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人间世相——元明清肖像画展

前言

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写真或传神写照等,属于人物画的一个分支,写实性和功用性是肖像画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主要特征。在历经汉唐宋的延续与嬗变之后,元明清肖像画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总体而言,元代的文人画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流位置,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肖像画在宫廷逐渐繁荣起来。作为一种取仕的渠道,许多文人画家纷纷投入到肖像画的创作中来,丰富了肖像画的人才队伍,并流传下来许多佳作。明清肖像画家师承的是民间写真术,但他们也师法正统文人画,同时又将西洋绘画中精湛的造型技术融入其中,给人以亦古亦新、亦中亦西的观感。其表现的题材对象也逐渐从帝后将相走向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这种多元化状态下的元明清肖像画既是对当时人物的真实记录,也用生动鲜活的作品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善于吸收、借鉴先进绘画经验的内在活力。

此次展览精选元明清四十余件(套)肖像画作品,全面展示了元明清数百年间肖像画的流变、发展,让历史和古人鲜活地再现于我们眼前,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元明清社会史、经济史提供了立体的参照。

皇家富贵 

帝王和皇族成员在明清肖像画中占重要部分。帝王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形象威严,着朝服,在肖像画中举足轻重,甚至出现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肖像画。帝王和皇族肖像,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多为职业画家所为,且多不具画家姓名,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帝王和皇族肖像,有整身亦有半身,有站姿,亦有坐姿,其社会功能性远远超越其艺术性。

明代 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纸本设色 57.3cmx40.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皇帝(1206年—1227年在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元朝建立后,累赠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元代  佚名  元代帝半身像册——元世祖
绢本设色 59.2cmx47.4cm(本幅)
纸本设色 59.1cmx47.8cm(对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世祖皇帝。即色辰。讳呼必赉。睿宗第四子。在位三十八年。起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一二六0年)庚申。终于元贞三年(公元一二九七年)乙酉。

元代  佚名 元代后半身像册——元世祖后
绢本设色 61.2cmx47.6cmx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左侧为元顺宗皇帝后塔济像,右侧为元世祖皇帝后彻伯尔像。两位皇后头上所戴为顾姑冠。顾姑冠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首服。顾姑冠是蒙古语 kükül 之译语,还有罟罟、括罟、故姑、罟姑、故故、固姑、姑姑、罟罛、罟冠等多种译写。又据《元朝秘史》等文献记载,顾姑冠亦称“孛黑塔”,是蒙古语 bogta 之音译。

元代  刘贯道  元世祖出猎图 1280年
绢本设色  182.9cmx10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款识: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御衣局使刘贯道恭画。

刘贯道(约活动于十三世纪后半期),生卒年不详,大概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二六四-一二九四)在世。河北人,字仲贤,善画。至元十六年称旨,补御衣局使。所画道释、人物,全宗法晋、唐。画山水宗李成、郭熙,佳处逼真。花竹鸟兽,亦能集合诸家之长,成为当时画坛的高手。

此画作于公元一二八〇年,属于大幅作品,画北方沙漠地带,一片黄沙坡地,景色单调。在沙丘无垠的远方,正有一列骆驼驮队横越。近处人骑数众,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其中骑着黑马、身穿白裘的,应为元世祖,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似为帝后,其余八人,应是侍从,其中尚有黑奴二名。图中人物、马骑无论衣着、装备皆刻画精细,表情神态自然生动,而世祖的面容,更与本院所藏《元历代帝后像》册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证两图的写实。虽然刘贯道的画作传世甚少,但由此轴中人物的传神,可明刘氏善画的美名,非凭空得来。

清代 俞明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纸本设色  127cmx6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肖像是存世量较为丰富的,其相貌的反差也非常大。在清人胡敬(1769—1845)的《南薰殿图像考》中,记载的朱元璋画像就有十二帧之多。

此图为晚清民国时期画家俞明所绘。俞明(1884-1935),字涤凡,一作涤烦,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擅画花卉、人物,尤其长于画肖像。在此图右下侧,有朱文方印“俞明恭摹”,此图是朱元璋正形像中较为标准的画像,是其壮年形象。

明代  佚名  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
纸本设色  171cmx101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无款,但从画风看,为明代作品。在朱元璋画像中,此类异形像并不少见。其共同点是脸颊变形拉长,下巴向前凸出,脸上不同程度地布满黑痣,“凤眸龙头,黑痣盈面”,与正形像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

清代  佚名  清圣祖玄烨像
纸本设色  98cmx6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清代  佚名  雍正皇帝朝服像
绢本设色

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清代  郎世宁  雍正帝读书像
绢本设色  171.3cm×156.5cm

《雍正帝读书像》其中运用了透视学的原理 。绘写他端坐于锦垫之上,手捧书卷,默默沉思,仿佛在体味书中三昧。此类读书坐像构图最早见于康熙时期,之后成为一种固定的布局模式延续到晚清。故宫清代宫廷绘画藏品中,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同治帝均有构图相似的肖像存世。

清代  佚名  乾隆皇帝朝服像(青年像)
绢本设色  271cm×1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爱新觉罗·弘历,世宗胤稹第四子,二十五岁继帝位。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嘉庆四年(1799)卒,享年八十九岁。图中乾隆帝身着全套朝服,端坐在龙椅上,华丽富贵,神态肃穆。用笔一丝不苟,细密工致。脸部及龙袍皆用西洋画法,龙座地毯的描绘已初具焦点透视之法,笔墨技法却仍用中国传统勾填画法,为中西合璧之作,和谐统一。画幅背面有“乾隆元年正月”六字,说明此画为弘历二十五岁时肖像。

清代  郎世宁 乾隆皇帝大阅图
绢本设色  332.5cmx1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的是乾隆皇帝于他即位后的第四年(1739)首次去南苑检阅八旗官兵时的雄姿。乾隆全副武装,佩带弓箭,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全图以鲜艳明丽的色泽,细密工致的笔触描绘这位29岁青年君主的形象,人物及马匹富有立体感,明显看出是采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衣服、头盔、皮毛等质感很强;背景中天空的云霭,色彩丰富多变,都与传统绘画有别。

清代  郎世宁  平安春信图
绢本设色  68.8cmx4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题:“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平安春信图》所画是雍正皇帝胤禛和弘历的形象。构图新奇,两人均穿汉装,一高一低,姿态各异,在他们身后是几杆修竹,近处湖石玲珑,伴以翠竹梅花,背景染以鲜澄的蓝色,分外别致清幽。

<<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清代  郎世宁  乾隆帝、后、妃像卷
绢本设色  52.9cmx688.3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乾隆元年(1736年)郎世宁等为乾隆皇帝和皇后、十一位妃嫔的画的像。其中皇帝、皇后、令妃为郎世宁所画,其余七人为郎世宁的弟子所绘,最后三人是宫廷画家续画的。

雅集行乐 

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雅集图既有兰亭修褉、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聚会。这类作品均为文人群像,是将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画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侧影,多有书童相伴,是一种文人的集体肖像。行乐图一般是将文人置于优雅而富于诗情的山间或林下,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折射出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文人身份与雅趣,一般为独像,或有书童伴其侧。雅集和行乐图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融为一体的典范。

<<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明代  钱贡  兰亭雅集图
纸本墨笔  34.3cmx462.9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绘兰亭集会的盛况。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钤印:宋荦,牧仲,款识:癸丑秋日沧洲钱贡写,钤印:沧洲,钱贡,跋款:钱贡兰亭修禊图真迹,上巳日正为余母难日,丙子修禊日程十发题于三釜书屋。跋印:十发,程种。

兰亭修禊: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

明代  仇英  西园雅集图
纸本设色  140.9cmx62.3cm

《西园雅集图》为宋代西园雅集后,文人画家经常画的一个题材。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当代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元丰初,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苏轼是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元祐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史称“西园雅集”。

本幅《西园雅集图》所绘的场景极为北宋苏东坡、黄庭坚等人雅集西园的一段画面,本幅仇英的《西园雅集图》学赵伯驹、刘松年,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工笔重彩,绘西园雅集之风雅,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在明人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画中山林台观,庭院房舍,人物花草,繁复精湛,特别是人物线条流畅,神采生动逼真,但无论从丝绢材料,颜料,风格,人物场景布局都符合明代仇英绘画特征。

清代  华嵒  玉山雅集图
纸本淡设色  215.5cm×14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山雅集诞生于元末明初的昆山巴城正仪,和兰亭雅集、西园雅集齐名,成为驰名全国的“三大雅集”之一。元末,顾瑛在自家玉山草堂召集时人雅集,由杨维桢主盟,前后持续二十年,参与其中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多达三百余人,一时名流如云。

<<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明代  谢环  杏园雅集图
绢本设色  37cmx243.2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之情景。除大臣十人外,《杏园雅集图》还绘有童子九人、仆人五人、共计二十四人,其中有画家本人的自画像。同时还描绘了杏园环境风貌、临时设置的家具、游乐具、炊饮具等。画家充分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了一幅封建社会高级官僚和文人宴乐的历史画面。

五同会图

明代 佚名 五同会图
绢本设色  40.2cmx191.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五同会图》描绘的是发生在明弘治十六年的一场在京同乡聚会,所绘五人皆是来自吴门(今苏州)的在朝高官,按画卷上从右往左的顺序分别是礼部尚书吴宽、礼部侍郎常熟郎李杰、南京副都御史长洲陈璚、吏部侍郎王鏊和太仆寺卿吴江吴洪,其余还绘有仆人、侍从五人煮茶烹茗、携琴奏,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园中有亭台、坐榻、石案清供,陈设器物讲究,间太湖石、松竹、鹤、鹿点缀其间。

此五人为同乡,又同朝为官、志趣相投,如卷后吴宽《五同会序》中所言,五同会乃同时、同乡、同朝、同志、同道也,又人数为五人,所以称为“五同会”。

卷后有署名吴宽、王鏊、吴洪的题跋,再后有吴洪第十世孙吴至慎、长洲后学沈德潜、觉罗雅尔哈善、会稽后学傅臣露、钝斋吴郁生题,裱边外又有钝斋吴郁生、长洲后学章钰题。

此种文人雅集图图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香山九老图》、宋《睢阳五老图》《洛社耆英图》等,到了明代又有《杏园雅集图》等。

<<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清代  禹之鼎  王原祁艺菊图
绢本设色  32.4cmx136.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题“广陵禹之鼎敬写”。钤“慎斋禹之鼎印”、“广陵囗囗”。  

此图是禹之鼎在京城官任鸿胪寺序班、供奉畅春园时为王原祁所画的肖像。画中描绘王原祁于庭院内品茗赏菊的情景,以表现其文人雅趣。画中王氏方面浓须,身材微胖,约50岁年纪,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几上,欣赏着面前的丛菊,目光十分专注,举止稳重大方,体现了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雍容高贵的气度。画中陈设造型简洁,设色典雅的桌榻、摆放整齐的书册、画卷,精心栽培的盆菊等景物,进而点明了人物的爱好和雅兴。画家刻意地突出了主人公和艺菊的主题,并使画面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此外,人物的细节刻画也加强了画面的感染力,王原祁凝神遐想,书童谨慎地轻声对语的神情,无不使人感受到静谧幽雅的气氛。在画法上,作者吸收了“波臣派”的画法,人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以淡墨和赭色略作皴染,人物面色真实自然。衣纹兼取李公麟的白描法、马和之的兰叶描,线条飘逸潇洒,洗练流畅,恰当地体现了人物文雅超逸的气质。图中设色富于变化,在和谐的对比、映衬中突出了主题。  

此图曾经朱屺瞻收藏。

<<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清代  禹之鼎  汪士慎放鹇图
绢本设色  26cmx110.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是根据王士祯放白鹇诗所画。画面为王士祯(渔洋山人)坐像,头戴纱巾,身着便装,手持书卷,正在凝神静思,情态庄重自然。童子开笼放出白鹇,向远方飞去。身后绿竹红叶,密密丛丛,远处青山云雾,辽阔无际。构图疏密有致,笔法遒劲流畅,面部画法用色微擦带染,自成一家。钤印:“之鼎”“尚基”。

清代  华嵒  金谷园图
纸本设色  178.7cm x 94.4cm
上海博物馆藏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唐代诗人杜牧曾创作一首七言绝句《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华嵒《金谷园图》取材于西晋时曾任荆州刺史的石崇在所营建的金谷园内,坐听侍妾绿珠吹箫的故事。人物线条用笔工整。景物兼工带写。技法纯熟。

清代  陈凤鸣  砥泉像
纸本设色  42cmx27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中所绘一老者闲坐于山石之上,一书童侍立其侧,周围崇山峻岭,绵延起伏,云烟缭绕,溪流潺潺。卷首有朱珪题隶书“仙掌观泉”四字,上款人为“砥泉先生”,款署“大兴朱珪”,钤白文方印“朱珪之印”、朱文方印“石君”和朱文椭圆印“撷(xie)荣书屋”。据此可知画像主为砥泉先生。拖尾有朱珪、褚廷璋、钱大馨、彭希濂、周隽、周宗元、沈联芳、王鸣盛、洪亮吉等人题跋,均是应砥泉先生之请所题。由此可知,砥泉当为清代乾嘉时期人,此画作者陈凤鸣亦为清代乾嘉时期画家。

清代 费丹旭 听泉图
纸本设色 95cmx20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听泉图》是清代费丹旭所绘。费丹旭(1802-1850),字子苕,号晓楼,又号环溪生,浙江乌程人。擅诗词书画,尤长于人物画,著有《依旧草堂遗稿》。此图将肖像画与山水融为一体,反映其重视人物形象的环境烘托,属典型的“行乐图”范式,代表其肖像画风格。作者题识曰:“听泉图,壬寅嘉平初吉,子乔大人命画,西吴费丹旭”,钤白文方印“费丹旭印”和朱文方印“子苕”。“壬寅”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费丹旭时年四十一岁。

明代 曾鲸画像 陈范补景 菁林子像
纸本设色  28.3cmx73.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卷作于“丁卯夏”即明天启七年(1627),引首题“松巢菊径”落款“米万钟为菁林兄写”,并钤印 “米万钟字仲诏”“家在西山北海间”。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子愿,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等,原籍陕西安化(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后迁顺天(今北京)。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擅长行草,亦善山水,花竹,书法师法米芾,用笔浑厚有力,有“行草得南宫家法”之誉,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书法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草书诗》轴(故宫博物院藏)、行草《刘景梦八十寿诗》等。

画后有跋尾九则,皆为明人所题,分别为姚履素、游士任、商周祚、吴孟明、魏浣初、顾应晹、程国祥、谢杞、徐扬先所题,与画主人有交游,皆颂菁林性恬行淡,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孝友脱俗的高尚情操。

另卷上有多方鉴藏印,如“柯廷所藏” “古香”“文柏私印” “季青鉴定” 等皆为清代诗人、画家、藏书家汪文柏之印,其字季青,号柯庭,安徽休宁人,康熙年间官至兵马司指挥。其工诗、画,擅墨兰,精鉴赏,著有《柯亭余习》《古香楼吟稿》等。家有藏书楼“古香楼”“樆藻堂”“拥书楼”,藏古书、法帖、名画。再有“永安沈氏藏书画印” 其印主人当为清末福建望族,富书画收藏,曾藏曾鲸《葛一龙像》(故宫博物院藏)及文嘉《江南春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士闺秀

名臣和名士在元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是如此。名臣、名士肖像,既有朝服,也有便装;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亦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明代名臣和名士肖像,以“待漏图”最为常见,体现出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相融合的特征。到了清代,名臣和名士形象的出现有写实向写意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倾向。

闺秀是元明清肖像画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形象“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且侧重于艺术渲染,具有观赏与娱乐性功能。闺秀形象的变迁反映出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亦能折射出审美趣好的递变,其艺术性远超其实用性。

元代  刘贯道  消夏图
绢本浅设色  29.3cmx71.2cm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消夏图》卷描绘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榻之侧有一方桌,桌子与榻相接处斜置一乐器。榻的后边有一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小童侍立于侧,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似在煮茶。屏风之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画的右方有两名女子持长柄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画面布局左密右疏,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袒胸卧于榻上之人。他手执麈尾,双眉微锁,嘴唇紧闭,仿佛正在凝思。从他的衣着神态来看,应是一位超逸的高士,人们认为他是西晋的阮咸。

因为刘贯道的人物画仅见《西清割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七贤图》一卷,而《消夏图》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之时代特征,与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图》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可推知此图所绘的超逸之士即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而且此图应为刘贯道的《七贤图》之一段。《江村书画目》定此图为南宋刘松年作,后来吴湖帆发现图左竹枝空隙间款“毋道”二字,“毋”即“贯”字之首,作者应是刘贯道。“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是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晋书》说他“任达不拘”,“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乐器阮咸(又称阮)是古琵琶的一种,就是因为阮咸善弹而得名。《消夏图》中榻上斜放的乐器应是此物,据此也可印证榻上之人就是阮咸。

明代 佚名 诸葛亮立像
绢本设色 192cmx95.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明人所画《诸葛亮立像》中的卧龙先生衣带飘飘,一副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神态。

元代  赵孟頫  杜甫像
绢本设色  250cmx6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为白描画杜甫戴笠独行侧身像,用笔简洁、遒劲有力、笔墨转换自然流畅,所绘人物造型准确,表情自然生动,衣纹衣带之描绘颇得吴道子之衣钵。明初人题谓赵孟頫画。

清代  佚名  包文正肖像
纸本设色  110cm×5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明代  佚名  王守仁画像
纸本设色  161cmx6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为王阳明的传世画像。此人物肖像刻画细腻工致,画面中眼睛及面部轮廓的刻画十分讲究,灰白相间的胡须也有清晰细节。在脸部立体阴影的强调上,除仰赖线条的勾勒外,亦结合了设色烘染加以体现立体凹凸。消瘦修长的脸型及较长的鼻子,烘托出理性睿智的学者形象。

<<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元代  倪瓒 王绎  杨竹西小像  1363年
纸本墨笔  27.7cmx8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钤有明、清收藏家项元汴、伍元蕙、宋荦、贺逢锡、裴景福等藏印48方,又半印5方。画前有标名一段,记题跋、绘画人姓名,另钤“项氏子京”、“子韶过眼”、“四明郑氏珍玩书记”等印20余方。又项氏墨书“勉”字编号。后纸有元郑元祐、杨维桢、苏昌龄、马琬、高淳、钱鼒、静慧、王逢、茅毅等题九段,钤名章、藏印等80余方。(元郑元祐、杨维桢题跋释文)此图历明、清两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伍元蕙、宋荦等递藏,并著录于《汪氏珊瑚网》卷十、《大观录》等书,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元画精品。

清代  曹彦  黄道周待漏图
纸本设色 122.3cmx56.9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待漏图一般是作为家族祖先像而存在,彰显像主曾经得到的功名。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 ),汉族,字幼玄, 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清代 黄梓 郑成功画像
纸本设色 130cmx6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郑成功画像轴》较为少见,画中一名士兵骑马来速报战况,郑成功内穿铠甲,外批蓝袍,凝神听取。在桌的另一侧,有同僚与其下围棋,表现出了郑成功在指挥兵将作战期间的气定神闲。

清代 佚名 穆斋沧溟槎使图像
纸本设色 42.7cmx132.1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中描绘的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全魁出使琉球的场景,大堂之中端坐于黑色交椅之上的官员应为使臣全魁。其左右有两名下属恭立,身后有侍从数人,手持芭蕉扇、烟竿、书本等物。堂前跪有四人,头戴黄色八卷冠,腰系红色束带,应为琉球国中高级官员。堂外亦立有琉球国士民数人,身着宽博长袍,神态各异。

清代 曾国藩画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清代  方士庶  清人画郑燮小像方士庶补景轴
纸本设色  96.6cmx46.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清代 佚名 李清照像
纸本设色 97.5cmx41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 《李清照像》以墨勾勒晕染为主,略施色彩,李清照手把素花,细嗅清香,将一代女词人才情洋溢,淡雅素洁的形象表现出来。

清代 改琦 绿珠像图
纸本设色 122cmx43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绿珠(?-300年),晋白州博白(今广西)人。生双角山下。西晋石崇宠妾,“美而艳,善吹笛”。在此次展览的第二模块“雅集行乐”中,由清代画家华嵒所绘的《金谷园图》中也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清代  改琦 元机诗意图
绢本设色  99cmx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改琦53岁时所作,他在好友黄荛圃处看到同时代画家余集(号秋室)创作的《元机诗意图》轴,笔情秀逸,风神清朗,颇有感触,于是趁兴挥毫绘成此图。

图绘鱼元机手展诗卷、侧身坐于藤瘿椅上的情景。她身单体薄,面容憔悴,双目中隐隐流露出一丝矜持凄凉的怨情,这正是清代文人画家所刻意追求的女性“清淑静逸”之趣。为了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意趣,作者在技法上没有使用方折明显的粗犷线条或浓墨重彩的晕染法,而是用轻柔简练之笔,以浅淡的墨线勾勒出婉转工细的线条,并以淡彩在衣纹的勾线处罩染,使线条愈显柔和淡润。同时,作者注重色彩的运用,画面以冷色调为主,元机身着月白色上衣和白色长裙,其领口、袖口和腰际处的饰带及双臂所挽宝蓝色的披肩皆属冷色,素雅的设色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为了丰富画面的色彩并体现元机身为青年女性爱美的特点,作者将元机内衬的衣领及袖口处染以暖色调的红色,在冷暖色调的相互映衬中,进一步渲染出元机忧郁神伤的情态。

清代  费丹旭  闲敲棋子仕女图
纸本设色  102.8cm×41cm

此画题跋“闲敲棋子落灯花”出自赵师秀的《约客》一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清代  费丹旭  红装素裹图
绢本设色  123cm×33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款旁印中四字语出兰亭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点睛中一笔把画的空间扩大,是谓时下之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人之所见亦叠吾之所感于绢纸之上。

明代  佚名  明人仿阎立本仕女肖像
绢本设色  129.5cmx75cm
弗利尔美术馆

此幅作品是明人仿阎立本的画作。阎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曾在长安慈恩寺两廊画壁,颇受称誉,《宣和画谱》所载宋代内府收藏阎氏作品,道释题材占半数以上。

与欧洲人文主义色彩浓厚的肖像画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二千多年,皇权至上的思想阻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故中国传统肖像画多通过祭祀、供奉等方式,来达到教育民众,缅怀逝者的作用。写实性的特征使肖像画兼具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元代与明代肖像画注重写实,是“影像”式的绘画风格;而清代肖像画注重写意,多是文人自娱式的绘画风格。在元明清肖像画中,追求“形似”的艺术理念被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在这些肖像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画风与审美倾向的演变,更能看到服饰、礼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透过这场展览,我们可以了解元明清肖像画艺术特征和文化背景的递变,从而对元明清时期以肖像画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入的解读。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

  • 马远的小鸟鸟

    马远无专事画鸟的画作,像一幅画专画一只大孔雀.一只锦鸡或是林椿那样哪怕一只小雀雀攀在枝头也好.其笔下梅石溪凫幽涧寒鸦,所画禽鸟,大不过拇指大小,小则若蚊虫.多是放在崖壁山石临流溪畔,梅竹生发,以山水为 ...

  • 马远 · 对坐

    对坐,谈天,论道,博弈.马远名下有数页二子对坐的小品,都是好画,诡异的是,皆是夏圭的面貌.比如,画中人物勾线用笔肥厚稚拙,不事精巧,不施粉黛,是夏圭的风格与习惯,画中山石.林木用笔苍劲浑厚,墨气淋漓, ...

  • 马远 · 携鹤赏梅

    林和靖,原名林逋,字君复. 林逋少孤,力学,通经史百家.性孤高,喜恬淡.漫游江淮,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二十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 ...

  • Artlib线上展览 | 自然生意——元明清没骨花鸟画

    前言 没骨法是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的重大创新,没骨法相较其他表现手法其不同之处在于对线的运用上,如"白描"."双钩填墨",都强调"线"的重要性 ...

  • Artlib线上展览 | 人间难得相聚喜·聚会名画展

    序 古今中外,有无数艺术家以聚会为主题创作了许多名作.五代十国时,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淋漓尽 ...

  • Artlib线上展览 | 梦与现实的桥梁——艺术作品中的“睡眠”

    前 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这种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的活动,占据着人类一生1/3的时间,不仅起着维持人类日常活动运转的作用,在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们眼里,它还是一种值得记录的创作题材. 睡眠主题频繁地出 ...

  • Artlib线上展览 | 有情化自然——丰子恺漫画作品展

    前言 丰子恺,原名丰润 ,又名仁.仍, 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理论家,也是20世纪中国艺坛上 ...

  • Artlib线上展览 | 辛丑牛年·喜迎上元——节庆主题特展

    /共/庆/元/宵/ 前言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蓦然 ...

  • Artlib线上展览 | “在路上”——中国历代经典行旅图

    春运来了,在各地车站码头的年味就是回家的味道.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为了回到温暖的目的地--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路上辛苦点不算什么. 相对古人来说,我们的出行已经十分方便,迅捷便利的交通 ...

  • Artlib线上展览 | 笔下生风——中国古代扇面画及成扇作品展

    前 言 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夏季谁都离不开它,即便是空调十分普及的当下,也时常能看到有人手持扇子享受着"清风徐来"之感.据相关文献记载,夏代之前或虞舜时期便有扇子(已无实物可 ...

  • Artlib线上展览 | 屏与画——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屏风形象

    前 言 屏风画是集挡风.遮蔽.装饰.祈福.空间分割.氛围营造等功能于一体的精神寄托.审美需要的载体.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屏风,是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内涵和礼仪制度的典范,更是工艺美的杰出代表.屏风画始于 ...

  • Artlib线上展览 | 卧游天地——存在与虚无之间

    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山水诗意是中国人独有的表达方式.唐宋之后日益兴盛的山水画,渐渐成为文人画家表达自我的特别方式,人们认为,相比起人物画来说,山水画才是真正的艺术.而这一切似乎是从南朝时期的宗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