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故居,拜谒民间音乐大师
阿炳故居位于无锡旧城中心的崇安寺街区,很不起眼地坐落在广场的一角。倒是图书馆前的阿炳塑像,还更醒目一些。
一旁写着“登记参观”,不过大约是因为当天参观的人比较多,登记处的工作人员挥挥手就放行了,也没用登记。
故居占地并不大,进门往左是通灵桥牌坊,并不是故居的旧物,原来是公花园与白水荡之间的围墙中,2007年修缮阿炳故居的时候迁移到这里的。相传这个牌坊还是元末明初的东西,当时崇安寺河网密布,这个牌坊在通灵桥前面。现在不知道通灵桥还在不在,毕竟不是老无锡人,对无锡的地名还真不熟。
过了牌坊有一口古井,此井是江南著名道观洞虚宫正山门前的遗物,原来有两口,分列山门前的左右,不过现在只存井圈一口,青石雕凿,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口洞虚宫古井,也是在修缮故居的时候迁移过来的。
井旁有一个小亭子,墙壁上有浮雕,亭前的月季花迎着太阳,虽然过了最盛的花季,但还是留着几朵大红橙红的花,为故居增添了一些艳色。
雷尊殿现在作为故居的序厅,入口处有阿炳的头部塑像,主要介绍阿炳的音乐成就。一侧则是二号厅,介绍阿炳的生平。
阿炳,江苏无锡人,原名华彦钧,自小跟着父亲华清在无锡著名的道观洞虚宫雷尊殿当道士,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成为道界出色的乐师了。读到这段介绍,我才明白为什么洞虚宫的那口古井要移至故居来了,果然和阿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来人们把他称作瞎子阿炳的原因,是由于他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双目失明。当时社会动荡,阿炳穷困潦倒,开始了流浪艺人的生涯。不过,这样困苦的生活,却让阿炳谱写出了一首首流芳百世的乐曲。
阿炳酷爱民族器乐,精通江南丝竹,尤工二胡和琵琶,现在留下来的有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独奏曲《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当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早已经成为二胡的代表作。如今已经享誉世界,说它是世界名曲,都不为过。
因此,在序厅里,还有一个天下第二泉的模拟场景,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就是阿炳因为二泉而创作的,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无锡百姓收听广播,这首《二首映月》就是每天作为终了的曲目播放的。可以说,雅爱音乐和广播的人,每天都会枕着这首曲子沉入梦乡。
《听松》又名《听宋》,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与《二泉映月》的风格全然不同,似乎是描写爱国将领岳飞的军威,借松涛咏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刚直不阿坚定自信的阿炳。
《寒春风曲》描绘的是初春的寒风,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的一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着阿炳对被压迫的沉重叹息。
《大浪淘沙》根据阿炳自述,原来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但是根据杨荫浏查证,道家并没有这首曲子,第一段旋律与《三潭印月》的曲首旋律相似,很可能是阿炳根据熟悉的音调创作而成的,确实很有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
《龙船》曲风很欢乐,描写的是端午节龙船竞渡时的场景,选用民间吹打音乐中的循环体结构。《昭君出塞》听曲名就知道,就是描写的王昭君和亲出塞的一段故事。
从二号厅出来,走入前面的三间平房,这才是阿炳晚年穷困潦倒、贫病交加的时候居住的地方。这间平房是硬山顶,只有二十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保持着原样,除了一张床,基本上没有什么家具。
蚊帐很破旧,蔫头耷脑地垂挂在旧木床上。吃饭的桌子,掉漆的柜子,一个旧箱子,一个四脚的小桌子,每一件东西都很破旧,茶壶旁边的碗,更是缺了一小半。而这,就是一代音乐大师最后居住的地方。
四号厅介绍的是阿炳的音乐成就,作为流浪民间艺人,阿炳的音乐作品当然不止现在存世的六首,只是解放后阿炳分两次,只录制了这六首乐曲。
中央音乐学院曾欲请阿炳去学院开《二泉映月》音乐会,并拟聘请他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本来阿炳算是可以苦尽甘来,可惜阿炳病重卧床,未能成行,于1950年12月4日病逝,终于58岁。
五号厅是音乐赏析厅,在这里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正倾诉着大师悲苦的一生,让听者都忍不住心生戚戚。
整个故居并不大,如果不仔细看墙壁上的文字介绍,很快就能够游览结束。周围,是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走出故居,是车水马龙的人民路和繁华的商业街。
大浪淘沙音气概,二泉映月调凄凉。
一行惆怅留香蕊,两字离殇绘永芳。
——七绝
自驾游:无锡阿炳故居
9月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