹夫带上乐器就出发了。他一年能演出几十场,他最欣慰的是他带了几个徒弟,自己的妻子、二儿子和妹夫,他很高兴自己的技艺有了传人。大儿子和孙子不喜欢这种古老的民间戏曲,每当爷爷奶奶弹唱的时候,调皮的孙子就会说:我爷和我婆是鸡拉胡胡狗唱戏 。

  老人最自豪的是洛南静板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请保护,他们这些老艺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慰问,使这一古老曲种大放异彩,使他感到无比的欣慰。他说:无论是三弦,还是演戏,都在劝导人多做善事。

  他教的徒弟妹夫已经去世,妻子已经年迈,只有二儿子传承了这门技艺,但一年四季到城里打工,他担心这门技艺失传。他希望儿子能把他心爱的“洛南静板书”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这就是村里那个说书老人的心愿。愿铁娃大哥身体早日恢复健康,让天籁之音在村庄上空永远袅袅飘荡!

END
作者简介

  张建华,女,洛南一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第五届商洛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热爱生活,酷爱文学,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

     启 事

  〈嘉年华时光〉“我的扶贫故事”和“最好的风景在路上”全国有奖征文大赛9月22日已经截稿,之前的投稿,编辑会于9月30日前择优刊出。

 温馨提示:请各位作者对自己的原创作品再三修改完善以后,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联系方式(微信号)等投到指定邮箱。切记,请不要一稿多投!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微信号:slycniegl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