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限高杆”,各自为政又一景
近日,河南省新乡市在全城环城路口安装了25处限高杆,禁止大货车、渣土车等车进市,以达到防治大气污染的目的,不想却导致消防车、救护车、公交车等车辆通行不畅。有市民质疑,有关部门在做行政决定时有点“闹着玩”。(2月24日《工人日报》)
城市管理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新老问题的过程。许多问题交织叠加,相互影响,处理不好,很容易衍生新的问题。设置限高杆,阻拦大货车,立竿见影,看似很成功。却是城市治理的败笔。因它解决了一个旧问题,却带来一堆新问题。
本来,这种按下一个葫芦,浮起一片瓢来的结果,完全可以预知。但这事就这么干了,而且一干就是25处,说花钱办了一件蠢事,恐怕并不为过。面对质疑,当地官方回应称,这是“在不影响全市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有关部门才有此决定。
如此“一刀切”,对市民生产生活构成了不少潜在和现实的影响:消防车、救护车、公交车等车辆无法通行,相关区域内一旦发生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情况,需要紧急救援时,车进不来,其后果不堪设想;那些原本坐公交车上下学的孩子,不得不骑车或步行。你能说不影响?这不是给市民添堵又是什么?
大气污染防治,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交管部门回应民生关切,限制大货车进市扰民,对于减少污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很有必要。但设置限高杆,当谋定而后动,如果限大货车,连同消防车、救护车、公交车等车辆也一起限行,就是顾此失彼、因噎废食,终将事与愿违。
新乡市的这些限高杆,当属城市治理的一个败笔。表面看,或许只是交管部门的一次决策失误。但其暴露的,却是部门之间的互不配合,各自为政。这种情况的极端表现,是部门之间的权力互怼,比如,去年12月发生于河北磁县的“交警城管大规模对峙”事件,就是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一语不合,造成权力互怼的结果。一个地方,如果部门只顾画地为牢,相互之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厚墙,必然是行事只谋一端,不顾全局,导致整体行政效率的低下。新乡的限高杆,跟前些年在一些城市出现的马路拉链、线杆森林等乱象如出一辙。
城市管理向现代化要效益,必须强化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短视思维,只能把好事办坏,徒增闭门造车、能力不济的骂名。
其实,治理大货车、渣土车进市,已经不乏“他山之石”,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地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统一对车辆安装GPS卫星定位装置,对其进市资格、时间及路线进行管理,利用科技方式提高管理效果。
只凭感觉或者局限于一时一事的个人经验决策,只会掉进“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怪圈。许多城市治理的失灵,正是源于某个部门甚至只是某个“一把手”脱离实际的所谓经验决策的。
回到新乡限高杆,如果交管部门在安装之前,先与公交公司、环保、消防、卫生、教育等部门等相关方进行会商。同时,听听市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这事就不会陷入目前这个尴尬境地。治霾限高杆,为各自为政再添新例,难免空耗行政成本,引发市民质疑和不满。
都说科学决策难,但许多时候并非如此。比如设置限高杆来禁止货车、渣土车进市,要做到科学决策并不难,只看你愿意不愿意在决策之前,讲一点科学,甚至只看你是不是讲一点常识。新乡设置的治霾限高杆,就是有违常识之举。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本号已应主流媒体之约第一时间出品系列原创解读、评论、课件,欢迎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