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在二战中的演讲中举起“剪刀手”来表达必胜决心,以及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在反战活动中使用剪刀手诉说对和平的追求,也让拍照时比剪刀手凹造型成为了风靡世界的做法。不过,伴随着指纹识别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的频繁发生,拍照比剪刀手泄露指纹信息的说法也日前就又一次成为了焦点。
日前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显示,在上海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上有网络安全专家指出,拍照时如果镜头距离够近,通过照片放大和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将人物的指纹信息还原出来。据其表示,基本上1.5米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能100%还原指纹,1.5米-3米距离内拍摄的照片能还原50%,只有超3米拍摄的照片才难以提取其中的指纹。这一消息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截止本文截稿前,在微博上“#拍照比剪刀手会泄露指纹信息#”的TAG下,已经有了高达4.4亿的阅读量与4.7万条讨论。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声音激烈交锋,而更多的则是用户对于自身隐私安全的关切。指纹作为目前最流行的生物识别方式,早已被大规模的应用在包括智能手机、移动支付、智能门锁等领域,并且与很多用户的信息和财产安全紧密相关,因此如果其被不法分子所获取,确实将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有了一次关于“拍照泄露指纹”的报道、科普,以及辟谣,但并没有像如今一样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很显然,同样一件事在不同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关注度,这其中必然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对于智能手机有关注的朋友大多也能回答出其中的差异所在。与两年前相比,如今智能手机的拍照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17年,手机行业主流的OPPO R17的主摄为1600万像素,华为Mate 10的主摄则为2000万像素,但到了2019年,4800万像素已经成为中高端机型的标配,更别提此前Redmi与realme推出的6400万像素主摄新品,都已经可以输出9248×6936分辨率的相片,比4800万像素要多获得将近34%的光学信息,而同时升级的ISOCELL Plus像素隔离技术,也进一步减少了像素间的光线干扰,能够显著提高感光度和色彩保真度。尽管超高像素并不代表拍照效果就一定更好,毕竟手机感光元件的像素≠实际出片的有效像素,但照片的像素越高,则意味着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容纳的细节也就越多,画面也就越精细。这样一看,是不是就意味着当下的高像素机型在拍剪刀手造型的时候,就确实有一定风险的呢?答案当然是不会。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指纹识别技术,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英国生物学家Henry·Fauld的理论,基于纹形和特征点的匹配方法,这种方式需要匹配指纹的9个局部细节特征才能完成。更何况6400万像素固然很高,但光照条件的变化显然不可能像样张一样,有着恰到好处的条件能够从照片中提取出完整的指纹。而至于说人工智能的的图像光照补偿算法,目前这一方式对蓝天白云及山川河流来说固然很好用,但指纹之所以能够被用作生物识别用途,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固定且唯一的。而这个唯一性无疑就要了AI的老命,在没有大数据作为训练对象的情况下,其能够补偿出来的指纹信息就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更重要的是,高像素下拍摄出来的照片文件体积也会更大,但通常大部分用户拍照也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还是需要放到微信朋友圈或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但微信及微博无论是出于服务器冗余,还是其他用户浏览的体验考虑,通常都会对图片进行压缩,因此也使得其中的图片细节会被丢失。因此即便是在1亿像素主摄的新机,或者未来更高像素的产品出现之后,能够从照片中提取到信息量足够的高清指纹,但支付宝数字身份实验室的专家已经告诉我们,制作出导电材料的模拟指纹难度很高,而要骗过目前智能手机上所配备的活体指纹检测,显然就更难了。因此难度高也就代表了成本不菲,这就很像我们在苹果Face ID出现被破解的消息之时所说的一样,毕竟没人会用大炮去打蚊子,高成本手段通常所针对的都会是高价值目标。因此大家看到这里不妨想一想,你的手机真值得不法分子花大价钱来攻破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测试软件的结果,其实是由市场、技术、消费者习惯来决定的。
用技术开辟差异化道路,这款产品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