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三承气∥鲍艳举六经辨证
一、三承气汤的结构规律
1.大承气汤组成:厚朴、大黄、枳实、芒硝
大承气汤中以厚朴、大黄为君,枳实、芒硝分别助之。行气与攻下共举,厚朴得大黄则腑气得通,大黄得厚朴则行速而不滞,避免大黄苦寒凝气。然大黄有枳实破实导滞之助,攻邪可矣。何以用厚朴、芒硝配合?盖芒硝能软坚润燥,使前行之阻力减弱,是开拓前路;大剂量厚朴能下气通腑,推动大黄之去势,是速达病所。如此,方能速速涤荡胃肠,起到急下存阴之功。此行军之速,小承气所不能也!
2.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大承气汤去芒硝,削厚朴、枳实过半,得小承气汤。人但知此方少芒硝一味,只道不能润燥。不知大承气汤之芒硝非只为润燥而设,更为成全大黄速下之用。去芒硝减枳朴,则攻实尤可,速下已不能矣。
大论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之,更莫复服。”(213)此非治燥?
又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此二证相类却治法大异。皆为燥实津亏之证,然一急一缓,故选方一大一小。此非仲景立方之法度耳?方药虽类,而妙旨殊异。
3.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此釜底抽薪之剂也。大黄得芒硝去枳朴,则有荡涤邪热之能,而无凶猛之势。究其原因,无行气之药相助,虽欲攻实,而无余力。故独得通便泄热效果,给邪出路。此乃攻下之方能起白虎汤之能故耳。
二、关于三承气汤中大黄的煎煮时间
关于大黄后下,几乎成为所有医家的共识,凡处方取大黄泻下作用者均后下,不宜久煎;取其活血作用则同煎,久煎。然仲景之意究竟如何?《伤寒论》第207和208条讲述了三承气的煎煮方法,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承气汤大黄下后从五升煎至二升,耗水三升;
②小承气汤从四升煎至一升二合,耗水二升八合;
③调胃承气汤从三升煎至一升,耗水二升。
而仲景大部分方剂都是耗水三升左右,大黄的后下只是相对于枳实、厚朴先下而言,并非取其不宜久煎之意。大黄的煎煮时间以调胃承气汤最短,大承气汤的时间最长。因此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不能作为三承气汤的区别点,在此三方中没有鉴别意义。大承气汤力猛之功并非因“大黄后下”,实为合方之效。
三、关于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在仲景所立法度中,大承气汤为急下而设,区别于小承气汤的缓下。如果只是攻实,小承气汤亦可。可见使用大承气汤,重点在一个“急”字。为何“急”?邪热炽盛,津液枯涸,亡阴近在咫尺。滋阴未效,人已西去,值此危急存亡之际,非荡清邪热不足保存最后一点真阴。此急下存阴之意也。
故知攻下为手段,存阴为目的。有“痞满燥实坚”五症具备,不可用者;亦有五症未备,不可不用者。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常须识此,方能圆机活法。
如瘟疫戾气,病情迅猛,险恶非常。温邪有上攻之性,常由阳明犯上(头脑)劫下(大肠)。若等阳明腑证具备,则救之晚矣。见其津液枯涸果断用之,此谓下不嫌早。
【案例】
若华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不类阳明腑实证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按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
生川军(三饯) 芒硝(三钱) 枳实(四钱) 厚朴(一钱)若华女士服本方后约三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是时,余按日从师受课,故知之稔。
按:足太阳胃经经别由目系入脑,温邪常由此路径上受。若湿温病,证状更为难辨。此证阳明湿热蕴积肠胃,循经上扰神明,病情险峻,故急下之。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四、关于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的一些认识
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是在调胃承气汤基础上化裁而出。对于阳明气分热证基础上出现的津亏气耗(尚不需要急下),其用甚妙。
但对于大承气汤证,虽津液枯竭,却不能用。盖诸甘皆缓(调胃承气亦用甘草缓之),阻碍大承气汤急下之势,此错矣。
不知既须急下存阴,即病情危急不可耽搁半分。如若滋阴亦可,何须用如此峻剂?(急下与滋阴为矛盾体)此乃陶节庵黄龙汤之大谬。故后世评此方(黄龙汤):攻之不可,补之不可,勉为其难,而用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