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的中医辩证

​低热多见于慢性病患者,门诊就医的不少,原因复杂,其中部分病例经西医多方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治疗上也比较困难。我们在实践中将低热病症按营虚卫弱、阳虚、寒湿、湿热、气血亏虚、血瘀、风湿以及阴虚兼挟湿热共八个方面进行辨证施治,效果尚为满意,现就肤浅之见,谈谈点滴体会,仅供同志们参考。

一、营虚卫弱

发热自汗、热势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头晕、脉浮细,舌淡红苔白润,二便如常。

《伤寒论》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患者素禀不强,感触风寒以后治疗不当,病邪稽留,卫气不能固护于表,津液外泄而自汗。正气虽欲抗邪而力量不足,脉象呈现浮细。此证不同于温邪化燥伤阴,故舌淡苔白润,二便无变化。卫气不能一鼓作气排出表邪,因而低热缠绵不休。

只有在未发热汗出之前,充裕营阴而使邪气外解,宜鼓舞营阴,振奋卫阳,匡扶虚陷的正气,用桂枝汤加人参治之。

病例:

吴××,女,50岁,干部。低热恶寒,饮食无味,已数月之久。询知每天上午热势上升,下午自然缓解,热退时无汗,时或有汗,服解热药片后依旧发热。二便尚调、头疼、精神疲困。脉浮细、舌苔淡润。属于表虚外邪稽留,营卫不和之症。须充实营气以助卫气驱邪,使稽留的病邪得以外撤。用桂枝汤加味。党参12克、防风、白术各9克、炙草6克、生姜3片、红枣5枚迭进三剂得汗而解。

二、阴虚发热

低热经年不已、四肢疲乏,饮食无味,微汗,静逸则热退,劳动则热生。脉微弦、舌淡红苔白腻。

《素问》云:“阳气者,烦劳则张。”本类热型静则阳气安于其宅、动则阳气躁张外越,是形神过劳,伤其大气,故动则发为烦热。四肢饮食属脾胃所主,肢体乏力饮食无味,是脾阳困乏。下焦的元阳既耗,中焦的消化力自减,所以舌苔白腻。

当用辛热佐以酸温,甘温固护元气为法,匡扶脾肾元阳、安定血脉浮躁、用二加龙骨牡蛎汤为基本方剂。

病例:

刘××,男,48岁干部。低热近一年,休息热退,工作劳动时则热势上升。先后用滋阴潜阳、甘温益气等法治疗,均不见效。自感身倦而痛、面色淡黄、脉微或涩、小溲白色,舌质淡红苔薄。系劳伤阳气而不守,浮于外则发热、若用滋阴或清化湿热,更易耗损阳气,惟辛甘温阳扶脾、使浮阳而自藏其宅,用甘草附子汤加龙牡。附子9克、白术15克、桂枝6克、炙草6克、生龙牡各30克。十剂病已。

三、寒湿发热

微热恶寒,头昏而重,睡眠恍惚,胸痞脘闷,大便不实,肢体重痛,脉沉迟,舌苔厚白。

《素问》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皮毛为肺之表,肌肉为胃之表,四肢为脾之表,膈膜属三焦的分野,寒湿阻于少阳则低热微寒。清而不升头昏而重,睡眠不安。寒湿内盛,脾阳不运,则胸痞脘闷,大便不实,肢体重痛,正是“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征。湿阻气机脉沉细迟。

宜开通肺气,轻解少阳,温化脾胃。用柴平汤、胃苓汤、温胆汤诸方化裁治疗。

病例:

江××,女,32岁,农民。于1973年6月5日就诊,颜面黄肿、胸腹膨胀,四肢不温,足肿微浮,每日上午发热,微寒无汗,小溲混浊,大便稀溏,月经色如豆汁、量少挟有带下,脉濡细,苔白腻。询知居处潮湿,从事菜地劳作、生活俭约。初病时发热恶寒,身疼腰膝沉重,医用发汗药,身疼好转,但热仍不解,渐成是病。此症是寒湿下受,湿停经络,阳为湿郁,气机不宣,寒湿淫溢不化,拟用胃苓汤加减治之。党参9克、白术9克、泽泻9克、猪苓9克、杏仁9克、川朴、附片、陈皮各6克、云苓12克、桂枝3克。服十剂后加鹿角片,枸杞治疗近一月则肿胀消,二便正常、热退身轻而愈。

四、温热蕴结

头目胀痛,如裹如蒙,胸中烦乱,肢节疼痛,午后热高,小溲赤涩,脉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春夏之际,或夏秋之交,湿邪伤人最易化热,湿热蕴结使三焦之气不能展布,湿热之邪无从宣泄而午后发热。头为诸阳之会,湿热困遏,清阳失宣以致头目胀痛,如裹如蒙。小溲赤涩乃是肺不通调水道之故。湿热固于肺胃则胸中烦乱,舌苔黄腻,脉现沉弦。

宜辛苦芳淡,清化肺胃。仿甘露消毒丹之意治之。

病例:

李××,男,40岁,工人。1974年5月患者微寒多热,头晕目花,胸膈痞满,不思饮食,三月不愈,近来午后热甚、口渴、大便稠粘不爽、脉濡数,苔黄腻。夏初之时,饮食不节,浊邪由口鼻而入,直走中道,湿热郁遏,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使湿热透达而解。二花、茯苓、泽泻、石斛各12克、茵陈15克、藿香9克、白蔻2克、六一散18克。十余剂身发疱疹而愈。

五、气血虚弱

发热头晕,面色萎黄,懒言嗜卧,身常有汗,渴喜热饮,口淡无味,心悸怔忡、多梦少眠、月经量多,色淡而超前,脉细弱或芤弦迟大、舌质淡红少苔。

《素问》“劳则气耗汗出外内皆越。”本类低热患者,妇女多由于产育出血过多,或月事淋漓不断;男子则由于曲运心机,形神劳瘁,精血暗耗,以致气血两虚,属“气虚身寒……血虚身热。”的病证。发热头晕是劳倦过度,气血虚弱所致。营气不能生化,血脉干涩,不能荣华表著而面色萎黄。大气不充,内不营,外不卫,所以自汗嗜卧。脾不健运,胃肠传化失常故口淡无味。脾虚不能生化精微则渴喜热饮。血虚心悸,怔忡,少眠,月经量多色淡超前。心主营,肺主卫,营卫并虚脉细弱或芤弦。

宜甘温益脾元、酸凉敛肝阴。合保元汤,小建中汤,或归脾汤加减。

病例:

李××,女,42岁,工人。患低热头晕,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越半年不愈,渐至腰背疼痛、心悸失眠。曾用补中益气汤,服药后全身作胀、仍低热不除。由于生育较多,家务劳累,工作繁重,以至形神劳瘁。察脉虚大,观色面黄颧赤,仍是肝脾统藏失职,虚阳外泛。治当大补肝脾,兼温养奇经,使气得补,经血统藏,冲任能固摄。用归脾汤加阿胶、炮姜出入为治。黄芪、茯神、龙眼肉各12克、白术、党参、阿胶(化兑)、枣仁各9克、远志、炮姜、灸草各3克。逾月而痊愈。

六、血瘀发热

低热皮肤微肿不光泽,不时汗出,手心热甚,夜不成眠,或多梦,口干欲漱水,胁肋或胸部自觉灼热,腹或胀,或痛如刺,腰强不便转侧,脉沉涩,舌质绛苔灰。

叶天士说:“初病在气、久病在络。”这是说一般疾病过程,但也有一开始病位就在血络的,表现为低热伴皮肤肿胀而不光泽。血与汗同源,血瘀则津液运行不畅,故不时汗出,口干只欲漱水。血瘀气郁,故患者觉胸部或胁肋时有灼热、腹痛如刺、腰转不便均为血瘀脾肾的表现。血凝气结,脉涩,舌质暗,内阻清阳则苔灰。

宜行血通络,舒郁醒脾。用桃仁煎合逍遥散加减。

病例:

刘××,女,50岁,作家。1974年暮春季节,暴雨如注,积水之后,忽患寒热,胸胁微疼,腰背作胀,不思饮食,二便不畅,舌苔灰白满布,脉略沉。医以受了潮湿,卫气怫郁,用芳香化浊,数剂无效。改西医治疗,服解热镇痛药也无效。遂至胁肋引痛,小腹烘热,低烧自汗少眠,合目即作恶梦,口鼻气热而不渴。

后住院治疗,经胸透无异常。血、尿常规正常。并排除伤寒和血吸虫等疾病。卧床阅八月之久,诊其脉涩而不调,舌质紫红有瘀点,苔灰微黄,羸瘦而肌肤甲错,发热而咽喉如阻,时嗳时呃,时烦时躁,是血瘀肝郁,气结不运之证。当活其瘀,伸其郁,开其结,化其痰治之,从逍遥散、补肝汤、大黄䗪虫丸蜕化一方、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自理,在辛散之中寓化瘀之意。

羌活6克、柴胡6克、川芎6克、桃仁6克、白芍、丹皮、半夏、郁金、焦楂各9克、䗪虫3克。服三剂后,身有黄汗、小腹不热、能睡眠、惟胁胀痛、饮食无味、再加佩兰、麦芽、茜草,补肝养血、活瘀化滞而愈。

七、风湿发热

低热微寒,烦躁有,汗面肢浮肿,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活泼,饮食无味口干,小溲短赤,脉浮濡,舌红苔白腻。

低热微寒病程颇久,不属外感热病,烦躁有汗不是内热蒸逼,结合面肢浮肿,游走性疼痛,乃是风湿伤于表,营阴损于内,卫阳虚则发热,营阴耗则憎寒,阳气浮越则烦躁汗出,风淫四末,湿流关节,所以,表现浮肿疼痛,筋膜拘急。湿滞风躁,使胃内聚湿生痰化热,因而不欲饮食并口渴。脉浮濡是气为湿困,客邪滞留不能达表。苔白腻是湿困中焦。

宜通阳驱风,宣肺化湿。用通阳宣肺化湿汤(防风、杏仁、竹茹各9克、秦艽、桑枝、蒌皮、紫苑、苓皮各12克、白薇6克)。

病例:

周××,男,36岁,工人。1973年秋季,全身关节疼痛,低热恶风汗出,足背微肿,头晕心慌气短,两月未愈,检查抗“O”980单位,诊其脉细浮,舌苔白,口不渴,面无华色,是风湿伤卫,阳气内困,湿阻经络之候。宜疏风除湿,益气固表治疗。防风、秦艽、杏仁、云苓各12克、桑枝、黄芪、玉竹各12克、防已、桂枝各6克、苡仁15克。月余后诸症除而愈,复查抗“O”200单位。

八、阴虚挟湿

低热汗出,口微干,遗精失眠,头晕耳鸣,面目黄暗,小溲浑浊短涩,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唇舌俱红,苔薄黄而润,脉濡数或弦数。

本症常因肾阴先耗,虚阳无制,心神失藏,故头晕耳鸣,遗精失眠。阴虚则口干,火浮于外,唇舌俱红。湿热之气,脾胃虚者受之,故心烦闷,食欲滞减。湿热下注膀胱,小溲为之浑短。湿热阻滞使三焦的阳气不得宣达于表为发热有汗。湿热浊邪相蒸于中,故苔呈黄润,湿热不攘,脉见濡数或弦数。

宜育阴清热,兼化湿热,用六味地黄丸合茵陈猪苓汤。

病例:

吴××,女,35岁,营业员。低热半年余,头晕耳鸣,咳嗽气促,右胁肋痛,饮食无味,口中粘腻,大便干,小溲浑,月经妄行,色绛量少,经潮时腰痛,腹胀,不能入睡,诊脉细弦数,舌质深红,苔薄黄而腻。询知生育四胎,73年曾患传染性肝炎。据脉症审察,是阴虚本质,感受湿热浊气,乃上实下虚之证,当清肝除热,滋肾利湿。生地15克、山药、山萸肉各12克、泽泻、云苓、丹皮、麦冬、茵陈、茺蔚子各10克。治疗一月余而愈。

低热是常见病症,特别是不明原因的低热,其机理和辨证施治更有待共同研究。对于长期发热的病人,审证过程中必须详细了解病情,用中医的脏腑、阴阳、气血等理论基础,详辨病之所在。不可滥用寒凉药物,方药的运用要严格掌握其性能并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映。

《千金方》记载:“但使药与病源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又如《慎柔五书》说:“久服寒凉阳气郁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温脾理肺,阳气升举,邪气渐渐退出于表……不得疑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为药误改用他药。”从临床观察,治疗发热的病症,不但要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也要有胆有识,有方有守。否则,就会造成低热数月不除,甚至经年不愈。这是值得临床工作注意的。

另外阴虚发热一症,各书刊论述颇多,故不赘叙,以上是个人体会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0)

相关推荐

  • (九)大承气汤——狂证,精神分裂,无名热

    57狂证--刘景琪医案 周某,男,73岁,退休工人,1979年2月初诊.患高血压已八年.近两年来记忆力障碍,判断错误,日渐增剧:手足发麻,步履困难:常因琐事而急躁发怒,动辄破损家具,责骂家人.近一年来 ...

  • 虚汗找肺,臭汗找肝,冷汗找肾……这些“汗”是什么问题,怎么调?

    (文末有福利) 夏天到了,很多人上了年纪,都受不了吹空调,屋子里难免就会闷热,到了最热的时候,一整天都会汗流浃背.这是一个爱出汗的季节,而汗液,在中医的眼里是问诊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问寒热二问汗, ...

  • 湿病之小结

    樊高薇 中医科 主治医师[原创] 陕西省中医院 湿邪为常见之邪,湿病为屡发之病.湿病者,是指由于湿邪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代谢失常.水液运化障碍而引起的疾病.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 .湿邪中人,有两条途 ...

  • 关于#失眠 最全中医辩证来了!视频有点长,但都是真知识!#失眠播报 #失眠了

    关于#失眠 最全中医辩证来了!视频有点长,但都是真知识!#失眠播报 #失眠了

  • 鼻衄中医辩证论治 第二千六百三十九期

    鼻衄,又称鼻出血,以鼻窍中出血为特征,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复杂,很多疾病均可出现鼻衄.鼻衄严重者可导致严重后果,如出血过多,就会出现贫血.虚脱,甚至死亡. 西医称本病为鼻出血,认为多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 ...

  • 特发性震颤中医辩证,焦三仙的作用

    每日一句: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即兴演出,没有做不成的梦,只有不早醒的人. 特发性震颤属于功能性疾病,身体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仪器检查不出任何病因,只能通过症状诊断,因此西医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震颤在特 ...

  • 特发性震颤中医辩证,常用药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

    每日一句: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淤疾病之标的根源 ...

  • 舌苔黄腻的中医辩证治疗

    老师,这是你上次药方,第一付药吃了,感觉有点效果,但二三付吃了就没什么效果,好像有的耐药性,第二付吃了两次,两次都腹泄了,流了两次鼻血,可能是熬得药比较少,药性好,老师我这个到底是寒湿,湿热,痰湿,早 ...

  • 胃病、肝病、阳痿早泄的中医辩证用药心得

    胃病中医用药 辩证准确方可下药 1,枳实 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我感觉它是行气药里效果最明显的.本人几年前患胃痛,开始只是偶发,后来曾持续性,先以郁金,厚朴等效果不显,最后以枳实1 ...

  • 特发性震颤中医辩证,整体治疗,循序渐进是关键

    特发性震颤在特定情况下出现手抖,在紧张,拿东西,疲劳饥饿,注意力集中,写字,人多场合时手抖加重,特发性震颤属于少发病,一般西医采用控制心率类的药物治疗,比如心得安,阿尔玛尔,暂时缓解手抖,依赖性强,副 ...

  • 颅内肿瘤的中医辩证治疗

    颅内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二,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神经,垂体,血管和殘余胚胎组织等.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由于组织发生及病理特征不同,颅内肿瘤的良恶 ...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对应治疗良方慢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对应治疗良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89年在南昌制定了<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