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半跪计算机旁,却助中国挺直脊梁!今天,缅怀!

他说,国家需要我,我全力以赴!

没有西方名校留学经历,没喝过一滴“洋墨水”,他却带领团队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首颗氢弹,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中国人用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两年前的今天,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致敬。


赤子一腔报国情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后进入北大学习。
于敏与父母合影
1945年8月6日,原子裂变的巨大火球在广岛上空翻滚,波及之处,灰飞烟灭!
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被投放原子弹之后的日本广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
1946年,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正是这次转系,为于敏日后研制核武器埋下了伏笔!

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是著名物理学家、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他对学生要求极高,内容深奥难懂。

在其他同学望而生畏之时,于敏却专找极难的课题挑战,他超强的记忆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曾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于敏(后排左一)和同学们在北大理学院荷花池
在一次代数考试中,由于试题极难,数学系的平均成绩竟然不足20分。而有一张成绩单,几乎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于敏,100分!
就连张宗燧先生都无比欣慰地说:“我教学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于敏(左一)与同学们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没有名师,完全靠自己,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于敏,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
1961年,钱三强找到于敏,两人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所里决定,让于敏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但是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此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也即将取得重大突破。尽管面对这未知领域,尽管要放下手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于敏仍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分配,“转行”!

当时,美国、苏联和英国的核技术领先世界,氢弹设计已经有相当坚实的基础,而中国的氢弹领域却一片空白。
想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必须成功地掌握更为先进的氢弹技术!
后来,外国专家全部撤走,给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杜鲁门也曾跟艾森豪威尔赤裸裸地讲,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得知这话的于敏,是可忍孰不可忍!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制出氢弹来!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2年8个月,中国有了自己的氢弹
没有在西方名校留过学,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这位“国产土专家”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废寝忘食。

自从进入氢弹理论研究小组,靠安眠药入睡就成为于敏的常态,他的同事担心他的身体,总是劝他一定要少吃安眠药。

上海有当时中国唯一一台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然而,95%的时间要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于敏带着他的团队就利用这5%的运算时间,甚至还用上了算盘、计算尺这些工具。
“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开办系列讲座,分析不同的模型,计算机吐出纸带的时候,他常是半跪在地上,紧紧地盯着上面的数据,生怕漏掉一点有用的信息。

一天,科研人员在盯着计算机纸带看物理量的变化时,于敏突然说道,这个物理量错了。在场人员都十分吃惊,毕竟电脑运算的精准程度,远远超过人类,可是于敏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错误呢?

搞数学、编程序的科研人员最后发现电脑的一个晶体管坏了,就是这个加法器导致计算结果出现误差。

验证结果一出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些在场抱着怀疑态度的工作人员此时对于敏更是钦佩不已。

在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中,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里,于敏率领大家攻克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抓住了氢弹理论设计的“牛鼻子”。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于敏说道:“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长久以来,一直依靠安眠药入睡的于敏,这一晚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从一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国产土专家”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 “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和他的科研成果才开始解密……
1994年,于敏获得了“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金是100万元,让人没想到的是,于敏居然将这100万元的巨款,一分不剩地捐了出来。
1999年9月18日,73岁的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5年后,88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坐在轮椅上的于敏,华发稀疏,略有驼背,满脸谦逊慈祥,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于敏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
在他去世后的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著名的核物理专家、氢弹研究的功勋人物于敏也获此殊荣。
于敏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致敬!
国之脊梁!
今天,
念他的名字、识他的模样,
铭记这位挺起民族脊梁的英雄!

(来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号,综合自“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