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彻底点儿不好吗?
消毒这个概念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其实这就是个利用各种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过程。消毒的时候,病毒、真菌和细菌都是被消灭的对象。
对于消毒这个事儿,花友们大概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类花友视各种微生物为死敌,非常注重消毒这个过程。他们杀菌常常是预防性的日常工作,喜欢防患于未然。他们手中常备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这类广谱杀菌剂。刚买来的肉肉要消毒,脱土翻盆的肉肉要消毒,砍头的伤口要消毒,日常浇水还要消毒。总之,在各种情况下,消毒爱好者们都不会忘记仔细消毒。
第二类花友走的另一个极端,他们往往视杀菌剂为死敌,认为所有的杀菌剂都是有毒的,不健康的东西。他们的家里往往也不会预备杀菌剂这类药物。肉肉染上菌害,他们也不愿意使用杀菌剂,宁可让肉肉们自生自灭算了。
第三类花友平常不会想起消毒这个事儿来,但如果遇上肉肉感染菌害,就如临大敌,开始大剂量的使用杀菌剂来杀菌。如果收效慢,就干脆加大剂量使用。属于要么是和平爱好者,要么就干脆动用核武器的类型。
其实,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可取。
对于养肉这件事儿来说,消毒往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杀灭有害真菌。
因为如果肉肉们感染了病毒,病毒都是藏在肉肉体内的,除非你把肉肉煮熟,否则也杀不掉里面的病毒。所以我们给肉肉的消毒,基本不会针对病毒这种东西。
另外,发生在肉肉上的细菌病害也是极少的。既然细菌并不容易危害肉肉,那么我们的消毒工作基本上也并不针对细菌。
大部分时间,我们所说的消毒,就是想要杀死那些可能会感染肉肉的有害真菌们。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前面在说真菌的时候,前面都加上了一个定语,我说的是有害真菌。这是因为真菌的种类很多,并不是所有的真菌都对肉肉们不利。很多真菌都是中性的,它们并不会感染植物体,只在土壤中存活,所以这些菌类的存在并不会对肉肉的健康产生威胁。还有一些菌类的代谢产物本身就是植物可吸收的养分,这类我们叫做益生菌。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微生物主导的世界里,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主宰微生物的生死,其实不然。我们能用的常规消毒手段都只能杀掉真菌本身,但却很难杀死它们产生的孢子。杀菌活动结束以后,只要条件合适,这些细小的微生物就会很快的又繁殖起来了。
真正的能够彻底的消灭掉微生物的手段叫做灭菌。这常常需要通过高温长时间的蒸煮再配合消毒剂使用才能实现。我们每天在厨房里做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严格灭菌的过程。大家也知道,烹饪的手段灭菌当然比较彻底,但肉肉们自然也就难逃一死了。
所以,消毒这个事儿,其实比较类似于一次物种大灭绝的过程。
可以想象一下,白垩纪的恐龙时代,恐龙显然就是最强大的不可动摇的存在。后来掉下来一颗小行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火山喷发,火山灰遮天蔽日,挡住了大部分的阳光,导致高大的蕨类植物死亡。巨大的恐龙因为食物短缺问题就逐渐灭亡了。
但是地球上的生命灭亡了吗?显然没有。不然就不会有我们人类存在了。地球上的生命不会灭亡,发生改变的只是主宰地球的优势物种而已。如果没有恐龙大灭绝,就没有哺乳动物的繁盛。
我们给肉肉喷洒杀菌剂的时候,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当肉肉感染菌害的时候,有害真菌就是叶片上的优势物种。我们喷洒杀菌剂当然没办法把所有菌类赶尽杀绝,但我们会创造一个非常不利于这些有害菌生存的环境,杀掉大部分的优势菌群,从而帮助这个环境建构一个新的微生物平衡。
再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使用消毒剂的时候,一般都要遵循一个浓度标准。比如说高锰酸钾是可以杀菌的,但浓度标准也非常明确。0.05%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用来消炎,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用来给水果和餐具消毒,如果用于口腔溃疡漱口,就要用0.002%高锰酸钾溶液了。
如果消毒过度,就会大量杀灭有益的菌类,这会导致菌群的失衡,导致重新形成的环境里仍然是有害菌成为优势菌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生活中过度消毒并不是好事儿,常常反而助长了有害菌的滋生。如果总是过度用药,还可能导致有害菌产生耐药性,这就更不利于创建健康的菌群平衡,反而更容易引发菌害了。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吧:
1、消毒并不能彻底消灭真菌,事实上,消毒的目的只是一个重建一个健康的微生态;
2、一定要严格控制杀菌剂的使用浓度,不要认为杀菌剂见效慢就随便的提高浓度,这不仅可能造成药害,过度杀菌还有可能培养出有害菌的耐药性,让病害来的更猛烈;
3、彻底消毒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儿,过于彻底的消毒会同时杀灭与有害菌竞争的有益菌,这可能导致失去竞争的有害菌一家独大,让病害更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