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颜正华辨治痞满经验探析
颜正华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他治验甚众,尤擅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病证的诊治。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之体会,对其诊疗痞满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希冀为继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提高中医痞满病证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脘胀满,触之无形,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根据部位的不同,痞满可分为胸痞和胃痞两类。颜教授认为,痞满的病因可概括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包括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嗜酒无度,肝气郁滞,忧思伤脾等;外因包括感受外邪,邪盛入里等。痞满的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2辨证论治
颜教授认为,I临证诊疗痞满以辨别虚实最为关键,实即实邪内阻(如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者如脾胃虚弱(如气虚或阴虚)。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虚实兼杂。一般而言,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中生、湿热内蕴、情志失调等所成之痞多为实;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多属虚。颜教授治疗痞满以调理脾胃、行气除痞为基本法则,进行辨证施治。
2.1饮食内停证
证见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和胃、行气消痞。常用方为保和丸加减。若食积较重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脘腹胀满甚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理气除满;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白扁豆健脾助运、化湿和中。
2.2痰湿中阻证
证见脘腹痞塞,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治以燥湿化痰、理气调中。常用方为二陈平胃汤加减。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加枳实、紫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之功;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痰湿郁久化热。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2.3湿热阻胃证
证见脘腹痞闷,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常用方为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生姜、旋覆花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便溏者,去大黄,加白扁豆、陈皮化湿和胃。
2.4肝胃不和证
证见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和胃消痞。常用方为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郁金、厚朴理气导滞消胀;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呕恶明显者,加法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嗳气甚者,加竹茹、沉香和胃降气。
2.5脾胃虚弱证
证见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气健脾、升清降浊。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半夏、茯苓、陈皮,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2.6 胃阴不足证
证见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调中消痞。常用方为益胃汤加减。若津伤较重者,加麦冬、天花粉生津;腹胀较著者,加枳壳、紫苏梗理气消胀;食滞者加谷芽、麦芽消食导滞;便秘者,加决明子、玄参、全瓜蒌润肠通便。
3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67岁,退休干部,2006年12月9日初诊。腹胀满闷1年,左脘部明显,不痛,饭后尤甚,嗳气,纳食少,大便干燥不畅,l~2日一行,入睡难,多梦,晨起口干,舌黯、舌下青紫,苔薄微黄,脉沉弦。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法:疏肝和胃、消痞除胀。处方: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2 g,枳壳6 g,青皮、陈皮各8 g,川芎6 g,赤芍、白芍各12 g,旋覆花10 g,牡蛎(先煎)30 g,玄参12 g,全瓜萎30 g,炒酸枣仁30 g,丹参20 g,佛手6g焦三仙各15g绿萼梅6 g,决明子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6年12月16日二诊: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大便较前畅快,仍纳少,嗳气,口干,失眠。现时常咳嗽,咯痰。上方去川芎、全瓜蒌、佛手、焦三仙、绿萼梅,加当归12 g、香橼皮10 g、乌药10 g、百合15 g、浙贝母10 g。继服7剂。
2006年12月23日三诊:患者大便通畅,腹胀显著减轻,嗳气、纳少、失眠均好转,咳嗽、咯痰亦减轻。上方去决明子,继服10剂后诸症大消。
按:本案患者满闷腹胀、嗳气、脉弦且舌下青紫,证属肝郁气滞兼瘀血之象,故治以疏肝和胃、消痞除胀。颜教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疏肝理气,川芎、郁金行气活血而止痛,三药合用助柴胡疏解肝经郁滞,增强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陈皮、青皮、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行滞,牡蛎、玄参消痞散结,丹参、焦三仙活血消滞,旋覆花和胃降气,全瓜蒌、决明子润肠通便,以上诸药或增强君药和臣药的作用,或针对兼症治疗,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虽源自名方,却由颜教授精心化裁,配伍精巧,切中证候要害,故收效甚佳。
案例2:患者,男,56岁,机关干部,2006年12月11日初诊。主诉:痞满2年余。现病史:近半月来胃脘胀满不适加重,泛酸,嗳气,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频数,夜尿2~3次,大便正常,眠可,自汗,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滑。辨证:痰湿内停,气机阻滞。治法:化痰消饮、行气除胀。处方:天麻lO g,清半夏lO g,白术12 g,旋覆花(包)10 g,煅瓦楞子(先煎)30 g,乌贼骨(先煎)30 g,白芍18 g,当归10 g,陈皮10 g,紫苏梗10 g,香附lO g,砂仁(后下)5 g,佛手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6年12月18日二诊:患者脘胀、泛酸、嗳气、头晕均减轻,纳食可,平素自汗、尿频,余如前。上方去乌贼骨,加炙黄芪15 g、益智仁10 g、乌药6 g,继服7剂。
2006年12月25日三诊:患者脘胀、泛酸、嗳气、头晕等减轻,继服上方7剂后诸症尽释。
按:本案患者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而成痞满;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目眩。嗳气、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为典型痰湿阻滞之象。因此,治以化痰消饮、行气除胀。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加陈皮、紫苏梗、香附、砂仁、佛手等行气消痞,旋覆花、煅瓦楞子降逆和胃。二诊时患者补述平素自汗、尿频,故加炙黄芪健脾益气固表,益智仁、乌药温阳补肾。继服14剂后,患者痞满、胃痛、头晕尽消。
案例3:患者,男,26岁,公司职员,2004年4月6日初诊。主诉:痞满2周。现病史:厌食、腹胀,纳后胃脘不适加重,恶心,畏寒,眠差梦多,精神疲倦,四肢无力,面色消瘦,水样大便、日行3次,舌质淡,苔薄腻,脉濡滑。既往有胃下垂、慢性胃炎史3年。辨证:脾虚下陷。治法:健脾益气、和胃安神。处方:党参18 g,黄芪30 g,升麻3 g,当归6 g,陈皮10 g,茯苓30 g,砂仁(后下)5 g,炒神曲12 g,白术12 g,麦芽15 g,谷芽15 g,炒酸枣仁20 g,夜交藤30 g,大枣6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软食,禁刺激性食物。
2004年4月13日二诊:患者睡眠好转,腹泻停,余如前。前方去夜交藤,加葛根10 g,继服14剂。
2004年4月27日三诊:患者食欲佳,胃脘不适减,无恶心,仍乏力,大便偏干。前方加白术30 g、大黄6 g,继服14剂后患者不适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虽风华正茂,但却有畏寒、眠差梦多、精神疲倦、四肢无力、面色消瘦、水样大便等虚证证候,故治以补气健脾,以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方中党参、黄芪、升麻取补土、益气、升举之意,为主要药对;陈皮、白术、砂仁、大枣温中健脾,以助运化;炒神曲、麦芽、谷芽、茯苓助脾化湿;兼有远志、炒酸枣仁、夜交藤安神,共奏补中益气、温补脾胃、安神之功。二诊时,加升阳之品葛根以助升提之药力:三诊又加补气健脾佳品白术以增药力,并以大黄通便,一补一泻,相制相承。颜教授善断病机,治法周全,用药合宜,应手辄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