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结构特征

神怡墨韵2018-11-21 10:53:30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王羲之(公元321一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省),官至右军将军,故亦称为王右军。隶、楷、行、草无所不能,尤其是他的楷、行、草都有极高的造诣。在王羲之以前,从汉末到晋,行草或多或少带有隶书的痕迹,经过王羲之的变革后,才成为现今的行草,王羲之因此被后人誉为“书圣"。《兰亭序》一文,为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在浙江绍兴的兰亭的一次盛大名士风雅文人集会上,饮酒赋诗所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真迹后被唐太宗所得,命人双钩廓填摹成副本,分赐诸王及近臣,真迹于太宗死后殉葬昭陵,摹本中最佳者当推唐冯承素等人所摹之本。此本原题《唐摹兰亭》,因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亦称之为“神龙本"。本帖中所选例字均出于此。

帖中,短上横多下凹,但当它和上一笔画相连写时,又多呈上凸之势,另外,有时短上横还和下横呈上横凸、下横凹的俯仰之势[注1]。左右短竪或内凹、或外凸[注2],长横多呈微波状(即先下后上再下的波形)。长竪多内凹[注3]主撇、主捺亦多内凹,[注4],因此,王体主要为内型。中宫偏紧、笔画略有伸展[注5],从整体字形来看,多略显瘦长[注6],但就各个字来说,又千变万化,或呈长方形,梯形,或上斜,或下斜,或左斜,或右斜,当然也有近于正方形及至扁形的,因字而异,随字成形。[注7]

在这本《兰亭序》中,笔画或直或曲、或仰或俯、或轻或重、若断若连、笔画跳荡、线形多变、形态多姿、出神人化、运用自知,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其行笔多用露锋。起笔或顺锋、或尖头、或搭锋;收笔常上勾、下勾、左勾、右勾;笔势极其流畅连贯而自然。行笔则转折相兼,转中有折,真可谓飘若游云,矫若游龙,给人一种神清骨秀、遒媚飘逸的美感。

[注1〕如本章“四体同字"部分的“自"、体同部"部分的“宇"、“朗"、“时"、“故"、“视"“列"、“贤"、“尽"等字以及其它各章的许多例字都可以看出,其短横,大多数都是下凹之形。

但当短横和上一笔相连时,又常呈上凸之势,尤其常见的是像“口"字形的情况下,其上横和左竪连笔时,往往上凸;如本章“四体同字"部分的“自"、“会"字的“日"部,“诸"字的“日部",“四体同部"部分的“迁"字的“西"部;第三章中“同部异形"部分的“竹"字、“笔势连贯"部分的“岂"字的“口"部、“呼应顾盼"部分的“稽"字的“日部"、“致"字的“土部、“奇中见稳"部分的“感"字的“口"部;还有第二章第七节的“风"字的“口"形、“犹"字的“口"形等,其短上横由于和上笔相连,均呈上凸之形。

另外,有时短上横也和下横成仰之势,这时短上横多上凸,但下横则下凹。如:本章“四体同字"部分的“天'字、“作"字的“乍"部,“四体同部"部分的“踅"字的“车"部;“闲"字“月"部等。

[注2]左右短竪或内凹、或外凸,如:本章中“四体同字"部分“事"字的“口"形,“知"字的“口部";“四体同部"部分的“合"和若"字的“

口"部、“当"和“万"字的“田"部、“咏'字和“喻"字的“口"部、“迁"字的“西"部、“尽"字和“盛"字的“皿"部、本章“四体同字"部分的“会"和“得"字、“四体同部"部分的“躊"字和“故"字的“口"部、“踅"字的“车"部等。

[注3]长竪多内凹,如:本章“四体同字"部分的“相"、“自以“有0“四体同部"部分的“朗以“喻"、“视以“与以“贤"、“固以“闲"字;第三章“同字异形"部分的“随"字;“笔势连贯"部分的“期"字;第二章第八节的“其"字、第七节“听"字、第二节的“兰"字等等。

[注4]主撇、主捺多内凹,如本章“四体同字"部分的“今"、“会"、“人";“四体同部"部分的“喻"、“合;第二章第五节的“今"字等。

[注5]笔画略有伸展,可通过本章“四体同字"部“少"、“人"、“今"、“会"、“无"、“年"以及“四体同部"部分“合"字的“人"部和“与"字的长横的四体对照比较来得出结论。

[注6]整体字形略显瘦长,可通过本章四体同字的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如“四体同字'部分的“有"、“事"、“清"、“作"、“能"“诸"、“得'、“少"、等字。

[注7〕因字而异,随字成形,如本章“四体同部"部分的“朗"字呈方形;“踅"字呈长形;第二章第七节的“楔"字呈扁方形;“感"字呈向上斜三角形;第三节的“感"字却呈向下斜的四边形,第七节的“风"字呈向上斜的梯形,第八节的“惠"字呈水平的直角梯形、第五节的“怀"、“"均呈左低右高的梯形,第三章第二节的“气"字呈上平下斜的四边形,“畅"字则左旁“申"呈倒三角形,右旁“易"近似于上尖三角形,左右旁互相穿插,恰到好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