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西游记》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在加入取经队伍之前,沙僧曾是天庭里当值的卷帘大将。只因为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就被贬下凡间,每七日间还要被飞剑穿胸肋百余下,境况十分凄惨。相比之下,因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间的猪八戒,虽然投胎成了猪,但好歹还娶了个媳妇。为什么只是打碎了一个玻璃盏,卷帘大将就要受到如此严重的处罚?因为玻璃盏太贵了吗,还是因为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呢?要想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卷帘大将所犯的过错进行还原。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估计有人会问,卷帘大将打碎的不是“琉璃盏”吗?为什么又要说成是“玻璃盏”。实际上,原著当中写的一直是玻璃盏,即使是在最早的明代刻本中,也是玻璃盏。“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之所以大家会错认为是琉璃盏,主要缘于86版西游记所做的改动:有人认为卷帘大将被贬下凡,主要是因为玻璃盏价值连城,且有可能是作为礼器使用,因此才使得玉帝勃然大怒。然而实际上,《西游记》中,除了卷帘大将打碎玻璃盏这一处外,还有三处出现了玻璃盏:一次是女儿国。“近侍官连忙取几个鹦鹉杯、鸬鹚杓、金叵罗、银凿落、玻璃盏、水晶盆、蓬莱碗、琥珀锺,满斟玉液,连注琼浆,果然都各饮一巡。”
第二次是寇员外处,“雕漆桌上五云鲜,雕漆盒中香瓣积。玻璃盏,净水澄清;瑠璃灯;香油明亮。一声金磬,响韵虚徐。”
第三次是李世民给唐僧庆祝之时:琥珀杯,玻璃盏,镶金点翠;黄金盘,白玉碗,嵌锦花缠。
了解这一点后,再来看卷帘大将打碎玻璃盏的场合。书中已经写得明白,当时正值蟠桃宴召开的时候。
提起蟠桃胜会,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早在沙僧因打碎玻璃盏被贬之前,就有孙悟空在王母娘娘召开蟠桃胜会之际,偷吃了玉液琼浆、八珍百味,连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也没能免灾,一并被当作炒豆一般吃了。这则故事发生在书中第五回,也正是在这一回里,作者对蟠桃宴做了详细地描写和介绍。这场以蟠桃为主馔的大会,每年都会召开一次。王母娘娘设宴,七衣仙女摘桃。
这场大会的规格有多高呢,从出席的宾客就可见一斑。据七仙女所说,蟠桃胜会所请的,自来规定了都有这些人:
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这份宾客名单,几乎囊括了仙界与佛界所有中上层成员。其影响力与重要程度,可能只有书中作为暗线所出现的“丹元大会”能够压上一头了。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胜会上,卷帘大将好死不死地当着一众仙神的面,打碎了玻璃盏。这也成了他所有悲剧的开头。要理解卷帘大将为什么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同时还得联系他的身份来看。《西游记》里写沙僧起初的职位,提到他是玉帝座前的卷帘大将。卷帘大将是个什么官职呢?西游记大约是明朝初年的作品,所以关于卷帘大将,可以参考《明史》。据《明史》中的有相关记载,在明太祖登基时:卷帘将军二人于帘前,俱东西向……皇帝衮冕升御座,大乐鼓吹振作。乐止,将军卷帘,尚宝卿置宝于案。后来,卷帘将军实际功能消失,逐渐变成皇帝贴身卫士的荣誉称号。比如无锡《朱氏宗谱》记载:朱钺曾经作为燕王的贴身护卫。在燕王登基之后,作为燕王亲信。朱钺被封为“护驾平寇值殿卷帘将军”,进阶“忠义郎”。实际上,与卷帘大将类似,在明朝的官制里,专门有一系列的殿庭卫士,都是以“将军”为名,属于锦衣卫编制。对这些人的要求是身高体壮,彰显朝廷的威仪。比如大汉将军、红盔将军等等,都在不同场合,为皇帝和朝廷撑门面的:国朝将军之设,选躯体丰伟有勇力者为之……披铁甲,配弓矢,冠红缨,铁盔帽,列侍左右。如大朝会则披金甲、金盔帽,列侍殿庭。俱有定数,其有品秩者,依品俸给,余皆支米二石。若亡故,子弟愿代者,验有勇力方许。民及人材投充者,亦验其可否而用之。初隶拱卫指挥使司,后隶锦衣卫,称曰将军。可见,卷帘大将原本应是皇帝的御前侍卫一类官职。《西游记》中,沙僧对自己来历的描述中,有这样一段:这一段里,沙僧对自己的身份十分自傲,认为南天门里他能为尊,凌霄殿上他也能称上。不过,只是御前侍卫的卷帘大将本身并不具有实权,只是因为出入追随玉帝,身为玉帝的亲信,身份才得以水涨船高。因为贴身侍卫的特殊性,一般来说,都是君王最信任的人。沙僧凭什么能够成为玉帝信任的人呢?又为什么会因为打碎玻璃盏这件事而受到如此严重的处罚?
这件事,还得从沙僧背后的势力来看。在成为卷帘大将之前,沙僧本是肉体凡胎的凡人,但他从小生的神气昂扬,志向也是远大。曾经经历过一段四处云游,寻仙仿道的日子。之后,他便迎来了自己的奇遇:道教炼丹,称铅为婴儿,朱砂为姹女;木母金公,同样是炼丹一道的术语。这样来看,沙僧首先是遇到了一位道门真人(道教称得道之人),引着他走上了追寻大道的坦途。其后又以炼丹之术授予他,使他得以功德圆满,飞升仙界。到这里这段遭遇都还正常,然而在此之后,“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一个刚刚升入仙界的小小人物,为什么能够得到玉帝的青睐,升做御前卷帘大将呢?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有人为沙僧走动了关节,将他安插在了玉帝座前。而这个人,就是沙僧背后的道门真人。在《西游记》的世界中,明里的一条线是取经四人组的故事;暗里隐藏的则是佛道两家的争斗,以及追求双方实力均衡的玉皇大帝。前文已经提到,沙僧本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因为一个道教真人的指引,走上了修行之路,得道之后,立马就谋到了玉帝座前卷帘大将的职位。这位引荐沙僧的道教真人,必然是一个让玉帝十分忌惮的人物,才会不得已接受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卷帘大将。道门当中,有这样身份且有这样话语权的人,也就只有被尊为道教始祖的三清圣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以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了。在《西游记》的设定中,西天取经之前,天庭之中,乃是以道教为尊。天庭之主乃是玉皇大帝,不过,玉皇大帝作为仙神之首,并不仅仅统御道教众神,同时也是佛教众神之主。这一点与大多数人的印象并不一致。毕竟在86版《西游记》中,玉帝被塑造成了一个只会钻桌底的懦弱形象,而佛教领袖如来佛祖则一锤定音,将孙悟空镇压于五行山下。然而在原著当中,孙悟空根本没有打进凌霄殿内。只在殿外与众神缠斗。当时玉帝是怎么做的呢?书中是这样写的: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可以看出,玉帝虽然被惊,但并没有任何慌乱,反而镇定自若地下旨请佛老来降妖。圣旨送到之时,如来佛祖本在给众徒弟讲法,一见圣旨到来,立马对众人说: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这里如来使用的字眼乃是救驾,而非相助、解围等词。在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之后,玉帝接见如来,向其道谢,如来的回应也很有意思: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自称老僧,承宣命而来,如来的姿态可谓放得极低。孙悟空快要打进凌霄宝殿,玉帝的反应不是近求三清的帮助,而是远向灵山求助如来,也充分体现了崇佛抑道的意味。压下孙悟空,也为日后取经埋下了伏笔。再说回卷帘大将,身为三清安插在玉帝身边的棋子。为了打压三清的气势,玉帝自然要找机会将其远远充配。而这个机会,就出现在蟠桃胜会之上。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场合里,卷帘大将犯下了失手打碎玻璃盏的错误,尽管玻璃盏并不算极端珍贵,但却有“惊动圣驾”的失仪之罪。玉帝本意将其处斩,但因为赤脚大仙出面说好话,加之并不想彻底得罪三清,最终选择将卷帘大将贬下凡间,并且每七日要受飞剑穿胸之苦。
沙僧自愿加入取经队伍,只因为观世音菩萨曾经向他许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然而出于根底里的道教血液,这位曾经的卷帘大将本质上并不愿意取经成功,却又拗不过自己夹在佛、道两派之间的命运。于是干脆选择了出工不出力,平时只干些牵马的闲事,两边都不得罪。这也是为什么出场时曾和猪八戒打得天昏地暗,本领着实不低的沙僧,在整条取经路上,唯一的战绩只是打死了六耳猕猴座下假冒自己的猴精。曾经“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激荡”的卷帘大将,再不复从前的锐气,心灰意冷、消极怠工。最终也只被封为“金身罗汉”,排在整个佛教倒数第二,位置仅在小白龙之前。不过,尽管并未如愿官复原职,但也不用再受飞剑之苦,从这一点来看,也算是得偿所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