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术——打击你,恰恰是为了保护你,栽培你!
【出处】《资治通鉴》第7卷 秦纪2
【原文】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译文】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始皇帝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始皇闻讯勃然大怒,说:“卢生等人,我尊敬他们,并重重地赏赐他们,现在竟然敢诽谤我!这些人在咸阳的,我曾派人去查访过,其中有的人竟妖言惑众!”于是令御史逮捕并审问所有的儒生。儒生们彼此告发,始皇帝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人四百六十余名,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了。还向全国宣扬,让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以惩戒后世。同时谪罚更多的人流放到边地戍守。始皇的长子扶苏为此规劝道:“那些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您全部用重法惩处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始皇大为恼火,派扶苏赴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解析】这就是秦始皇,被后世诟病最多的,“焚书坑儒”事件中的坑儒一事的通鉴记载,作为千古一帝,能够统一天下的第一人,认知水平还不如自己的儿子扶苏?他不知道这么儒生有稳定统治的的作用?秦始皇的这样做其实就是为扶苏以后顺利的接班上位打下基础,除了有统一全国的意识形态,不能妄议中央之外的表面理由,主要是有三点帝王心术:
1、远离政治的旋涡
政治高层是个利益聚集的地方,斗争自然非常激烈。所以涉身其中的人,都难免会流露出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不觉的都会主动或是被动的陷入政治旋涡。秦始皇面对刚刚形式统一的帝国,必然对内部要有个整合,这个内部整合的过程自然会血腥风雨,这个恶人秦始皇准备自己来做,于是让接班的儿子扶苏,远离政治斗争,到时候接管帝国权力的时候,没有历史包袱。只有远离政治旋涡,才能够在继位之后,无干扰的做很多平反工作,立即获得势力支持。很多帝王晚年,就会故意反迷糊,把重要的人才打倒,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的孩子上位后施恩犯人,做好铺垫,非此无以巩固权力。
2、和儒生结成联盟
打仗是需要武将,但是治理国家必然需要文官,而这些文官利用之前必须进行改造,于是秦始皇找借口,把那些不和中央保持一致的典型,都活埋了,这个动作过于残忍但是却无可厚非,因为对文人的洗脑教育其是不到特别明显的作用的。但是接下来的动作,我们就看不明白了,贬了很多文人去边关戍守,这是为了啥,其实紧接着就让扶苏也去了边关,我们连在一起就懂了,扶苏为他们求情,然后一起去了边关,大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难友关系,同是天涯沦落人,心理上更加接近,扶苏和未来的文官结成了铁的联盟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用的就是扶苏的口号,就是因为民心。
3、和军队培养关系
权力的源头是暴力。任何的帝王无不对军队牢牢把控,所以,只有和军队的人,形成战斗关系,才能够在未来更加扎实的控制权力。太子监军,主要的好处有三个,首先,熟悉军队生活和管理。没有一定的军旅生涯,就不能够熟悉军队,也就谈不上有效的管控。其次,通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能够熟悉各个将领的性格、能力,未来使用谁来打仗,就能够游刃有余。最后就是,通过长时间的打仗,能够有更加深厚的战友情,未来的权力格局中能够得到军方拥护。秦始皇的发怒,为了给扶苏一个心理压力,让他更加兢兢业业的在边关好好努力,期待戴罪立功的心理不是去享福,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心学习军事。
秦始皇为了权力的传承,可以说为扶苏铺好了道路,死之前也是招扶苏过来办丧事,继位,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赵高说服丞相李斯,把胡亥推向了帝位,而大将军蒙恬未能成功说服扶苏打回去夺权,最终扶苏自杀身亡。扶苏身边缺乏帝王师,如果有帝师能够给他点破秦始皇的用意,懂得帝王心思,想必扶苏能够顺利的掌握大权,避免后期的战乱。帝王心术有隐秘性,不能说,所以扶苏自己悟不到,也没有老师指点,又遇见了赵高这样的权谋高手,自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