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生病?病由鬼、食、蛊所致!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自古中医就对这个最本质的问题有精辟阐述,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得的病,外国专家的结论是人缺乏某一种维生素就得某一种病,在我国2000年前就有论述,希望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教育家人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用科学的方法善待自己,善待家人,搞好养生,病关键在预防,等去医院一切都晚亦,预防病同预防火灾一样,应当做到未雨绸缪,这样才科学,免遭受病的痛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1
《左传》:病由鬼、食、蛊所致。
《左传》记载着两个非常有名的医家故事,一个医家叫医缓,一个医家叫医和。在说到人为什么会得病这个问题时,医和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鬼病),二因食而得病(食病),三因蛊而得病(蛊症)。
所谓的鬼病,指的并不是鬼神之意,而是因果,从因果上说,人有什么样的不良生活状态、什么样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什么样的疾病。
因食而得病,顾名思义就是饮食不当、不节引发疾病。
还有一个是蛊症,就是被迷惑之病。《左传》里讲一个国王得了一种病,当时医和就说,这是蛊症,因为你太过分地接近女色、纵欲过度所致。国王反问:“难道就不能接近女人了吗?”医和谈了一个很深的道理,他说不是不能接近女人,而是要分时间和地点。女子为阴物,跟女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在晚上,而且应该是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候阳气将尽,阴气正盛,所以男女在一起可以“采阴补阳”,对养生有好处。从社会学上讲,“淫”会损伤人的肉体和灵魂,所以我们民间常说的“万恶淫为首”是有一定道理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2
《黄帝内经》: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黄帝内经》这部经典的医书也对人为何得病进行了归纳。《黄帝内经》认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思就是人得病就两种原因,要么得于“阴”,要么得于“阳”。
得之于阳中的“阳”指的是风雨寒暑,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不正常的气候会造成人的疾病。如果天气原本邪气盛,你的身体此时又正值虚弱,就会得病。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得病的大多为壮年之人,而老人和孩子患病的却很少,这很能说明问题,就是现在的壮年人日常生活大多不规律,饮食起居混乱;而老人和孩子却多是生活有序。《黄帝内经》里讲,“冬不养藏,春必病温”,就是冬天藏精藏得不够,也没有养好的话,到了春天的时候,流行病就一定会找上你。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这种得于阳的病是外感,是天地自然变化所造成的病。如果我们平素注意养护好身体的话,这种外感之病是可以避免的。总之,我们来谈养生,就是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
《黄帝内经》提到的人得病的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得于阴者。所谓“阴”是什么呢?就是三点:“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1、饮食法地道。
《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应该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法地道”就是人的饮食应遵循节气变化。人吃东西要按节气规律去吃,吃应季食品,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养生之道。
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冬天也可以吃到美味的西瓜,可西瓜性寒,按节气规律应该在夏季享用,以中和暑热,平衡阴阳;而在冬季食用,寒上加寒,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就不是传统文化提倡的法地道。现代生活中这种不法地道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2、居处法天道。
所谓“天道”,就是日升月落,也就是昼夜。居处应法天道,是说天亮了人就应该起床,人自身的阳气和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如果老睡懒觉的话,人就会没精神。天黑了人就应该睡觉,使阳气得以潜藏,用阴气来养阳气。这就是居处法天道,要求我们遵循着阴阳四季和昼夜寒暑来合理地安排个人的起居生活。
我们现在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居住的房子犹如悬在半空中的“鸽子笼”,常年与空调相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得居处病(空调病)。很多人在周末度假的时候都会去郊区的平房或者四合院里住上两天,觉得很舒服,原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可以接近地气,打开窗户就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推开门就可以走到院子里晒晒太阳,这都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有益行为。
3、制喜制怒。
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也会造成很多疾病。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不能太大,中医讲:过喜则伤心,过恐则伤肾,过怒则伤肝。所以大的情绪波动就会造成人体内五脏六腑的损伤,导致人生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3
《伤寒论》:病为“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所致”。
到了汉代时,中国出现了一本更加奇特的医书——《伤寒论》。《伤寒论》把生病的原因归纳为三条: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和外伤。
经络受邪会造成脏腑的损伤,导致人生病。人体经脉不通畅,会形成四肢九窍的血脉壅塞不通,人体内就会产生病变。外伤就是一些外因所致,像房事、刀伤、虫兽所伤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4
现代中医,病由六淫所致。
现代中医将人生病的原因归为六淫。这里的“淫”不是淫欲,而是过度的意思。六淫就是六种过度的行为。
1、疫疠,疫疠就是前面《黄帝内经》中谈到的“阳”的问题,也就是天地自然中的风雨寒暑对人体造成伤害所导致的疾病。
2、七情,也就是我们先前所说的情欲、情志过度会使人得病。
3、饮食、劳逸,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就会导致疾病。劳逸分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过劳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这个不必多言。那么过逸呢?难道安逸的生活也是造成人生病的原因吗?实际上,现代人得病跟这个“逸”字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现在吃得非常有营养,居住环境也挺好,元气就应该很足,就不该生病。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如果老不运动的话,就会损耗元气。
因为人吃下的这些有营养的物质在脾胃消化后,一般会分成三部分去输布:一是会把最好的营养成分输送给心和肺;二是支持脏腑运动;再有一部分就是补充到肌肉、腠理当中。如果人老不运动的话,皮肤腠理的开泄功能就会削弱,造成皮肤腠理或者经脉的不通畅,这些营养物质不能宣泄出去则形成湿滞,人体会多调一份元气上来化湿气,也就是在逐渐损伤元气,元气不足就会导致人生病。所以人的生活过度安逸也会造成疾病。
4、外伤,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再赘述。
5、痰饮,中医里有个很特殊的词叫做痰饮。中医认为“鱼生火,肉生痰”。痰就是湿气的凝聚,如果湿气凝聚起来老不能被运化的话,就会造成血液黏稠、经脉不通畅,甚至血栓等情况。那么,中医里边的饮是指什么呢?饮就是水饮,水宣泄不出去的话就会在人体内造成肿胀,比如像脾虚的人会出现虚胖这类症状。痰饮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中医里讲像精神疾病,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痰饮闭塞所致。
6、瘀血,像癌症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重度的血瘀之病。我们体内的一些瘀血不能化解的话,就会造成很多的病变,损害健康。
笔者:病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和滥服药所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5
笔者认为现代人得病大多跟以下四个原因有关:
1、情志不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经常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生活状态中,很容易造成身体内的瘀血。中医认为,人的疾病跟气血相关,气血不畅就会得病。比如现在的妇女很容易患乳腺或者子宫的疾病,从中医角度讲,这就是情志不遂所致。如果经常情绪不舒畅,气老壅在上面,那么她的乳腺就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患乳腺疾病的女性,性格多偏于暴躁,心高气傲,脾气偏大。另一种情形是性格偏郁闷,经常不开心,火发不出去,气血下行,聚集在子宫内形成凝滞,最终引发子宫肌瘤一类的疾病。
2、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胡吃海塞,因饮食不规律而引发疾病。自古以来,中医十分注重饮食养生,“早晨一定要吃好,中午一定要吃饱,晚上一定要吃少”。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晚餐当正餐,吃完饭后又不运动,于是带来一系列疾病。饮食不规律,吃撑着了,就会伤脾;一会儿饥,一会儿饱,让人的脾胃没法儿适应,就会得胰腺病或糖尿病。
3、缺乏运动,多运动可以把我们身体内的湿气化掉,是保持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现在我们生活富足了,很多人说自己挺注意锻炼的,经常到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在跑步机上跑步是有问题的:首先跑步机会消减掉很多脚上的作用力;第二个问题出在我们所穿的运动鞋上。现在的运动鞋是根据脚的承受力来设计的,相对符合脚的生理科学,甚至为了让脚更舒服,让人弹跳得更高,还加了气垫;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现代的运动鞋大大削弱了人脚对大地的感知,感觉越来越麻木。
现在很多公园都设有小石子铺的路,很多老年人喜欢光着脚去踩,这就是很好的养生锻炼。我们脚上有大量的穴位,这些穴位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经常疏通它们大有好处。运动也有一个得法不得法的问题,所以建议以后大家锻炼还是多在户外,在室外跑步,鞋也没有必要穿特别高档的,多让你的脚接触地面。记住,在健身房里锻炼的不是经脉,而是肌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平时既要多运动,同时也要注意运动要得法。
在跑步机上跑和在户外跑效果截然不同。在户外跑步锻炼的是膀胱经。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其实首先老的就是膀胱经。膀胱经对人体来讲非常重要,它起于睛明穴,沿人体后部走到我们的最小脚趾的外侧,人体整个后背、腿后部的问题,都是由膀胱经来决定的。膀胱经在中医中称之为足太阳膀胱经,如果膀胱经通畅的话,人的气化功能就好,很多病都可以解决。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跑步、登山还有做爱都可以锻炼人体的膀胱经。这是因为当你的脚使劲往后蹬的时候,抻拉了整个人体后边的经脉,膀胱经就可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果你没时间出去跑步的话,可以在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使劲地蹬腿,蹬脚后跟,也能使膀胱经得到锻炼。
很多妇女肩背疼,就是跟性压抑有关,由此造成膀胱经的不通畅而致病。所以,治疗这个病,要么这些妇女的老公们多尽尽做丈夫的义务,要么就带夫人经常去爬爬山,跑跑步。
4、滥服药,现在人只要一不舒服就会找药吃,加上广告的作用,人们动不动就大把大把地吃药,而忽视了人体的自愈能力,造成了许多药源性疾病,而吃错药和过度服药也是造成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疾病的原因之一。
上面分析了这么多种人生病的原因,我归纳为一句话,“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道教养生用灯油打过一个比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油;人身之气,譬如火;其光亮,譬如神。油量足则火盛,火盛则亮度大;反之,则油干火熄而光灭。所以,人身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如果贪欲不止,则精竭气散而神亡。
把健康寄托给医生是软弱的,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本性的觉悟。上面我们了解了人为什么会生病,导致生病的原因,下一步就要懂得该如何去爱护自己,如何更加健康地生活。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从头到脚地梳理一下人体的经脉、穴位和养生保健方法。从哪里开始呢?当然是从头开始。(更多内容,请关注“奇门遁甲易学堂”公众号)
认同的点个“在看”,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2020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整个中国都在家里,所有医务人员奋战在一线。
2020,全美国流感病毒带走了10000多人的生命,澳洲的山火迟迟不退,蝙蝠无处可逃
......
世事无常,意外从来都是猝不及防。
有人说,人算不如天算。无论你多富有,一场重疾,很可能夺走你的所有积蓄;一场意外,很可能让你一无所有。
在生命的无常面前,人是多么不堪一击,多么脆弱。
人生来来往往,真的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等战胜肺炎,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想爱的人就去爱,想见的人就去见,想做的事就去做!如此,才是对人生最大的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