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选登】对聋校师生沟通现状的思考
沟通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而教育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沟通体现在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师生关系原则的真正生命力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体现的。[1]而交流沟通却是聋生与人交往的最大障碍,因此,分析聋校师生之间的沟通现状,明确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利于减少聋校师生沟通障碍,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聋校师生沟通现状及问题
(一)沟通现状
1、沟通的内容
聋校与普通学校一样,教学工作基本是围绕考试、升学展开的。虽然聋校的教学压力没有普校那么大,但长期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思想导致了聋校课堂师生沟通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代社会,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学生知识的学习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但是实际教学却只限于教材中知识点的学习,缺乏社会公共话题的介入。再次,聋生的生理及心理缺陷导致其生活圈狭窄,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比普通人少,这样一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割裂开来,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而在课下,聋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一般集中在课堂遗留问题、班级日常管理、学生成绩等,情感间的交流较少。
2、沟通的方式
师生沟通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直接沟通是指师生间面对面的谈话,包括课堂上的问答交流、日常性的礼貌问候、教室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聋校课堂通常采用口语、手语、书面语相融的方式。其中,手语的使用率最高,口语和书面语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补充理解。但手语作为聋校课堂上的重要沟通方式,沟通效果也不容乐观,一项关于聋校语文沟通现状的调查[2]研究显示,聋生可以看懂老师话语的比例中,能看懂一部分的人数最多,所占百分比为54.3%,能全部看懂有和看不懂得分别占28.3%、17.4%。另一项关于聋校课堂沟通的现状的调查研究[3]中,笔者选取某特殊教育学校高一(1)班的一堂语文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随机抽取一堂课中老师用手语表达的10个词句,请学生用书面语写出来。12名学生中,错误率最低达10%,错误率最高的为50%。这说明,聋校课堂上的师生之间沟通障碍是普遍存在的,学生难以有效的获得信息,对于教学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间接沟通主要有学生日记周记、、便条、作业评语或通过其他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实现与学生的沟通交往。
3、沟通的情感氛围。
聋校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正式交往与普校一样,受到一定规范的要求和具体目标约束。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受限制较少,便于师生心灵上的深入沟通。但是这种非正式的沟通交往较少,并且情感交流不多,教师很少以平等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与倾听,大多是教师独白的,单向式的教育教导,没有实现真正的心灵的对话。
(二)问题剖析
总之,聋校目前的沟通现状是沟通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节;沟通的方式单一,其中最重要的手语沟通效果也不容乐观;师生之间的真正情感交流不多。聋校师生之间的沟通出现这种现象既有学校教师的原因,也有聋生自身的缺陷,也有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如下。
1、教师致力于提高聋校教学质量,忽略学生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聋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才会有教学质量差的通病。教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点的讲解过于详细并且要求严格, 违背聋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僵硬单调的语言材料。学生在教师精心构筑的课堂上,反而如同局外人一样,无法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点。如此一来,教师就只关心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脱离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中一系列鲜活的事件和真实的感受割裂开来。学生也难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2、聋生生理与心理缺陷。
一方面,他们的听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不能通过自然声音与人沟通交流,与人交往只能通过视觉感知来获取信息,如手语、表情、唇语等,所以,聋生在言语理解和处理信息时需要通过自己的推理来领悟,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沟通无障碍,聋校课堂主要靠手语、口语、板书来实现沟通,但是,聋校课堂上的沟通现状却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师生采用的沟通媒质不统一,聋校师生沟通以手语为主,而手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中国手语为主,而聋生拥有的手语系统中有中国手语、地方手语,自然手语,影响了师生间的无障碍沟通。另一方面,聋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简单的手语很难将词语深刻的内涵加以表现,这也使学生对词语的意思产生误解。另一方面,由于听力障碍影响了他们环境中各种信息点的接纳于内心思想的表达,使他们在性格形成中往往出现处事简单、孤独自卑、过分自尊,容易猜疑的性格特征。[4]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也影响着师生间的正常沟通。笔者在一所聋校实习的过程中,就亲历了这样一件事。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教学生用“难过”造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用一名学生的名字来举例,“老师批评了王某,她难过的哭了起来”,老师的话刚音落,王某就真的哭了出来,老师急忙解释告诉他这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真的在批评她,她才停止哭泣。这个例子不仅反映了聋生在理解能力上比较落后,性格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前面所提到的,容易猜疑,过分自尊等。
3、教师的传统地位与社会情境来开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是人类社会一个古老而特殊的职业,担负着人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任,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精神文明的主要传播者。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尊师的优良传统,给与教师很高的地位,并渗入古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一些人甚至教师本人对教师这一行业轻视或者不满。但是总体上来看,教师的实际地位是各行各业中较高的。不论社会政治经济还是职业声望,教师的地位都在不断攀升。以教师的职业声望为例,在2004年北京市公众素养调查[5]结果展示,在北京公众心目中声望最好的依次是,科技人员、医生、律师、大学教师、公务员、小学教师、新闻编辑等。可见,随着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人们对教师也越来越尊重。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行为上就会自觉的拉开距离。教师在学生面前是统治者,学什么,怎么学,都是由教师在控制。教师的权威与知识的掌握者,学生是学习的受动者,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声音有没有被学生听进去,记下来。因为这声音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的声音备拒斥、漏听。在这种预设的师生关系下,教师难以以一种平等、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是带着一副神圣的面具,在学生面前不显示他们真实的一面,甚至为了维持秩序,对学生采取命令、体罚、评分等措施,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师生之间的沟通陷入困境。
二、探讨增进聋校师生沟通的途径方法
虽然这些障碍因素有的是聋生与生俱来的缺陷,有的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但是这也不代表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聋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
(一)课堂内容要贴近聋生生活经验, 以调动学生沟通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提出了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理论。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数学,有物理、化学,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根据聋生的实际来选择课程内容,将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一来,加上教师科学的引导,以期提高聋校的教学质量。在具体、形象、直观的思维基础上学习,也更加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沟通内容自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内心世界,与时代接轨。
(二)加强对聋人自然手语的研究
教师要加大对聋人自然手语的研究,目前,聋校课堂上的手语大多来自《中国手语》,这样的手语表达方式与自然手语不完全相同,自然手语常常把重要的或需要强调的信息放在前面,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制约性。所以,在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交往中,聋生无法看懂老师要表达的内容,造成大量语言信息的流失,师生之间的沟通自然存在障碍。聋校健听教师可以多向高年级聋生和聋人教师多沟通学习,在课堂中多使用自然手语,统一沟媒介。此外,更要注重课堂上如何使用好手语的研究
(三)唤起学生主动交流的沟通激情,改变学生被动交流沟通的局面
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多做努力,只有教师的主动才能促使学生的主动。教师在课堂或生活中多观察学生,寻找切点,这个切点,往往是学生能够接受、乐意接受的内容,或是学生身上的优点,或是学生爱听的事和理,进而创造沟通机会。同时,聋生的性格缺陷也是师生沟通中的一个障碍因素,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理解,信任和鼓励。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对待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采用直接的沟通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对待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可以采用书信,便条,短信等形式进行沟通,灵活对待,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激起学生沟通的激情。
(三)改变教师角色,学会倾听,使对话成为师生间的日常生活情境
教师不仅担任“教师”的角色,还是长者,朋友等等角色,教师可以淡化“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学生交往时把自己的个性参与进来,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学生面前,拿下神圣高尚的教师的面具,主动与学生沟通。在沟通时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需要,情感,思想,并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这些需要,情感和思想,创造一种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情感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真正的师生沟通才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