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三十

清明祭扫

我兄弟张汝春当年说我们沙地人不祭祖,是沙蛮子,我当时想的是,不祭祖有什么关系呢?很长时间里,对于“刨了谁家的祖坟”这件事,竟然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我也无法理解。对于很多沙地人来说,压根就不知道自家的祖坟在哪里,我甚至都不知道祖坟是什么意思。

我公公1999年底去世的,从新世纪开始,我第一次去为亲人扫墓。站在墓前,我知道里面埋的只不过是一些骨灰,但人生中第一次有了血脉相连的感受,终于明白,这就是祭祖,这就是祖坟。人类发明葬礼这个事,不仅仅是为了哀悼逝者,更重要的传承和延续。

而在1970年代,我还没有这样的体会,那时候的清明节,其实是祭扫烈士加春游,和学农加秋游正好对应。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前者只是意思一下,后者才是期盼的事。

我们一年级时,清明节正处于“于无声处”,很多人要悼念周总理,但四人帮不允许,好像就没有清明节这件事。

二年级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祭扫活动,烈士墓在南河沿南边的某处,很小一个墓,紧靠在一片农田边上。烈士墓离学校很近,短暂地默哀过后就回校了,似乎没有让大家去田里撒野。

三年级时,走得要远一点,烈士墓在厂洪大队的某处,走到三厂到青龙港那个路口,再往东一点就到了,大致上在今天三厂汽车站那个位置。记得那是个砖砌的墓,墓碑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字,大概是某某烈士之墓。依然是一个短途的行程,半天就结束,好像让大家在农田附近转了一下。

四年级时,走到了常乐镇,三厂到常乐是八里路,来回大半天。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很可能是一生中的第一次远足和野餐,大概一半同学来回都是走路,还有一半同学回程是由家里人接回去的,坐自行车,也叫二等车

。我来回都是走的,因为我家里当时没有自行车。我走下来没觉得有多累,所以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坐车回去呢?难得有机会走那么远,多有意思啊。今天很多的同龄人,每天要走1万步,那就是八公里了,似乎也寻常的很。

常乐那个烈士墓的规模要大一些,在一个小树林里,边上是一条河,那是一个晴天,天气还挺热,但小河里的水好像不多。烈士墓的墓碑是个柱子,写得什么记不得了,记得是有人讲解的,大概是介绍烈士生平,听得云里雾里,或者根本就没听,当时可能就惦记着中午怎么吃东西呢。

午餐是自家准备的干粮,大概有鸡蛋、油条、烧饼之类的。大家三三两两坐在一块空地上,吃什么不重要,而在外面一块空地上吃,让大家挺兴奋的。

五年级时,去海门烈士馆祭扫,学校安排了大巴车接送,这是全体五年级同学一直期盼的一次大活动,我想有二个因素:坐车和去海门。这么些年,清明节是什么天气,我没关注过,那时候也不知道小杜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但好像前几年都不是雨天,偏偏这一次是个阴雨天。

早晨准备出发时,一直飘着毛毛细雨,老师通知同学们在教室里等消息,当时觉得很可能这次活动会被取消,大部分同学都显出失望的表情。现在想想,来去坐汽车,烈士馆是室内的,下点雨有什么关系呢,但当时确实是很认真地对待,也许其中有什么玄机。

幸运的是,半个小时后雨停了,于是赶紧让大家上车,开到海门时,变成了晴天,等在烈士馆里的仪式结束,可以自由活动时,太阳也出来了。我奶奶家在海门镇上,在老街,逢年过节的我经常跟着来海门,后来考取海中,在海门读了四年多书,好像都没有小学五年级的清明节那次有感觉,大概是要去不去的,吊足了胃口,然后终于成行。

校宣队有一次演出是在海门剧场,距离烈士馆不远,那次演出是在晚上,演出结束后犒劳大家去一家饭店吃饭,那家饭店就在烈士馆前面的路口。吃的是肉丝面,端上来一看全是肥肉丝,那时候我不一点肥肉都不吃的,只好把肥肉丝拨在一边,勉强把面条吃了下去。

这次清明节祭扫后的自由活动,包含了吃饭的时间,不统一组织午饭,自己找地方吃。我和几个同学又来到这家饭店,当时附近可能就这一家饭店,也没有什么别的点心铺之类,不像今天。我忘了是谁,说肉丝面最好吃了,我心想怎么可能呢?但大家都点了肉丝面,我只好也跟着点肉丝面。坐着等面的时候,我想最多这次我把肥肉丝挑到桌子上。等到热腾腾的面端上来,发现基本上都是精肉丝,大喜过望,吃完了又很纳闷,当初为什么给我们吃全肥肉的呢?

(0)

相关推荐

  •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 建于1912年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 ...

  • 思源实验学校:清明祭扫、缅怀先烈!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4月3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辰溪县思源实验学校少先大队部组织六年级200多名师 ...

  • 《婆城文学》总第269期

    <婆城文学>总第269期(2021.06.28) 目录 婆城小说 一玄长篇旅游言情小说<穹窿八部>之<古砦迷雾>(连载之21) 婆城诗词 本期上刊诗人:清心.曹京川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三十六

    北面邻居 茅益群家南边是沈金贵家,他家有四五个孩子,最小那个儿子沈刚是我同学,小时候我们经常去他家玩.在普及水门汀之前,家家户户的地面都是泥土的,但夯得比较坚实.印象中沈刚家的地面乌黑发亮,不是很平, ...

  • 三厂记忆,三十五

    三厂浴室 新华书店东面是供销社,临街的供销社商场,我们叫高楼房,高楼房东边是原来的三厂浴室.当年三厂镇在有浴室的地点好像有三处:通棉三厂.化肥厂和三厂浴室,企业里的浴室是免费的,但需要熟人带,不然只能 ...

  • 三厂记忆,三十四

    新华书店 回到钟楼前面那条路,在龚正杰家的东边,有两排房子,住在里面的有他的表兄弟秦建波,还有二位美女同学:罗爱清和单红梅. 小学一年级时,旁边坐了一个女生,穿得不知道算不算时髦,就是感觉像一个天仙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