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与中国第一部典志体史书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政治家、史学家。历任济南郡参军、抚州刺史、江淮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任宰相,封岐国公。杜佑宦海一生,政绩卓著,倾36年心血撰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志体史书《通典》,以终生手不释卷的三朝宰相名标青史。
门荫入仕
杜佑出身于唐朝显赫的世家大族之一——京兆杜氏家族,自汉至唐,杜氏一门代有人物,威权炽盛,当年长安有民谚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即韦氏与杜氏这两家名门望族,历代衣冠鼎盛,与皇帝近在咫尺,占尽风光。
天宝十一年(752年),杜佑以门荫入仕,为济南郡参军,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佑由济南匆匆南下越州,赴任剡县县丞。赴任途中,杜佑前往拜访润州刺史韦元甫,因为韦元甫与杜佑的父亲杜希望是多年好友,便没有按官场的套路来接待他,将他待若至亲。其时,韦元甫正在审理一个案子,遇到了诸多麻烦,悬疑重重,一波三折,拖了许久无法做决断。韦元甫想考一考杜佑,便把这桩疑难案子交给了他。杜佑顺藤摸瓜,爬梳剔抉,接手办案没几天,就把案情弄了个水落石出,作出公正判决,涉案人无不口服心服。韦元甫大为惊奇,由衷地感叹杜佑是一个旷世奇才。
如此优秀的人才,岂能与之失之交臂。韦元甫奏请朝廷,将杜佑留在自己身边,任润州司法参军。后来,韦元甫先后调任浙西、淮南节度使,韦元甫都上疏朝廷,举荐杜佑,请求安排杜佑在自己的幕府任职,走到哪里就把杜佑带到哪里。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韦元甫病逝。杜佑应召从淮南入朝,先是担任工部郎中,充任江西青苗使,后历任抚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杨炎任宰相时,先后任尚书省金部郎中、水陆转运使、度支兼和籴使。当时,战事频仍,军队的粮饷供给主要靠漕运,朝廷赋予杜佑全权主持漕运一切事宜之权。
由于安史之乱以来社会长期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到了唐德宗建中初年,百姓穷困,民生凋敝,连国家赋税都无法征收,国库空虚,国家财政捉襟见肘。杜佑认为,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推行改革,撤并机构,裁减冗员。他上疏德宗,强烈呼吁推行改革已刻不容缓,在充分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援引历代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的案例,以强调推行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特别指出,周穆王时只有伯礒一人任太仆,现在有太仆卿、驾部郎中、尚辇奉御、闲厩使,由原设置一个岗位一个人增加至四个岗位四个人……官员太多,官府人浮于事,事情愈发严重,怎么能不改革呢!可是,一疏上奏,竟石沉大海。
遭忌被贬
其时,奸相卢杞当道,极尽嫁祸栽赃诬陷之能事,党同伐异,排斥忠良。杜佑向来刚正忠直,更不肯阿附,自然成了卢杞的眼中钉。建中三年(782年),卢杞将杜佑逐出京师,任为苏州刺史。杜佑以老母在堂为由,不肯赴任,后又改任饶州刺史。
卢杞一再作恶,谗害忠臣,唐德宗终于醒悟,于建中四年(783年)十二月,贬卢杞为新州司马。卢杞被逐下台,杜佑进入了升职快车道。兴元元年(784年),德宗擢升杜佑为岭南节度使,兼任御史大夫。杜佑主政岭南,很快组织民众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大路,疏散整修街市住宅区的房屋。朱涯、黎州的百姓三个朝代扼守险要,不归附朝廷,杜佑挥师征讨平定了这两个地方。
贞元五年(789年),杜佑升任检校礼部尚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并充任淮南节度使。杜佑组织当地百姓开挖雷陂,大规模扩大灌溉面积,开垦沿海荒弃的滩涂为良田,大大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积藏的粮食达到50万斛,排列码放在30座兵营,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富国安人”
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入朝拜相,担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充任太清宫使。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诏命杜佑担任冢宰,进位检校司徒,并兼任度支盐铁使。当年八月,在位仅186天的顺宗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胁迫下凄然禅位,自称太上皇,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不久,杜佑进拜司徒,封岐国公。
杜佑是著名理财家,为当时朝廷走出经济困境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他非常重视人口统计,继承和发展了管仲的统计估算法,管仲曾根据平均每人的食盐消费量,估算出提高盐价后可增加的财政收入;杜佑则根据当时全国食盐消费量,估算出全国总户数大约为500万户。
元和七年(812年),杜佑身染沉疴,请求退休,唐宪宗依旧不允。杜佑又接连四次上表宪宗,坚决请求退休,宪宗不得已,只得让他以光禄大夫、太保之职致仕,但仍让他在每月初一和十五日上朝,派宦官赐予厚礼。是年十一月,杜佑溘然长逝,终年78岁,宪宗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安简。
撰写《通典》
杜佑自幼刻苦向学,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功底。他17岁步入仕途,任职四方,主政州郡,又先后在刑、工、户、御史台、度支等多部门交替任职,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状况有切身的体味和广泛的了解,对朝政的得失特别是弊端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笃志好学和丰富的阅历使他成为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理财家。这为杜佑撰写《通典》提供了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充分的实践经验材料。
杜佑在宦海沉浮中目睹了开元盛世的励精图治和繁华兴隆,目睹了安史之乱后的政治衰败和社会动荡,促使他从政治得失的视角去探索历史变迁的真正原因。杜佑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宵衣旰食,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几十年如一日,倾36年心血,考究历代典章制度的源流,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将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撰成皇皇巨著《通典》。
《通典》成书于唐宪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全书共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记述了上至远古黄帝时期下迄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其中对唐代制度的叙述尤为详细。
《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它的问世使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此书“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原原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