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引发的思考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话成为经典: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教育孩子的问题,当事者会有迷茫,经历者会有遗憾。
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中,上海德育特级教师付丽旻讲座中几个鲜明的例子,引发了我深深的反思。
疫情期间,家长上班,孩子在家上网课。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状态,便购买摄像头用来监控。明晃晃的摄像头下,一些孩子便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亲子关系便会出现问题。
上海某校高二学生在一天网课时,故意拿手机朝向摄像头晃,并说“我要开始玩游戏了”,并将父母联系方式拉黑,根本不给父母发火的机会。父亲下班回家,压住怒火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孩子不吭声。等父亲耐心用尽,便开始怼他,并说“我就这样了,你再生一个吧,按你的期望值去养!”父亲怒极,打了孩子。孩子便开始绝食,父母无奈。
这个案例,在电子产品盛行的今天,极具代表性。如何构建和谐亲子关系,让孩子回归正轨呢?
付老师进行了分析:现实社会的“内卷”,让很多家长面对无形的压力。于是,安摄像头、讲道理,成为家长惯用的“手段”。但家长没意识到,孩子也面对着同样的压力,面对摄像头,孩子也会崩溃。
如何应对呢?付老师从心理学及教育学角度进行了指导:
第一步:了解双方诉求,疏导情绪
家长安装摄像头,是保证孩子的学习效率,而孩子呢,感到家长的不信任,觉得在摄像头下,自己成了“犯人”。长期累积的一些亲子矛盾以此为媒介爆发了。了解诉求,才能疏导双方不良的情绪。
第二步:找到学生兴趣点
付老师通过调查,知道这个孩子跟物理老师关系最好,高一时曾经因为参加实验竞赛,物理老师陪伴其小半年。俩人互称“大哥”,感情深厚。付老师根据这些信息,便让物理老师联系孩子,让他对网课期间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在孩子完成这个任务以后,物理老师又以家长投诉作业量为理由,孩子主动提出自己预习,然后判断作业量是多是少。这样,孩子的兴趣点被激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保持下去。
第三步: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合作
孩子的表现可圈可点,老师在网课中,便经常点名表扬他,经常号召同学们“给大神鼓掌”“给大神跪了”。老师也让家长做配角,配合孩子演示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的亮点,转变态度,欣赏并支持孩子。这样,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
在这个案例中,有了老师配合的家庭教育指导,孩子的成长获得了动力。
小张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因为离婚受了委屈,做事情绪化。妈妈的负面情绪无处发泄,小张便成了母亲不良情绪的承受者。在这种生活情况下,小张也变得喜怒无常,经常会有爆发性情绪。
付老师说,这样的妈妈承担了生活、工作的压力,只要孩子有一点不同意见,便会告诉孩子,都是因为你,我才如何如何。这样,孩子的性格便逐渐极端化。
老师是这样指导孩子的:
第一步:与母子分开沟通
对孩子说:学会表现爱。让孩子从小事入手,事事表现出对妈妈的关心。
对妈妈说:孩子已经高二了,是个阳光的孩子,非常在乎妈妈的感受,并且非常想承担妈妈的负担。
第二步:利用母亲节契机,让孩子写给妈妈一封信
通过沟通,妈妈了解了孩子想法,小张也了解了妈妈的辛苦和想法。通过沟通,妈妈和小张都看到了彼此美好的东西,负面的情绪得到释放。
第三步:鼓励妈妈解放自己,走出压抑的自我,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案例中,在老师的配合指导下,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家长和孩子都获得了成长。
学习了这两个案例,不禁为付老师的专业指导而点赞。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家校共育呢?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
1. 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给予家长相应的指导;
2. 了解学生不同特点,给予不同形式的引导;
3. 关注学生兴趣,对学生充满期待;
4.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并愿意倾诉;
5. 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
1. 了解孩子需要,关注孩子想法;
2. 有学习习惯。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3. 信任老师,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
4. 学会倾听,做孩子的分享者;
5. 学会欣赏,做为孩子鼓掌的人。
6. 控制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带给孩子。
孩子教育,无论做老师还是家长,需要终身学习。家长、老师热爱学习,孩子才会热爱学习。读书,培养良好习惯,拓宽人生视野;听课,了解专业知识,调解自身行为。成人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的生活才会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