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成华||这个时代造就的是疯狂的欲望,而非宁静的内心
1
现代人忙忙碌碌,但究竟忙些什么呢,恐怕很多人连这个都不知道。多数人为了名利,为了温饱,为了私欲,始终还是囿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出不来。
2
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走老路。
幼年的成长被原生家庭决定,少年的成长要归功于自我的读书积累,青年的未来更多的跟你的志向和人生方面的制定有关,中年的发展最主要的靠事业和家庭的结合度和平衡点,而晚年最好把很多事情都看淡看清,回归到心灵的本真。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3
人类的智慧,来自自身意识与潜意识的紧密交汇,透过生活体验与时日的磨练,我们得出宝贵经验,然后敢于面对未知的未来,继续奋勇前行。对于天地人事物的正确认知,除了端赖事实基础,我们其实还可以透过灵性成长和不断思考探索,去感知生命的真正意义。
4
人生的伟大目标之一就是认识真理,获得智慧。智慧不像青春,感觉还没真正品尝体味,转眼间就成过去,智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或消失。相反,智慧有如此特点,就是你积累的越多,就会变得越成熟,更能与自己和谐相处,更能抵达恒常与永久。
一个人缺物质缺金钱不可怕,可怕的是缺智慧,是到生命终结时依然没能发现生命的意义。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5
人生,什么最难?
活着,很难,好好活着,把自己活成一个真正的人,最难。人生如此短暂,如果不能好好做自己,活出人的样子,那我们如何对得住“万物的灵长”这个称谓呢?
6
痛苦是永无止境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产生于物质世界的贫乏与凌虐,如灾难、疾病、贫穷、命运的不公、人心的险恶。有时,它则深藏于人的内心。人的内内欲望所产生的痛苦,同样值得怜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无法决定生死,也无法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7
何为成功?
很多人把成功定义为更多地获得外在的物质和财富,或者在社会中得到外界评价体系中的所谓地位和荣誉,其实这些定义不全面,也未必正确。在平凡而智者的眼里,能够做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做到内心安宁平和充实,就是一种最大的成功。
所谓,成功的定义各个不同,我们就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了,这和我们不要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去对待强迫他人是一样的道理。
8
你所经历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磨练,所有的这一切创造了只属于你的心和你的思维,有了创造,你就能坚定前行。即便是在荆棘处,沙漠处,也能发挥你的能量,你的创造力,将会把荆棘变成绚丽的花,将沙漠变成你热爱生长的地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自己的特殊属性和潜在能力。
什么样的人是厉害之人呢?一个很厉害的人一定是具备某种独特东西且能够感染或帮助到他人的人,这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或者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的亲身经历、方法论和大局意识,然后他把这些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在内心能够树立起一个旗帜,一个标杆,坚定的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条路上,后面跟随的人一看到这个人的背影和人格魅力就会兴奋的叫到:“啊,你看你看,这个人超厉害”。这里的厉害并不是指这个人在某个领域有过人的技能,它是说这个人本身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他就像一块镜子一样,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能照见自己和他人,他的存在本身就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9
联系人之间关系的情感纽带断了,就算不断也变得很脆弱,之后,个体人变得不是更强大更充实,而是变得更无助和更虚空了。面对现实,我们终有一天会像祥林嫂一样,质问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10
人与人相处,应该是朝着轻松、信任、和谐的方向发展,但现实呢?往往因为利益和金钱而向着违背人性背离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想更深的看到这点,理解这个世界,看看早晨飞速旋转的车轮就知道。这个时代造就的是疯狂的欲望,而非宁静的内心。
聂成华书画作品展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自律三境界:刘邦临大财不取,曹操处危难不恨,曾国藩于愚钝中律己
1
一重境:刘邦临大财不取,谓之律物。
古人有四观: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
人生在世,有太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钱财,比如美色。这么多充满诱惑的物质,以至我们时常被它们迷了双眼,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然后酿成大错。后来我们懂了,面对钱财,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坚守住自己的本心。
正如汉高祖刘邦,攻破咸阳时面对大秦帝国无数的金银财宝,竟分文不取,遂终成大业。
秦朝末年,法令苛刻,以至百姓不堪忍受暴政,纷纷起兵造反,当时诸将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汉元年十月,刘邦领兵率先入关,成为第一个进入咸阳的人。当时秦宫里,财宝无数,美女如云。刘邦顷刻间热血沸腾,意欲占为己有。
据《史记》记载:“高祖为人,好酒及色。”
所以,当刘邦看到这么多金银财宝和美女,而且是唾手可得的时候,内心的欲望瞬间就膨胀了。
当时樊哙见刘邦如此,连忙劝道:“沛公您难道不想要天下了吗?这些奢华之物,都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沛公您要它有何用?现在我们快走,不要留在宫中!!”结果刘邦无动于衷。
旁边的张良见事不妙,心知刘邦贪财好色,定然不忍舍弃,于是连忙再劝:“秦因无道,所以沛公您才能来到此处,现在您刚入秦宫,就要贪图富贵享乐,你这是助纣为虐,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听樊哙的劝吧,我们赶紧走!!”
于是刘邦,在被两人一番狂怼后瞬间清醒,最终用理智战胜了本能,心中恋恋不舍地率领部下,离开了秦王宫,离开了咸阳。然后昭告关内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律,赢得了百姓一致的称赞和拥戴。
而反观项羽呢?入咸阳后,屠杀秦民,焚烧秦宫,以至大火连烧三月不灭,然后掠尽宝物而走,导致秦民怨声载道。
当时有个叫韩生的人劝项羽:“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土地肥饶,可以据此成就霸业,何必把财物都带走呢?”
项羽回答:“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于是项羽,因为内心割舍不掉眼前的财物,导致不得民心,以至后来在楚汉争霸中,被刘邦兵围垓下,最终于乌江江畔走投无路而自刎。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容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此刘邦成为千古一帝,而霸王项羽就此凄凉落幕。所以,一个人成就的高低,就要看他在大财面前,能否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而这,便是自律的第一重境界:“临大财不取,谓之律物。”
2
二重境:曹操处危难不恨,谓之律心。
前文讲到高祖刘邦临大财不取,达到了自律的第一重境界,成为千古一帝。但是刘邦并不完美,因为他时常因自己的所做所为被后人诟病。
如讽刺刘邦是地痞流氓出身;如批评刘邦打败仗逃跑时总丢妻弃子,不仁不义;而最愤懑的莫过于竹林七贤的阮籍,醉酒跑至广武观楚汉战处,喊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千古名句。
而正因为刘邦自身存在争议,所以我认为曹操在自律方面,又比刘邦往前迈了一步,达到了自律的第二重境界:处危难不恨,谓之律心。
曹操一生,辉煌无数,讨董卓,灭吕布,定徐州,胜官渡,征乌丸,立魏国,可谓是一生戎马,功成名就。但我更喜欢曹操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他海纳百川的容人度量,特别是曹操在对待张绣这件事上。
公元197年,曹操至宛城,征张绣。张绣因不敌曹操,遂举兵投降。结果把不住门的曹操,看到张绣的婶婶貌美如花,顿时欲火上身,强行霸占。导致张绣颜面扫地,于是又领兵反叛。
那一仗,曹操惨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在混乱中战死。而曹操收拾残兵回家后,妻子丁夫人还因此生气直接回娘家,并再也没有回到曹操身边,以至成为曹操一生的遗憾。
可即便这样,在官渡之战前夕,当张绣再次率众投降曹操时,曹操依然厚纳了张绣。放下杀子之恨,尽释前嫌,并在日后封赏部下将领时,给予张绣最多。
当时官渡之战,袁绍兵强马壮,地广粮多,以至曹操时刻处于危难之际。而在这个紧要关头,仇人张绣来投,曹操竟然直接放下恩怨,释怀仇恨,尽显自己身为一代明主的气度。
我想,曹操当时内心不可能不恨,但在大局面前,他终究是理智战胜了怒火,最后选择了不恨,所以曹操才成为了曹操。
又如建安七子的陈琳,在官渡之战为袁绍写声讨书,洋洋洒洒几千字,硬是骂遍曹操家族而不带脏字。最后把曹操气得,俘虏陈琳后立即质问:“两军阵前,你骂我就算了,你骂我家人干什么!!”
陈琳回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听罢,无奈地挥挥手,算了算了,以后你就给我做笔杆子吧。
由此可见,曹操在危难之际,对待曾经攻击过自己的人,是非常的大度。
正所谓观人于临难。因为曹操在危难之际,总是能克制仇怨,宽宏大量,笑泯恩仇,所以曹操才能在东汉末年,国家危亡之际,扶狂澜于既倒,不但成就了一番霸业,而且还在文坛上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骚。
所以曹操在自律上,比刘邦又往前走了一步,达到了自律的第二重境界:“处危难不恨,谓之律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
三重境:曾国藩于智拙中勤奋,谓之律己。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而剩下那半个,便是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寒门,头脑愚钝,且背无靠山,早年的时候经常被人笑话,但他最后经过努力,竟然半步成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堪称我辈励志楷模。
那曾国藩依靠的是什么呢?只有四个字:严于律己。
曾国藩本来是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在当地还算富有,但到曾国藩爷爷曾星冈那一辈,由于家道中落,以至生活仅限维持生计。
如在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进京赶考,家里连路费都拿不出,最后还是找亲戚借来三千吊钱,才走到京城考中了进士。但曾国藩求学时最大的困扰不是经济,而是先天愚钝。
十九岁那年,曾国藩同九岁的弟弟曾国潢到汪觉庵学习,由于国潢聪明伶俐,有问必答,以至那里的老师非常喜欢国潢。而对沉默寡言的曾国藩,老师却总是用“还行”二字敷衍评价。
有一次,曾国藩由于背书背不流畅,老师直接气得破口大骂:“你这个笨货真是天生一副戮牛屁股的相!你要是有点出息,我就是给你背伞的人!”
还有曾国藩的父亲曾竹亭,四十三岁才中举人,同样是有些愚笨,但是对曾国藩却说:“我虽愚钝,但对你这样愚钝的人进行训告也不会觉得烦。”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愚钝是有目共睹。但是俗话说的好:“天资不够,勤奋来凑!”而曾国藩最大的优点就是,有着一颗决不服输的恒心。所以他在学习上不但勤奋,而且还极度自律。
他会每天记日记,会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会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比如要勤俭、谦对、仁恕、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要把自己打造成当世圣贤。
平时遇到读不懂,背不会的文章,曾国藩经常会反复背诵至深夜。据说有一次,小偷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结果曾国藩背书至深夜,以至小偷最后都听会了,气急败坏而去。
终于,在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凭借着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厚积薄发,在三月份参加翰詹廷试的考试中,位列二等第一,从此一鸣惊人。
此后几年,曾国藩平步七迁,高升不断,后来更是指挥部队,扫灭了太平天国,兴办了洋务运动,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于将倾,使得本已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
后来李鸿章评价道: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以平凡之躯,愚钝之智,靠着极度刻苦的律己,终于半步成圣,堪堪与孔子,王阳明并列。所以,曾国藩迈入了自律的第三重境界:于智拙中勤奋,谓之律己。
我们都曾梦想过,自己以后要做一个敢爱敢恨,无拘无束的洒脱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后,我们最终都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失掉了那一股子年少轻狂的书生意气。
于是,贪财好色的刘邦临大财不取,成为了千古一帝;性多猜忌的曹操处危难不恨,引领了建安文坛的风骚;而那个天生愚钝的曾国藩,更是凭借着自己的极度律己,半步成圣。
所以,生活最好的状态,就是把自律当做每日的吃饭,虽然我们不会记得自己曾经都吃过什么,但最后我们都长大了。
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