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彦文:民国时期的女慈善家
戴明桂
毛彦文与熊希龄
19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吴宓其人的被发掘与其文的被不断刊印,一位名为“毛彦文”的女性逐渐浮现出来,引起了读书界广泛的兴趣和关注。2012年1月,商务印书馆再版毛彦文回忆录《往事》中,也有其在家乡江山生活的不少回忆片段。
而在我们眼中,围绕毛彦文的,不仅仅是她的传奇人生故事,还有着不可忽略的“慈善”二字。
出生书香
1898年11月,毛彦文出生于江山县城关的一户书香门第,小名月仙,号海伦。其父毛华东和二叔毛华芳均为晚清秀才,母亲朱琼佩也是大家闺秀,表哥朱君毅,系留美博士,曾与毛彦文恋爱,因感情不和与毛脱离关系,后任国民政府统计局局长。
毛彦文曾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转至浙江湖郡女校求学,并与熊希龄前夫人朱其慧的侄女朱曦同住一室,成为密友。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女师。熊希龄一家对毛彦文的学识、举止、美貌十分喜爱,多次约请她到家度周末。1922年秋,毛彦文考上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受聘于南京市江苏第一中学,后又先后任浙江省政府司法科科员、民政厅科员,由于文学基础好,曾为《浙江民报》主笔。在胡适、吴宓等教授的帮助下,毛彦文于1929年远渡太平洋,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专攻教育行政学,两年后获硕士学位。熊希龄夫人朱其慧在北平病故时,毛彦文刚回国到上海,并被聘任为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后又兼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和女生指导。在此期间,毛彦文与朱曦、熊芷姐妹相称,时常通信联系。
熊希龄自夫人朱其慧病故后,时常寝食不安,在慈善事业上也想找一个好助手。正逢1932年中日沪战爆发,熊希龄担心毛彦文的安全,便发了电报,叫她辞去上海工作,到北平香山慈幼院任教。毛彦文犹豫再三,终未答应。
1934年,熊希龄突然萌发了向毛彦文求婚的念头,其侄女朱曦也多次代熊希龄向她求婚。毛彦文惊慌失措,回想起自己与朱曦、熊芷有深厚的同学、姐妹情谊,熊希龄是她心目中的慈祥伯伯,便率直拒绝。谁知熊希龄情真意切,几乎天天向毛彦文寄送情意浓厚、言词恳切的求爱信,有时还附上意境隽永的诗词,其中一首《菩萨蛮·怀人柬彦文》中云:
沉沉消息眉峰蹙,灯前试向牙牌卜。起后复重眠,梦多魂未安。
取书将欲读,瞬又心他属。辗转似轮驰,思君无断时。
此时,熊希龄的女儿熊芷也专门坐车到上海,为其父游说。毛彦文手捧着熊希龄10多封求爱信,感慨万分,加之也有志向于慈善事业,答应与其结合。
1935年2月9日,毛彦文与熊希龄在上海西藏路慕尔堂举行婚礼。当天,上海名流吴铁城、黄郛、李石曾、梅兰芳、冯玉祥、章士钊、杜月笙、虞洽卿等500多人参加婚宴。因熊希龄当年66岁,又是前任国务总理,毛彦文才38岁,大学教授,两人的婚事,一度成为上海《申报》、《晨报》等大报的重大新闻。
得力助手
1935年3月,毛彦文与熊希龄回江山县探亲。因江山上年大旱,许多农田颗粒无收,饥荒甚重。熊希龄和毛彦文利用探亲访友之机,深入长台镇等农村专题调查研究,详细了解灾情,并以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的名义,向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作了专题报告,同时筹得浙江省赈款22000元、上海各界募捐的大米2000担,支援江山灾民。事后,江山各界人士还专门设立了《甲戌救灾纪念碑》志之。
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后,受爱心人士的深切感染,追随熊先生从事慈善事业,先后任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香山慈幼院董事会驻沪事务所等职。香山慈幼院的慈悲济世、扬善之举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据1935年统计,香山慈幼院共收养孤儿3813名,通过细心抚养、认真教育,从慈幼院小学、中学、师范毕业者3491名,考取大学者80名。
1936年后,毛彦文随熊希龄参与诸多慈善活动。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毛彦文又冒着战火,协助时任世界红十会中华总会会长的熊希龄,做好红十会的救护工作。通过努力,先后筹款创设伤兵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处,共抢救伤员6000多人、收容各地难民2万余人。在这国难当头的时期,毛彦文将家中的客厅改作厂房,添置有关设备,组织力量缝制寒衣、制作面饼,支援前线抗日军队。12月,南京失守,毛彦文又随熊希龄取道香港,继续募集抗日救亡经费,并筹建香山幼慈院长沙分院。谁知12月25日,熊希龄因长期劳累,在九龙宾馆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毛彦文强忍悲痛,决心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坚持不懈地继承好熊希龄的慈善事业。
慈善济世
1938年春,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会在上海举行临时会议,决定由毛彦文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4月,毛彦文筹资创办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6月,毛彦文决定将湖南芷江双陵小学改为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经费全部由熊氏私产收入支出。8月,毛彦文又决定在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增设幼稚师范班,并在柳州创办“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革命功勋及抗战遗族子弟学校”。1939年,浙江省政府推选毛彦文为省临时参政会参议员。1940年6月,毛彦文在回江山为父亲治丧期间,应江山县政府之邀,以《妇女工作如何做》为题发表演讲,在妇女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在抗日战争将进入胜利时刻,毛彦文又为筹措慈幼院经费,常年奔波在桂林、重庆、香港、上海等地,并将天津的房产出售,应付各项慈善开支。抗战胜利后,毛彦文在上海撰《祭先生熊公秉三文》,同时在熊希龄先生遗像前保证:“吾当吾力之所及,重整慈幼,藉继君造福孤寡之遗愿,亦以报相知于天上人间也。”
1947年,毛彦文主持恢复香山慈幼院第一校家庭总部,共分设5个家庭,每个家庭招收40名孤儿,聘请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任教,目标是将这些孤儿培养成高质量的国家人才。这一年,国民政府实行宪政,毛彦文致力于慈善事业,并成效显著,当选为国大代表。
1949年4月,毛彦文与胞弟毛长庚赴台湾定居,后又赴美国谋生,先后为旧金山加州大学女生指导、华盛顿大学远东系研究员等。1960年,因身体不适,又回台湾定居,先后受聘为台湾复旦大学、私立实践女子家政专科学校英语老师。退休后,热心两岸同胞的交流、合作、联谊工作,被聘为江山旅台同乡会名誉会长。1983年7月,在毛彦文的努力下,《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在台湾出版。 1999年10月3日,毛彦文与世长辞,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