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等杜如晦来拍板
唐朝是一个明亮的打了高光的朝代,有很多闪亮的名字。一千多年的历史烟尘,也不能蒙蔽那些光亮。我们甚至在那光亮里,一再读到某些启示,然后得以通过当下某些幽暗的通道。
太宗时期,《资治通鉴》说房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一之,不以己长格物。”
意思是房玄龄业务娴熟,通晓政务,又有文才,作文一流,昼夜操劳,唯恐偶有差池。执法宽和平正,听说别人有才能,就像自己所有一样,能够不求全责备,不用自己所长去要求他人。
他对同僚和下属态度宽厚,善于激发他人的长处。老张爱喝酒,千杯不醉,就让他搞公关。大老李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政治敏锐性强,就建议皇上让他给公务员考试出题。
唐太宗和房玄龄谋划政事,比如联合国大会派谁去发言,长安城建不建副中心,和日本是否开展外交,外国人的居留权问题如何解决,老臣们嚷嚷退休金太少了给不给涨,那些附属国进贡拖拖拉拉得想个办法制裁……无论房玄龄怎样建议,提出怎样缜密的方案,太宗最后都说:你出的主意朕还是不放心,得把杜如晦叫来。
杜如晦正在家里洗桑拿,听见皇上召见,头发都没擦干就急三火四地来了。每次都这样,太宗就等着他来拍板。杜如晦每次也都认为房玄龄的谋划符合国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还称老房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值得信赖。
房杜两人平日素不推杯换盏,即使晚来天欲雪,也是各自在家围炉展卷,惟见面客气恭敬。但房玄龄每次公众号更新,杜如晦都是第一个点在看。房玄龄有啥好书,也第一个拿给杜如晦看。哪里有个才子写了一首好诗传抄开来,一俩人在信笺上交流切磋一番:这个对仗工整,那个意境雄奇,唐诗是全民的狂欢形式,也是房杜相知的精神家园。当然,也互相欣赏对方书法,可再三玩味。
他们相互间无防备与猜忌之心,为江山社稷谋,亦不掺杂私心,齐心协力辅佐太宗,才有了大唐盛世。
再有能耐的皇上,没有得力大臣辅佐都是白搭。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的两个稀世珍宝,缺一不可。
照说房玄龄如此受皇上器重,搁一般人身上,早就不可一世,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但房玄龄即便受宠如此,如上朝时因某件事被批评或责怪,他都一连多少天到朝堂稽颡请罪,脑门上冷汗如雨,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稽颡就是头磕到地上,可见其身居重位却诚惶诚恐之态。
从不恃宠而骄,从不自高自大,既是房玄龄的品质操守,也是他的保全之法。
房玄龄谨慎谦恭,才能赢得杜如晦的尊敬认可吧。杜如晦的拍板,仿佛为他的一幅水墨端端正正钤上一枚红印,才成就其完整和完美。“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这两人也真可称得上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的知己了。
同时,谨守本分,开创事功,始终忠心耿耿,谨小慎微,房玄龄才能赢得从上至下的信任和信服吧。你想想看,就算唐太宗不挑他,那些王公大臣们难道都胸襟宽阔心口如一?政治险恶,世上从不缺嫉贤妒能背地里使坏的卑鄙之人,他们和襟怀坦荡赤子之心的君子相对应而存在,不如履薄冰,就会掉进万丈深渊。
假如没有杜如晦的拍板呢?孤独的房玄龄如何站在高处?也真不好说,不好想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