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骨度决定脉度

《灵枢·骨度》是一篇专门讨论人体生理常数的论述,关系到中医如何看待人体的生理结构,是否需要测量,用什么标准确定人体的正常数值。其中说:“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原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译文

  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说说经脉之气在人体中一昼夜运行五十周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宿,每宿之间为三十六分,人体的经脉之气运行一周天,合一千零八分。一昼夜中日行周历了二十八宿。人的经脉分布在上下、左右、前后,共二十八脉。二十八脉在周身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恰好相应于周天的二十八宿。根据漏水滴下百刻为标准,来划分昼夜。所以,人呼一次,脉跳动两次,气行三寸;吸一次,脉也跳两次,气行也是三寸;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以二十七息,气行一丈二尺六寸计算,正好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流通贯于经脉中,循行周身一遭,漏水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有零。五百四十息,气行在体内循环了两周遭,漏水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有零。二干七百息,气行在体内循环了十周遭,漏水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有零。一万三干五百息,气行在体内循环了五十周,漏水滴下一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都滴尽了,经脉之气也走完了周天的五十周。所谓“交通”,是指周天二十八宿之数,和人气行于二十八脉的数正好相符。因此,只要人的脉气能够经常保持一昼夜循行五十周,就可健康无病,活够天地所赐予的寿数。脉气在一昼夜于全身循行五十周的长度,总共是八百一十丈。

《脉度》是一篇在《黄帝内经》成书前的医学著作,它确立了以人体骨骼大小、长短决定经脉长度的原则。它体现了身体按比例生长,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精神,因此这个方法得到了伯高的推崇与遵循。

身体是一个整体,骨度决定脉度

整体观是《内经》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在人体生理常数上,作者不是按照统计学的概率来确定人体生理常数的“正常值范围”,而是根据每一个人的整体情况,来决定其生理指数。这种由一个人骨骼的长短和粗细来决定其经脉长短的道理何在呢?

首先,肾为先天,主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从人体生成的顺序来看,先有精,后有脑髓,再后就是骨骼的出现。骨骼是人体的主干,是一个支撑身体的主体,脉络是围绕骨骼而生长的,就好像藤萝攀附在高大的乔木上一样,输送气血,营养到全身。然后筋起到加固的作用,肉是遮挡风雨的墙体,皮肤作为藩篱屏障,保护机体,使其坚强,毛发附着其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

骨骼对于经脉的决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医的“人体生理学”,最受重视的是经脉而非骨度,究其原因,则在于中医重视变化的动态,用状态来包容形态。中医非常看重气血的循环,要推算一呼一吸之间脉行几寸,一昼夜之间围绕身体循环多少周。但是,所有这些动态的数据,不能凭空猜测,而是来源于对“标准人体”的实际测量。由此可见,解剖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于古代的中医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黄帝希望了解“众人之度”,但是,广大人群之中男女老少、胖瘦高矮各不相同,很难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因此,他就提出来一个可以作为“标准”参照的人体数据:“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显然是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的“标准身高”,以此为基准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身体其他部位的尺寸。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虚拟”的人体模型数据,不是每个人具体的绝对数值。

本篇最后的结论是:“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可见研究骨度,是为研究脉度服务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态和人格特征

人分高矮胖瘦,形体差异很大。《灵枢·通天》说:“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是按照阴阳划分的五种人体形态,在有些篇章里则是按照五行学说划分五种人格、体态,每一种人再进一步细化为五种,就变成了二十五种体态与人格特征。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了黄帝向伯高询问25种体格人的具体情况,他说:“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由此可见,划分25种体质的人,是判断人体气血盛衰的依据,对于诊治疾病是很重要的。但是伯高对于这样高深的问题,无法回答,因为他此前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授。岐伯说:“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可见把人体划分为不同的体质,不是一般的学问。因此,这就更加激起了黄帝的好奇心,他“避席遵循而却”,先施行一个规格很高的大礼,仍然紧追不舍地问道:“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

岐伯见黄帝如此好学,也就不再犹豫,和盘托出了有关学问,他说:“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纲领,划分人体的体态特征,已经相当细致了,古人还嫌不够精细,就在五行的基础上,每一行再划分为五类,使人体特征划分成25类,足见其观察之细密,划分之严格。但是,细致划分的过程里,也有不同学说互相争奇斗艳,故弄玄虚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岐伯说:“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灵枢·骨度》所说的“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参折”,原作“君子终折”,根据《甲乙经》、《太素》、《圣济总录》有关骨度的内容,应改“终”为“参”。因为“终折”不好解释,“参折”就是“打三折”的意思。也就是,像君子这样的标准脸型,从发际到下巴颏,可以打三折。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脸型,有的人“天庭饱满”,有的人则“地颏方圆”,三部分不一定成等分的比例。因此,才有“君子”作为标准参照的意义。

《灵枢·骨度》所说的“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指的就是以标准人体为参照,每个人实际的数据可以增减。

“五十营”是气血循环“标准化”模型

中医理论构建过程创立的“五十营”学说,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推演的结果,而不是出于实际测量。

“营”就是萦绕、循环的意思。天体运行一周是一昼夜,人体气血一昼夜之间,围绕人体运行五十周,所以叫“五十营”。这个学说中,既有空间的因素(经脉上下内外循行),也有时间的因素(昼夜五十营),并且还把人体的呼吸与之相联系,“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其指导思想是一种整体不断变动的世界观,也是古人对于人体进行深刻认识的“人体观”。

建立“五十营”的标准化模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王叔和《脉经·卷四·诊损至脉》就记载了扁鹊对“损脉”和“至脉”临床意义的论述。

所谓“损脉”,就是脉搏跳动过于缓慢,气血循环速度缓慢。根据循环缓慢的程度,划分为“一损”到“五损”的病情。轻的损脉病人“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惰”,是一个气虚导致血瘀的病情;损脉程度严重的病人,则会“血凝气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能在其处,大小便皆血也”,这显然是一个“气不统血”的出血虚证;或者出现“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这种因气滞血瘀而致死的病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很常见的。

所谓“至脉”,就是病人脉搏太快,气血循环的速度加快,也会消耗正气,出现不良后果。根据“一至”到“五至”的不同程度,相应地出现“夺气”、“离经”、“夺血”、“夺精”的病理现象,甚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或者因为气血循环过快,而“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痟,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

由此可见,“五十营”是气血循环“标准化”模型,循环太过、不及都属于病态。根据太过、不及的程度,可以判断患者患病的程度,甚至可以做出疾病转归的判断。

五十营:营气运行的循环

营,运营、运行的意思。五十营,此指人体内的营气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本篇主要阐发了营气运行五十个周次的道理,故名为“五十营”。

本篇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一是讲述了人体内营气的运行与天体运行相应;二是通过计算得出了营气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的结论。

经气在人体运行的长度

所属分类:五十营:营气运行的循环

黄帝问:我想听一听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它们是怎样计算的呢?

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共计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共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恰好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

用铜壶滴漏一百刻为标准,来划分白天和黑夜。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经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气,脉又跳动两次,经气又运行三寸。一个呼吸过程,称为“息”,经气运行六寸;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六尺,太阳运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十六丈零二尺,其间气行交通于中,脉气行遍全身,此时漏水降下二刻,太阳在星宿之间运行二十五分。人呼吸五百四十次时,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此时漏水降下四刻,太阳在星宿之间运行四十分。人呼吸二千七百次时,经气在全身运行十次,此时漏水降下二十刻,太阳在星宿之间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人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时,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此时漏水降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而人体的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所谓“交通”,就是指经气在二十八脉运行一周。因此,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而不出现异常变化,人就能够健康无病,尽其天年,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五十营图

口诀:

五十营

一昼夜水下百刻,

日行一千零八分。

人一万三千五百息,

气行八百一十丈

注:天空中有28宿,每宿间隔36分,一昼夜运行50周,共计1008分。人体中有28脉,脉气在全身运转一周共16丈2尺,恰好相应于28宿。

营卫生会:营卫与气血

营卫,即人体的营气和卫气。生会,即生成与会合。本篇对人体内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和会合情况进行了详述,所以名为“营卫生会”。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论述营卫二气的生成会合情况;二、介绍三焦的功能和特点。之所以要介绍三焦,是因为营卫的功用和三焦有着密切的关系。

营卫二气在人体的运行与相会

所属分类:营卫生会:营卫与气血

黄帝向岐伯请教精气和营卫二气的相关知识。

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的精气来自何处?阴阳之气是怎样交会的?什么气叫“营”?什么气叫“卫”?“营”和“卫”是怎样生成的?二者又是怎样相会的?老年人与壮年人营卫二气的盛衰不同,昼夜运行的部位也不同,我想听您讲讲它们交会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人体的精气,来源于饮食五谷。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再经脾吸收其精微之气,然后向上注入肺,从而使得五脏六腑都能得到精微之气的供养。这些精气中,精粹清纯的部分叫作“营”,剽悍滑利的部分叫作“卫”。营气运行于经脉之内,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在人体内周身运行不止,各自运行五十周次后在手太阴交会一次。阴分和阳分互相贯通,终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始终止。卫气夜间在人体内的阴经运行二十五周次,白天在阳经也运行二十五周次,这是以白天和黑夜来划分的。所以,卫气的循行,从属阳的头部开始,到手足阴经为止。因此,卫气行于阳经,当中午阳气隆盛时,称为“重阳”,到半夜阴气隆盛时,称为“重阴”。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表。营卫在其中各运行二十五周次,都是以昼夜来划分的。半夜是行于阴分的阴气最隆盛的时候,自半夜以后,行于阴分之气就逐渐衰减,到早晨时,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阳分开始受气,阳气继起。中午是行于阳分的阳气最隆盛的时候,从太阳西斜开始,行于阳分之气就逐渐衰减。到日落时,则行于阳分之气已尽,而阴分开始受气,阴气继起。在半夜的时候,阴阳之气相会合,此时人们均已入睡,称为“合阴”。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阳分开始受气,阳气又继起了。如此循环不息,和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黄帝问:老年人往往在夜间不易熟睡,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的?壮年人在白天往往不想睡觉,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的?岐伯回答说:壮年人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畅通,营卫二气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老年人气血衰少,肌肉枯瘦,气道滞涩,五脏之气耗损,营气衰少,卫气衰败,营卫不能正常调和运转,所以白天精神不振,晚上也不能熟睡。

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

所属分类:营卫生会:营卫与气血

黄帝问:我想问一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是从什么部位发出来的?

岐伯回答说: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黄帝说:我想听一下三焦之气的发出部位。

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出自胃的上口贲门,与食道并行向上至咽喉,贯穿膈膜而分布于胸中,再横向走至腋下,沿着手太阴经的路线循行,返回到手阳明经,向上到舌,向下会合于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走行。卫气与营气一样,都是白天在阳经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在阴经运行二十五周次,一昼夜为一个大循环。所以,卫气运行总计五十个周次而行遍全身,然后再与营气会合于手太阴肺经。

血、气的同一性

食物在胃里消化后被运化至全身,是机体活力的源泉。人体内的血、气都从此而来,它们实际都是同一种物质。

黄帝问:人在有内热时,饮食刚刚入胃,还没有化成精微之气的时候,就已经出汗,有出于面部的,有出于背部的,有出于半身的,并不按照卫气通常的运行路线而出,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外表受了风邪的侵袭,以致腠理舒张开发,毛窍为风热所蒸,腠理疏泄,卫气运行到体表疏松的部位,就不能沿着常规路线而运行了。这是因为卫气的本性是剽悍滑疾的,见到何处疏张开来,就会从何处流汗出来,所以不一定按着卫气循行的正常路线而出,这种出汗过多的情况,名叫“漏泄”。

黄帝说:我想再听您讲讲中焦的出处。

岐伯回答说:中焦之气也是发自于胃,在上焦之气发出部位的下方,也就是胃的中脘部。这个部位的功能是吸收精气,通过泌去糟粕、蒸腾津液,而化生精微,然后向上注于肺脉,再化为血液。人体以它来奉养周身,这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所以,它能够独行于经脉之内,称为“营气”。

黄帝问:血与气,名称虽然不同而事实上是同类的物质,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营和卫,都属于水谷化成的精气;而血是精气所化生的最宝贵的物质,因此称作“神气”。所以说,血与气的名称虽然不同,而实质上是同类的物质。凡失血过多的人,其汗也少,就不能再采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了;出汗过多的人,其血也少,就不能使用放血的治疗方法了。所以说,病人夺血或夺汗都会导致死亡,而血与汗二者缺一则不能生存。

黄帝说:我想再听您讲讲下焦的出处。

岐伯回答说:下焦之气是沿着回肠曲折向下而行,可将糟粕输送到回肠,又将水液注于膀胱并渗入其中。所以说,水谷同在脾胃之中,经过消化吸收以后,糟粕进入大肠,这就是下焦的主要功能。至于水液,也是向下渗灌,排去其水,保留清夜,其中的浊秽部分,就沿着下焦而渗入于膀胱。

黄帝问:人饮酒后,酒液也会进入胃中,为什么五谷尚未消化,而酒液先从小便独自排出呢?

岐伯回答说:酒是谷类已经蒸熟发酵而酿成的液体,其性剽悍而质清稀,因此,酒液虽在五谷之后入胃,但经过脾胃的迅速吸收,多余的水分反在五谷消化之前排出体外。

黄帝说:讲得好。我听说上焦的作用是输送精气,像雾露蒸腾一样;中焦的作用是腐熟水谷,像沤渍东西一样;下焦的作用是排泄废料,像沟渠排水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吧!

寒热病:寒热病的治疗

本篇开篇对各种寒热病的症状和治疗进行了论述,所以名为“寒热病”。但全篇的内容并不限于此。

本篇的主要内容为:一、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三种寒热病的症状、治疗和预后;二、介绍骨痹、体惰、厥痹等杂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三、讨论天牖五部的部位和主治;四、叙述龋齿、热厥、寒厥等病证的治疗方法;五、说明四时针刺取穴的常规;六、说明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预后不良;七、指出误用针刺的危害。

寒热病的表现与治疗

所属分类:寒热病:寒热病的治疗

病邪在体表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身体疼痛不能接触床席而卧,毛发干枯憔悴,鼻孔发干,汗液不能排出。治疗时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扬,并补手太阴肺经诸穴的不足。

病邪在肌肉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肌腱疼痛,毛发焦枯,唇舌干燥,汗不能排出。治疗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在下肢的络穴飞扬,散放出瘀血,并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汗就能排出了。

病邪在骨骼而发生寒热病,症状是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如果牙齿还没有出现枯槁的现象,应当针刺足少阴经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如果牙齿已现枯槁,就是无法医治的死证。对骨厥的诊治,也是如此。

患骨痹的,症状是全身骨节不能自由活动,疼痛异常,汗出如流,心中烦乱。治疗时可取用三阴经的穴位,针刺用补法。

身体被金属利器所伤,血流甚多,且又受到风寒的侵袭,或者从高处跌落,以致肢体懈怠无力,不能运动,这叫作“体惰”。治疗时可针刺小腹脐下的三结交。所谓“三结交”,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三经交会处,在脐下三寸,名叫关元穴。

厥痹病是厥逆之气向上进入腹部所致,治疗时可针刺阴经或阳经的络穴,但必须察明主病的所在。总的原则是在阳经用泻法,在阴经用补法。

颈间结喉两侧的动脉处的腧穴,名叫人迎穴,人迎属足阳明胃经,在颈筋的前面。颈筋后面是手阳明经的腧穴,名叫扶突穴。再向后次一行的经脉是手少阳经的腧穴,名叫天牖穴。天牖后面向后再次一行的经脉是足太阳经的腧穴,名叫天柱穴。腋下三寸处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腧穴,名叫天府穴。如果阳邪上逆而头痛,胸中满闷,呼吸不畅,应当取用人迎穴针刺。突然失音,喉舌僵硬的,应当取用扶突穴针刺,并点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不畅,耳目失聪失明的,治疗时应当针刺天牖穴。突然出现拘挛、癫痫、眩晕、两足无力支撑不住身体等症状的,治疗时应当针刺天柱穴。突然热渴,内脏气机逆乱,肝肺二经内蕴的火邪相互搏击,以致血逆妄行,口鼻出血的,治疗时应当针刺天府穴。以上就是所谓的天牖五部的穴位所在及其主治的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有入于颧部而遍络于全齿的,其腧穴名叫大迎,所以下齿龋痛应针刺大迎穴。臂部恶寒的,用补法,不恶寒的,用泻法。足太阳膀胱经入于颧部而遍络于全齿的腧穴名叫角孙,所以治疗上齿龋痛,应针刺角孙穴及鼻和颧骨前面的穴。在刚发病的时候,如果脉气充盛,就要用泻法,如果脉气虚弱,则用补法。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即在鼻外侧取禾醪、迎香等穴施治。

足阳明胃经顺着着鼻子循行而入于面部的腧穴名叫悬颅。这条经脉下行在口唇处相连,上行的则联系于对侧的眼睛的深部,应根据发病的部位取穴。泻有余,补不足,如果取用不当,则可能泻不足,补有余,就会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足太阳膀胱经过颈部入于脑部,直接连属于眼睛深部的叫作眼系。如果头眼疼痛,可在头项中两筋间取玉枕穴加以医治。此经脉入脑后,分别连属于阴阳二脉,阴阳交会,阳入于阴,阴出于阳,交会于眼的内角。如果阳气偏盛,就会导致双眼睁开而不能闭合;如果阴气偏盛,就会导致双目闭合而不能睁开。

热厥证,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肝经的腧穴进行治疗,都应当留针。寒厥证,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的腧穴进行治疗,都应当留针。

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中烦闷的,应当取用足少阴经的腧穴。畏寒发抖,双颌抖动,不出汗,腹部胀满,心胸烦闷,是肺气不足的表现,应当取用手太阴经的腧穴。总的原则是针刺正气虚的病证,应当顺着脉气的去向,并采用补法;针刺邪气实的病证,应当迎着脉气的来向,并施以泻法。

春季针刺时可取用络脉间的穴位,夏季针刺时可取用肌肉与皮肤间的穴位,秋季针刺时可取用气口部的穴位,冬季针刺时可取用经穴。这四个季节的针刺方法,都有着各自取穴的范围。取络脉之穴可治皮肤病,取肌肤间穴可治肌肉病,取气口穴可治筋脉病,取各经脉之穴则可治骨髓病和五脏病。

患痈疽难治的五个部位

所属分类:寒热病:寒热病的治疗

五脏在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一是大腿前方的伏兔部,二是小腿肚的腓部,三是背部中行的督脉部,四是背部的五脏腧穴部,五是项间的督脉部。这五个部位如果患痈疽,大多为不治的死证。

疾病从手臂部开始的,可先取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从头部开始的,可先取用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部和胫部的,可先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其出汗。针刺手太阴经的诸穴可使汗排出,针刺足阳明经的诸穴也可使汗排出。针刺阴经的穴位而出汗过多的,可针刺阳经的穴位来止汗;针刺阳经的穴位而出汗过多的,可针刺阴经的穴位来止汗。

医生在给手臂产生疾病的病人进行治疗时,可采取先使其出汗,再用针刺来止汗的方法来治疗。

大凡错误用针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一、刺中病邪而留针不去,则使病人精气耗泄;二、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针,则使邪气内聚不散。精气耗泄会使病人病情加重而身体更加虚弱,邪气内聚不散则容易引发痈疽外证。

癫狂:癫狂病的治疗

癫狂,二者都是神智失常之类的疾病。本篇主要论述了癫狂的病因、分类、症状和针灸治疗的方法等,所以名为“癫狂”。

此外,篇中还在开篇提出了目眦的问题,说明观察眼睛是诊察癫狂病证的重要方法;在篇末介绍了风逆、厥逆、内闭和少气四种病证的症状、脉象和疗法。

癫病的表现与治疗

所属分类:癫狂:癫狂病的治疗

眼角向外凹陷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在眼睛内侧靠近鼻子的,称为内眦。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

癫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先是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眼上视,眼睛发红,在严重发作时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颜面部位的色泽和表情来候察其情况。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用针刺泻出恶血,等到面部的血色由紫暗的颜色变至正常后才能止针。

癫病开始发作时,病人的不同状态。

癫病开始发作时,牵引口角歪斜,出现啼哭、呼叫、喘喝、心悸等症状时,应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治疗。要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其牵引的方向而施治,左侧正常就在右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右侧正常就在左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针刺出血,直到面部的血色变正常之后才能止针。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出现身体僵硬,脊柱疼痛的症状,治疗时应取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针刺放血,等到患者面部的血色变正常之后才能止针。

治疗癫病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医生就应该常与患者居住在一起,观察其发病过程中的情况和变化,取得准确详细的病情资料。在发病的时候,取用邪气最盛的经脉,选取适当的穴位以泻法针刺,并将泻出的污血放置于一个葫芦里,等到下次这个病人将要发病的时候,这个葫芦中的血就会动起来;如果不动,可以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

病位在骨的癫病,在腮、齿的各腧穴的分肉之间,因邪气壅滞而胀满,骨骼僵直,汗出,胸中烦闷;如果呕出大量的涎沫,肾气下泄,则是难以治愈的死证。病位在筋的癫病,身体蜷曲,筋脉拘挛抽搐,脉大。治疗时可以针刺颈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如果出现呕吐大量涎沫,肾气下泄,就是不能治愈的死证。

癫病的病位在脉,发病时表现为突然仆倒,四肢经脉都为满胀而纵缓。如果是经脉胀满的,就针刺放血,将恶血放尽;如果经脉不满,可以灸颈项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并灸带脉穴上距腰三寸的部位,及诸经的分肉之间与四肢的腧穴;如果病人呕出大量涎沫,肾气下泄,就是无法治愈的死证。

治疗癫病时,医生只有与患者住在一起并仔细观察其发病的状况,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另外,癫病在发作时像发狂一样,也是不治的死证。

狂病的表现与治疗

所属分类:癫狂:癫狂病的治疗

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先是情绪低落,感到悲伤,经常忘事,容易发怒,常常恐惧,这种病大多是由过度的忧伤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放血,直到病人面部的血色变得正常以后才能止针,还可以针刺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腧穴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饥饿,认为自己是最贤德的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以为自己极其尊贵,常常谩骂不休,日夜不停。治疗时应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的腧穴和舌下的廉泉穴。要根据病情进行施治,以上各条经脉中凡是经脉气血充盛的,都可以点刺放血,不充盛的则不能放血。

狂病的症状表现为言语狂妄、善惊、好笑、高声歌唱、行为狂妄、不停地乱跑,其患病原因一般是受到了极大的恐惧。治疗时应该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和手太阴经的腧穴。狂病的症状表现为总是看见不明的异物,听到异常的声音,时常呼叫,是神气衰少所导致的。治疗时应取手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的腧穴及头部和两腮的穴位。狂病患者食量过大,幻视、幻听像见到鬼神一样,常笑但是不发出笑声,是大喜伤及心神所导致的。治疗时应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的腧穴,配以手太阴经、手太阳经和手阳明经的腧穴。狂病属于新起的,还没有见到以上各种眼中的症状的,治疗时先取足厥阴经的左右曲泉穴两侧的动脉,邪气盛的经脉就用放血疗法,病很快就能痊愈;如果仍然没有治愈,就依照前述的治法针刺,并灸骨骶二十壮。

狂病的表现

患狂病的人一般是在精神方面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但他们刚开始的表现往往是比较消极,而后才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治疗的原则是通过针刺泄去体内的邪气。下图所示为一个患有狂病的人夸张的行为。

逆病的表现与治疗

所属分类:癫狂:癫狂病的治疗

风逆病的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四肢肿,全身像被水淋一样发冷战栗,常常因寒冷而口中发出唏嘘的声音,饥饿时心中烦闷,吃饱后躁动不安。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刺手太阴肺经和与之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发冷,就选取上述经脉的荥穴治疗;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刺骨,就针刺上述经脉的井穴和经穴。

逆病分为风逆病和厥逆病两种。

厥逆病的症状表现为足部突然觉得寒凉,胸部不适好像要裂开,肠中疼痛好像被刀割,胸腹胀满,不能饮食,脉象或大或小,但都有发涩的现象。如果病人身体仍然温暖,就取足少阴经的腧穴;如果病人的身体冰冷,则取足阳明经的腧穴。身体寒冷的用补法治疗,身体温暖的用泻法治疗。厥逆病的表现为腹部胀满,肠鸣,胸中满胀而呼吸不利,治疗时应针刺胸部之下的两胁部的穴位,取穴时让病人咳嗽,同时将手放在胁肋部,感到应手而动的地方就是穴位;再取背部的腧穴,用手按压该穴时患者感到畅快的部位,就是应刺的穴位。

如果病人有小便不通、无尿的症状,应当针刺足少阴经、足太阳经的腧穴,并用长针刺尾骨之上的长强穴。如果病人感到气上逆而呼吸不畅,就针刺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腧穴,气逆较严重的,还可以针刺足少阴经与足阳明经发生变动的腧穴。

正气衰少的病人,身体大汗淋漓,全身战栗,说话时不能接续,发出唏嘘的声音,身体酸重,四肢乏力,不愿活动,治疗时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用补法。短气的病人,呼吸急迫短促而不能连续,身体只要活动就会使呼吸更加困难而疲乏,治疗时应以补法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其脉有血络瘀阻的,应当刺出瘀血。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灵枢》之邪客篇(完整版)

    2020年4月25-28日,抄写<黄帝内经>第469-第472天.这几天抄写的是<灵枢>第七十一篇<邪客>. 本篇首揭邪气客人后产生的不眠证,来说明宗气.营气.卫气 ...

  • 自我康疗15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论》

    自我康疗15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论> 有无相生玄又玄,归根复命阴阳变.物质精神非常名,虚实转化本自然.大极无外宇宙广,小极无内幽微间.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生克自循环. 气聚气散风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大象无形玄又玄,负阴抱阳转方圆.有物混成鸿蒙开,道化阴阳二生三.一世一界一尘粒,麻雀虽小五脏全.星辰大海潮起落,形生形灭气聚散. 三 ...

  • 自我康疗9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论》

    自我康疗9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论> 天地过客,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身后功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的灵魂轻重,绝不能用金钱货币衡量.曾经创造过多少精神财富,这才是人生价值 ...

  • 五脏与七窍的关系《灵枢•脉度》记载“五脏...

    五脏与七窍的关系 <灵枢·脉度>记载"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这里指出了五脏与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49: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49: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 盘古开天人初始,结绳记事无文字.伏羲推演易八卦,象形会意通玄机.移精变气调阴阳,五调五色养形体.五脏角徵宫商羽,十二经脉有灵犀. 九宫八卦 ...

  • 智能共享环境下 看联想如何通过“五度一脉”再攀高峰

    在2016年中国IT领袖峰会上,"IT·智能·共享"是此次峰会的主题.快速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使所有的传统企业.传统业务模式都有可能被颠覆.重塑.但在这一浪潮里,永远不变的是对IT基 ...

  • 灵枢·脉度17

    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 ...

  • 《人体的脉度》

    所谓脉度,其实就是指人体经脉的长度.而关于脉度,仅知道它是人体脉络的总长度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还应知道脉度是人体营气通行的大经隧,知道人体二十八脉的长度与测量方法,以及二十八脉所对应的生理.病理情况和 ...

  • 《黄帝内经》中的天度与气数

    作者:肖军 古观象台常务副台长.研究馆员.1986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之后在北京天文馆工作.在古观象台研究天文学史近三十年,头十年做了天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的研究,参加过中国天文学史大系的编撰,合著 ...

  • 梅骨松风1 欢乐度晚年

    欢乐度晚年 [鹧鸪天,新韵]   作者:梅骨松风1    简体 繁体 已尽芳华到暮年.当初汗水苦成甜. 追随日月无闲日,珍爱朝夕每一天.   拼风雨,斗严寒.一生艰苦老时欢. 细思往事心平静,无数悲欢 ...

  • 17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