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越窑收藏如何鉴别真假
越窑青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东汉时期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又被称为“母亲瓷”。
“秘色”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诗题为《秘色瓷器》,也是唐代史料中有关秘色瓷的唯 一记载,但凡谈唐秘色,都绕不开这首诗。后来,五代的徐夤《贡余秘色茶盏》里也谈到了,说:“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于是,在秘色瓷誉满天下却又难得一见的时代,人们对这种瓷器的想象就停留在了“千峰翠色”和“捩翠融青”上,因此,“秘色”就成了对瓷器颜色的形容,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隽美色泽。但这只是“秘色”的其中一种解释,有关这个概念,千余年来一直众说纷纭。
见有太平戊寅年款识的越窑青瓷文物,也就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已经质量很差。可见越窑在吴越国灭亡之后由于失去了朝廷的扶持而迅速衰落。所以,此时距离大宋开国仅有18年时间。所以,五代到北宋早期的越窑青瓷秘色瓷文物极为稀 少和罕见。
随着社会审美风尚和制瓷工艺的进步,越窑的产品风格也在逐渐演变。北宋初,晚唐的雄浑饱满逐渐消失,瓷业生产出现了新的面貌,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器物造型普遍仿金银器,纤巧优美,精致秀丽,曲线流畅,足端外卷;釉色青绿,匀薄而透明,呈色明亮,显得纯净素雅;盛行纤细的划花装饰,划纹流畅,手法娴熟,线条细密而无繁复之感,图样简洁清秀,生动有趣,与青绿透明的釉色极为和谐协调。装饰题材广泛,有龙腾波涛、双凤朝阳、鹦鹉衔枝、鸳鸯交颈、鹤翔云间、孔雀开屏、鸟栖花丛、龟伏荷心、双蝶痴对、鱼戏荷菱,有婴戏、宴乐等各类人物,还有莲瓣纹、水波纹、环带纹、缠枝花等。
越窑瓷器作为御用也被称为秘色瓷,宋代曾慥在《高斋漫录》中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古云秘色”。
?北宋建国之后,作为北宋唯 一官窑的汝窑后来居上,从而结束了秘色瓷自中晚唐至北宋中期作为“御瓷”的历史。在绍兴元年和四年为南宋皇 室烧造的明堂祭器,成了越窑最 后的辉煌。
北宋中期越窑在早期的繁荣下,制作工艺停滞不前,并有衰退的迹象。划花装饰继续流行,同时大量出现以刻花装饰为主的器物,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器物的造型、釉色、及烧造工艺上基本与前期接近,但整体的精细程度上已稍有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