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导师入对行

1.

联系一位多年前给我发过稿的编辑,她的作者成千上万,我恐怕她记不得我。没想到第一时间她就回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逄增玉先生的研究生,现在白师任职......”我的信息她一清二楚。一时令人百感交集。

这一切说明这位编辑有超强的记忆力,职业敏感度高。更说明我的导师在研究领域卓有盛名,我这个学生沾光了。这令我想起当年选导师的情景来。

入学后,古典文学专业早已定了导师,只有现当代文学专业一大半人迟迟未定,大家不免有些着急。有一天,我们被通知去院长办公室讨论选导师问题。没定导师的十一个人,大队伍浩浩汤汤就去了。

院长逄增玉开门见山,说需要马上把导师定下来,好进行下一步研究工作。现当代文学专业现有三个导师,另外两位导师一位是文艺学方向,一位是当代文学方向。大家都有什么意见可以谈谈。

十几个人坐成一排,都不吭声。逄增玉先生给我们上两门课,尤其是晚上的课讲得出神入化异彩纷呈,一时教室人满为患,一上课就要往外撵本科生,不然过道都站着人,可以想见想选逄先生做导师的人得有多么多。

我记得某年一个小师妹想考逄老师的研究生,托了好多人都没成功,她一直遗憾不已。我于是第一个发言,单刀直入:“当年可以选吉大也可以选师大,报师大就是奔现代文学专业奔逄老师来的。所以我只想选逄老师!”其他同学听了我的话都屏住气息,可能以为我太急于露锋芒,这被闪了可怎么好。

逄先生无奈地笑了:“我带的学生太多了,博士还带不过来呢!”

我仍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是不能选逄老师,我考的专业也没什么意义了。我不改。”

逄先生就说:“那好吧。其他人什么意见?”

结果其余十个人看我这么容易就定了导师,异口同声地喊:“我们也选逄老师!”

会议不到二十分钟就结束了,所有人都选了逄增玉并且没有遭到拒签。走下楼梯时一个个兴奋不已,好像身后跟着个二踢脚,都手舞足蹈地往前奔,就是没一个想到要谢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我。

接下来我们上杨兆山老师的教育学课,听到了用一则寓言讲的有关选导师的精彩论段。求学路途艰苦,杨老师是在清华读的博士,读了五年才毕业。

他讲道:“有一只狐狸没吃早餐,肚子饿得慌。走到一个山洞前,眼前一亮,一只小白兔正出出进进忙着什么。狐狸扑上去一把摁住小白兔:哈——我要吃了你填饱肚子,多好的早餐!小白兔不慌不忙地说:狐狸大哥您先别吃我,等我把论文写完。狐狸说:你写个什么论文?小白兔说:您要是不让我写完论文,看我导师出来您就不好办了。狐狸好奇地松开它:你去把你导师叫来我瞧瞧!小白兔走进山洞里去,没一会儿,一只大狮子跟着小白兔慢慢悠悠踱出来,吓得狐狸落荒而逃......”

事实证明,这个导师选得何其幸运。我们毕业后,逄老师就去中国传媒大学做博导了。而我所学更是受益终生。虽然导师远走多年,但在师大的评课系统上,至今还有无数学生致以极高的赞誉,并为当年聆听过逄老师的讲授而欣喜庆幸,回味不已。

多年来我一直谨遵师者教诲,要有自己的定力。这种定力一是恒心,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所谓读书写作累了就放松一下而不是放松久了才读书写作。二是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就是要抛开一切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观点,进行文本细读和重读。三是要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

我坚持定期检索逄老师的论文,不断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这使导师的布道在我这里远没有结束。而文本细读,的确让我获益无穷。只是,我没有打破当年开题时导师预言的,女性更长于创作而不是研究的论断。但这可能也是导师的一种点拨吧,我迎来了另一种收获——毕业十五年我写了至少一百五十万字。

开始,在数据库中检索时,我发现在某个领域中检索到的不是我受到导师启发所写的论文,就是我的论文做了别人论文的参考文献,为此还沾沾自喜。今天才发现,由于导师选得好,学术道路越走越宽,当年的同学都去读博了,我果然于此毫无建树。但在创作上码的字真的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技术上的理论先验,令我虽无力成就缺乏天赋的梦想,却正在形成自己努力追求的风格。亲爱的导师,这也没什么不好吧?

2.

我们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前,审核论文,我喜欢先看后记。大多数学生都是用套话完成一两百字的“致谢”,包括我自己指导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以本真的态度用力写每一个字。而后记写得真不真,能给出第一个判断,可以看出整个论文的写作态度与研究深度。其实此方法并非我独创。

当年答辩时,一位评委就是先看后记。结果看了我的后记,没提出任何难答的问题——据说他的研究方向正是张爱玲创作,提出的问题一向刁钻。但是他在我的后记里看到了一位对他有特殊帮助的前辈的名字,于是知道,即使我的论文写得再糟,也是自己的,真实的,用力的。

记得同班周姐的后记最令人感佩,写得情真意切,余音绵长。而我们一位研究知青诗歌的师兄老赫,在后记的结尾写道:“该说的话都没有说,该做的事都没有做。再见,长春!长春,再见!”一时读得人手抖心颤,泪盈眼眶。

我家家政小哥正在雄心勃勃走向学术研究的道路,他有一天笑着对我说:“妈妈,你的硕士论文下载量是859次,翁帆的论文下载才754次,厉害哎。”

我哪有那么厉害,实在是因为我的学生小綦写硕士论文后记时,找到一个窍门,套用我的后记模板,并广而告之。今天我终有勇气钩沉而出,在微微的夹杂着羞惭的痛楚中,重温美好的时光——即使进入人生的秋季,回忆也会让我们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无障碍返青。

3.

后    记

能够到东北师大读书,师从逄增玉教授,对我而言,的确是一种幸运。身兼学生、教师、学院行政人员、女儿、妻子、母亲数种角色,读书期间个人总是要有所牺牲,总是要付出代价。然而,导师给了我受益终生并让我无以回报的精神财富。受导师的点拨,是一种心灵的陶醉,也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因此,对这世界,我充满了感恩。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总是感到自己学识的不够。研究和比较自己多年来一直感兴趣的两位女作家——张爱玲和萧红,套用张爱玲的话,我实在只是熟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主观看法未免浅薄。但凡我有疑虑之处,恰恰导师都会指出来,令我暗自叹服。并且许多年以来,我一直梦想着在文学写作的园地里撷得一缕芬芳,而不是在治学上有所得。导师在论文开题时所指出的,身为女性在创作与研究上的短长,我心里非常认同。所以我只有在惭愧之中完成论文的写作。

读书的流金岁月,我格外珍惜。感谢导师的引领,让我领略到治学之美,为师之美。感谢我们同一期的亲爱的同学,帮我查资料,提供有益的建议,并时时督促我。有了他们的鼎力相助,才使我轻装上阵,乐此不疲。感谢我工作单位的院长秦磊教授,一直关注我的学业,给了我巨大的支持,让我不敢倦怠。也感谢在东北师大所有我去听过课的老师,本专业的,外专业的,甚至本科生课的老师(读书期间,我听过许多额外的课),还有图书馆、资料室的老师,让我收获了太多,太多。

我知道,从论文收笔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就进入了又一个风景区。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直到,我们再相遇。


PS:题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逄增玉教授2012年11月21日在塞尔维亚主讲“诺奖尽在莫言中”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