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王原祁晚年摹古之作《仿梅道人溪山无尽图》赏析
麓台壮岁参以己意,干墨重笔,皴擦已博混沦气象,尝自夸笔端有金刚杵,意在百劫不坏也。(方熏·《山静居画论》)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生于公元1642年,卒于公元1715年,享年74岁。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因专心画理,笔法大进,入仕后,供奉内廷,尝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并主持绘制了为康熙帝祝寿的《万寿盛典图》,得一时之荣。为清初“四王”之一。
王原祁画迹极多,仅《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即收录其书画作品240余件,著述有诗集《罨画楼集》和绘画理论《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存世。
关于王原祁自幼聪颖好学,善于绘事,并深得祖父(王时敏)赏识还有一则趣闻。话说原祁幼年曾作山水小幅,挂在了书斋壁上,祖父时敏见后,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画的,遂问道“吾何时为此耶?”,当得知乃原祁所画,王时敏更加惊奇,认为“是子业必出我右”。于是,对原祁在绘事方面悉心培养,间与讲析六法之要,古今异同之辩。
我们看到的这幅山水画,名为《仿梅道人溪山无尽图》,创作于公元1708年,纸本,墨笔,纵85厘米,横41.5厘米,约3.2平尺。
画作左上方有一段长跋,介绍了这幅画创作的动因及经历。跋文说:(麓台)家中旧藏一幅梅道人的真迹,为仿其意,作了这幅,但画了一半,“未竟”,一放就是四年,后由朋友敦促而成。原文是“余家旧传梅道人《溪山无尽图》,得自董华亭宗伯,今为家司寇所藏。癸未扈从舟中偶仿其意,未竟,客秋司民徐兄来都出以见示,新春促余续成,阅四年矣。戊子仲春望日题。王原祁”。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王原祁的山水画是自幼在其祖父王时敏指教下学成的,而且大部分是临摹王时敏的画。王时敏是董其昌的弟子,他们皆是以临摹古人的作品为归宗的。所以说,王原祁学古人实际上都有王时敏和董其昌的意思。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就指出:王原祁的画“得力于古者深也,中年秀润,晚年苍浑”。这样的总结是很有道理的,也很到位,我们看他的画作,基本都在秀润、苍浑之间。
如果说王原祁的画从董其昌论,是以黄子久为宗的,但并非专师子久一家,五代宋元大家中,如李成、赵大年、赵孟頫、高克恭等人的画法,麓台皆用之。他的摹古,大多加以己意,其中摹仿最多的还是“元四家”。子久、叔明、云林的画,参以己意,各具特色。至晚年,自题仿梅道人吴镇的画作颇多。有研究者统计,由各大文博机构庋藏的王原祁画作中,以晚年作品居多,其中又以仿梅道人为最多。因此,《国朝画征录》对王原祁“晚年好作梅华道人墨法,最得神味”的评价,“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我们的这幅作品中提到的“梅道人”,即“元季四家”中喜爱梅花的吴仲圭。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也自称梅沙弥和梅花和尚,浙江嘉兴魏塘镇人。或自称“老书生”。
吴镇的山水画风格,别开一种生面。恽南田曾说:“梅花庵主与一峰老人同学董源、巨然,吴尚沉郁,黄贵萧散,两家神趣不同,而各尽其妙。”在元四家中,吴镇的画和其他三家一样,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极大。清六家的吴历给了吴仲圭这样的赞誉,说他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浑然天成,五墨齐备”。元四家之中,他的画,少用干笔,充分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性而获得“大有神气”的成就。
如前所述,王原祁摹仿的这张画,创作于1704年,完成于1708年,是年麓台67岁。距其去世前仅7年,当属晚年摹古之作,亦是仿梅道人吴镇画作的高峰和成就最为成熟、突出的时期。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幅在民间流传的(前面已指出这一时期的仿吴镇画作多藏于文博机构,此不赘言),仿梅道人的《溪山无尽图》轴。
王原祁晚年仿吴镇法,但并不十分似吴镇画那样水墨氤氲,而是有的笔墨清爽,有的笔墨苍劲,因此湿笔不是太多。我们的这幅画正体现了这个特点,干笔皴擦,虽不似他自己早期作画的笔墨之圆润,但“已博混沦气象”,显得更有生气。笔墨的精练、老辣,表现了高雅的艺术意境:一淙溪水从山间顺流而来,流向山脚下的湖中,流向无尽的远方,怡然幽雅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再看图中的布景构图,屋舍、丛林、山峦、清溪、湖水、坡石,更显精心构思,亦有“神气”。
《国朝画征录》所讲的“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这句评语,在这幅画作中是很贴切的。就连王原祁自己也说“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秦祖永也在《桐阴论画》中表达了赞同的意见,说他的画“沉雄骀宕,元气淋漓,笔端金刚杵之语不虚也”。
王原祁的这幅《仿梅道人溪山无尽图》轴,笔精墨妙,意境高远,乃其晚年水墨山水的精品之作,必将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文/臣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