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晋国“范氏”:一个忠君护国的刑律世家

01 范氏的来历

《春秋左传注》引《通志·氏族略四》

士氏,陶唐氏之苗裔,历夏、商、周,至成王迁之杜,为伯。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其子孙居随及范,故又为随氏、范氏,有三族焉。伊祁姓。隰叔生士蒍,字子舆,故亦谓之士舆。

范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帝尧。帝尧的一位后裔子孙名叫刘累,他有着一手绝艺,如今看来极其不可思议的绝艺,就是会养龙和御龙。

夏朝,孔甲帝时,有幸得到了雌雄两条天龙。孔甲就派刘累去养龙,又因其养龙御龙有功,封他为御龙氏,代行豕韦国君,以国名为氏,称“豕韦氏”。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把龙肉做成佳肴,进献给孔甲,孔甲吃后觉得美味异常,就让刘累再去把另一条龙给宰了。刘累一听,大惊失色,害怕杀龙要引发天怒,不杀又怕违抗命令。只得偷偷逃走,逃到了嵩山南侧的尧山(今河南鲁山县)隐居起来。

商朝末年,刘累的后裔建立起唐国。周成王命周公旦东征不臣之国,第一个就灭了唐国,后将唐国封给了叔虞,唐国后来改国号为晋。

唐国被周公旦灭了之后,唐地贵族被迁到杜邑(今陕西西安东南),称为杜伯。因此,在商末周初,这族人被称为“唐杜氏”。

到周宣王时期,杜伯为周大夫,但因劝谏为宣王所杀。其子隰叔逃奔到了晋国,担任了士师的职位,主要掌管禁令、狱讼、刑罚之事。之后便以官职为氏,称为“士氏”。

隰叔的玄孙士会,得到封邑随、范,从此,这个家族才以封邑为氏,称为“范氏”。

02 “国无公族”:士蒍

士氏有了详细记载,是从士蒍开始的,士蒍就是隰叔之子。

此时的晋国,以曲沃武公为首的小宗,完成了对翼城大宗的彻底绞杀。完成了三代人的梦想,正式取而代之,成为晋国诸侯。

曲沃武公被册封为晋武公之后两年,便去世了,其子晋献公继位。

曲沃势力原本是晋国公族,而曲沃代翼则是小宗公族造反成功了。原本曲沃的小宗成为了晋国的大宗,那么原本曲沃小宗的“桓、庄之族”就成为了晋国新的公族。那么晋献公一上台,其内心对自己周围新的公族有着深深的担忧,他没有一天不在想,这些“桓、庄之族”势力强大,会不会有一天也学“曲沃代翼”的样子,再取而代之。

士蒍敏锐的体察到了献公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安和焦虑,劝献公应该诛杀这些人,并告诉了献公他的办法。第一次听到这些的献公有些惊讶,而且并没有完全相信士蒍能够完成,只是对他淡淡的说了一句:“你去试试吧。

士蒍成功的实施了自己的计划,通过“谮除富子”、“杀游氏二子”、“城聚杀群公子”三个层层递进的步骤,对“桓、庄之族”挑拨离间、分而治之、逐个击破,最终将献公感到有威胁的公族,几乎全部杀死。

士蒍消除了献公的担忧,稳定了献公的君位,但同时也造成了晋国“国无公族”的独特局面。而“国无公族”的产生,极大的冲击了晋国的世袭制度,抑制了晋国同姓贵族的发展壮大。在失去了同姓公族这道有力的政治屏障之后,为了保证晋国的发展,就不得不“任人唯贤”,起用了大批异姓卿族,为他们进入到晋国最高管理层提供了机会,从而深刻的影响了晋国日后的政治格局。

事到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分辨出士蒍主动献策,到底是忠心还是私念。如果,他是最为臣子急国君之所急,为主分忧,那么可以理解为忠君;但如果,他只是利用了国君的担忧,从而可以放手做了一件“保族宜家”的事,那么则是个私欲难填,心狠手辣之人。一念之差,便可分人两极。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样的,恐怕也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不过,从结果上看,士蒍无疑是这场屠杀的受益者。他由此获得了献公的赏识和信任,被提拔为司空,由大夫成为卿。司空之职,在献公时期,权位最高,可以说是晋国主政之卿士。士蒍也凭借司空之位,进入了晋国执政的最高核心体系,从而一举奠定了“士氏”在晋国的地位。

士蒍所担任的司空之职,掌水利、营建之事。他先后负责整修了两座重要的城邑。一座是绛城,这是在献公刚刚提拔他为司空以后,为了表示对他的充分信任,让他把晋国的都城绛城,重新修整扩建,“以深其宫”。

另一次受命修城是在骊姬之乱中。献公听信骊姬之言,将重耳、夷吾二位公子外派,分别驻守蒲邑和屈邑。又为了监视二位公子在外的举动,派出了一位最可信之人去帮助他们修整城邑,这个人就是士蒍。

对于之前“桓、庄之族”没有丝毫恻隐之心的士蒍,此次对于献公之子格外怜惜。他对献公的命令,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方式,草草了事,甚至用木材代替石料进行修建,这使得夷吾非常生气,如实呈报给了献公。献公为此谴责了士蒍,士蒍以最恭敬的稽首礼,严肃的说出了一段肺腑之言:“没有战事却筑城,如果被外敌占领,岂不是给外敌做了嫁衣。如果内起叛乱之心,岂不是易守难攻。既然都是给敌人修城池,我又何必尽力呢?不听君命为不敬,为敌国固城为不忠,我怎么能为不忠不敬之臣呢?倒是君上应该心怀德行,远离妖惑,一国上下自可安宁,哪有比同宗子弟更牢固的城池呢?”士蒍显然对献公外遣太子和众公子的做法十分不满。但他不满的原因,并不是觉得如此外遣公子,是献公对公子的疏远。而是因为,此时太子申生已立,此时把二位公子外派,并给他坚固的城池,无异于再次树立起能与太子匹敌的公族,这就好比当年“桓、庄之族”之于献公是一样的。这样“一国三公”的晋国,将来必定是继位无序,无疑又要陷入混乱。

在整个骊姬之乱中,士蒍始终站在太子申生一边,同样为隰叔之子的杜原款也是太子一党,太子申生自缢后,身为太子太傅的杜原款也被献公杀了。从献公改一军为二军,让太子将下军,不断对外征伐开始,就觉察出献公对太子有不善之心。便极力劝诫献公,太子有太子的责任,而这个责任绝不是总是对外作战,这样对于太子是危险的,对于国家是不利的。

士氏家族不愧是曾经掌管律法的家族,士蒍此次在维护的,与其说是申生,不如说是太子。他维护的是这个宗法体制,他当年能对公族痛下杀手,而如今又全力维护太子的尊严,其实都是在以自己的信仰,决不允许其他势力对正统有任何的冲击。

但在这件事上,献公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士蒍由此很快就得出了“太子不得立”的结论,紧接着就劝说太子申生逃出晋国,以避难。太子的固执,再一次拒绝了士蒍,只是给了他一个“忠矣”的称赞。

作为忠诚而又精明的卿士,他忠于国君,忠于国家体制,同时他更没有忘记保全自身以及他身后的家族,士蒍从此便不再问及此事。这导致了在献公后期的史料中,士蒍鲜有出现,以及他并没有跟随重耳或者夷吾二公子流亡。

但是,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带来的消极作用就是,在惠公、怀公时期,士蒍及其后人都无法得到重用。当然,得不到重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惠公夷吾对当年士蒍敷衍修城,一直耿耿于怀。

《国语·晋语》

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士蒍),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

对于士蒍的作为,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就是他曾为献公修法。因为史料的匮乏,此法的具体内容和精神都不得而知,这是非常遗憾的。但是,我们从士蒍一惯的做法,和对公族的态度,对君权的信仰,不难推测出“士蒍之法”应该是一部进一步稳定君权,巩固君主集权统治秩序,并大胆起用异姓人才的法律。这是晋国历史上有文可证的第一部成型的法律,直到悼公时,还曾派人学习和恢复士蒍的法度,可见该法律对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士蒍制定的法律也成为晋国后世刑法的模板。

03 “家道中落”:士榖

年近七十的士蒍去世后,由于其明哲保身的行为和之前与惠公之间的过节,导致了士蒍的儿子没能接替司空的职位。

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对跟随自己流亡的功臣封赏,把司空的职位给了胥臣。直到胥臣在城濮之战中立下军功,升为上军佐后,司空一直才被空缺出来。此时士蒍的长子士缺已死,晋文公便任命士蒍的次子士榖担任此职。这时,士氏已经离开司空这个职位整整二十八年了。

士榖虽为司空之职,但却没有担任军职。从晋文公开始,军职就被随其流亡的功臣家族狐氏、赵氏、胥氏,先氏等把控。这种近乎垄断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赵衰去世后,晋襄公才想有所改变。

几乎在同一年,与赵衰共归黄土的还有一批功勋卓著的老臣先且居、栾枝、胥臣,这让晋国六卿之位一下子大面积空缺。此时,晋国各个家族都看到了上位的机会,其中分为以狐射姑、赵盾、栾盾、先克为首的少壮派,和以梁益耳、士榖、箕郑父等为首的老臣派,双方都在等待着晋襄公的垂青。

起初,襄公想要重用老臣,即由士榖将中军,梁益耳佐之;箕郑父将上军,先都佐之。这的安排显然是赵盾这些新秀无法接受的,于是年轻气盛的先克大胆发言说:“狐、赵之功不可忘!”先克的父亲与祖父先且居、先轸都是得益于赵衰的推荐,才身居高位。此时说出这样的话,也是出于对赵氏昔日之恩的报答。与此相反,士氏本来就不是大族,又远离晋国权力中枢多年,权衡之下,晋襄公不得不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于是,在夷之蒐,晋襄公废弃了晋文公后来组建的新上军和新下军,恢复到三军六卿的军制,并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将,赵盾为中军佐。

士榖眼看着到手的翻身机会,就这样转瞬即逝,心中不免愤恨异常。于是,联系此次卿位争夺中另三位失意者,合谋造反。造反会快被平息,士榖也因作乱被诛杀,这让刚刚得到再次发展的士氏家族遭到了沉重的伤害,士氏因此陷入了发展低落期。

04 “士氏中兴,范氏得立”:士会

在夷之蒐中,晋襄公明显考虑不周并且优柔寡断,他两次改变了人事任命的名单,第一次就是拿下了士榖等人,这直接导致了士榖造反被杀,士氏家族的中落。第二次就是听从阳处父的建议,对调了狐射姑和赵盾的位置,这直接导致了狐氏家族在晋国的消失。在做完这些荒唐的调整之后不多久,晋襄公就死了,这使得赵盾为代表的赵氏家族,权倾朝野。

赵盾并没有将士榖作乱的后果波及到士氏家族。而是将士榖之子士会派去了秦国。

晋襄公死时,将儿子夷皋托付给了权臣赵盾。但赵盾在襄公死后,却想立襄公的庶弟公子雍为君。此时的公子雍正在秦国为人质,所以就派士会和先蔑到秦国去,要把公子雍迎回来。但是,士会走后,赵盾害怕国人的责难和夷皋母亲穆嬴的压力,突然改变了主意,重新立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

但此时士会已经到了秦国,并派白乙丙率四百乘送公子雍回晋,人马已经到了晋国令狐。赵盾得知后,亲自将中军而出,秦国以为是来迎接公子雍的,未加防备,被晋军大败。秦将白乙丙得脱,而公子雍则死在乱军之中。

去秦国迎接未来的国君,这本是一件能帮助士氏中兴的大好机会。可是,谁能料想中途竟有此变故。士会、先蔑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不知所措,他们不敢贸然回到晋国,只能跟随着秦师再次返回了秦国。

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先蔑)。其人日:“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

很奇怪的一个事是,再次返回秦国之后,士会却始终不与先蔑相见,他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他认为先蔑主动奔秦是不义之举,故不屑与之为伍。后世则以这件事,来说士会是一个忠义之人。

我看其中缘由未必如此。先蔑、士会来秦迎晋公子,秦国并没有丝毫为难之意。但在送回公子的途中,竟然遭到了晋国的攻击。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回想此时,不可避免的有一种受骗中计的感觉,而这怒气,首当其冲的会发泄在先蔑、士会这两人身上。只是,这二人并没有就此跑掉,而是又跟着秦师回到了秦国,这让秦国君主暂且能稍释心中疑虑。但,如果身负这么重大嫌疑的二人,还私下见面的话,是不是又会让秦人觉得这二人又在串通什么勾当。如果,不消除秦人的疑虑,先蔑、士会在秦国早晚必死无疑。这算是家族的基因遗传吧,士会深谙明哲保身之道,随即摆出理由,不与这个同来的晋国人先蔑见面,便可最大限度的解除秦国的疑虑,也能保二人的平安。

这样的彼此疏远,不但让士会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因为熟悉晋国情况,成为了秦康公的谋士,在五年后的河曲之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士会建议秦军利用赵穿轻弱、勇狂,不满上军佐臾骈的机会,设计佯攻晋上军,诱使赵穿出击,从而打破了晋军固守、等待时机破秦的战略。见秦军败退,赵穿穷追不舍,并且还怒骂臾骈畏死,不肯协力同追。赵盾得知后,看出了此间暗藏杀机,进而使晋军全军出战,这才将赵穿截回,侥幸得以活命。士会见计策被赵盾识破,便审时度势,连夜改道退军。

此战秦师虽未获胜,却全军而退,正是士会的计谋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也因此成为晋国忧虑的威胁。晋国六卿甚至专为此相见,商谈如何使士会返回晋国,当时除了士会在秦国,还有一位狐射姑也出奔在狄,这两位说起来有国不得回,还都是因为赵盾的缘故。诸卿就接回二者中哪一位产生了分歧,郤缺力主应该接回士会,因为“奔秦非其罪也”。与外逃的狐射姑不同,士会现在秦国并不是他自己逃去的,而是由于赵盾的临时变卦,士会也是个受害者。再者说,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要想战胜秦国,就必须先除掉他最重要的谋士,当然应该把士会接回来。

在商议之后仍决定将士会接回,赵盾考虑到秦国不肯轻易放归士会,甚至为此使出了苦肉计才得以顺利实现。他假意与将军魏寿余反目,魏寿余诈降秦国。而士会早已看出了其中的奥妙,身在秦国的他,也想早日回归故里,便和魏寿余演起了双簧。魏寿余建议秦康公进攻河东自己的食邑,凭自己在那里的人脉,可做内应。而秦康公希望士会一同前往,此时士会明明想去,嘴上却说:“晋人多诈,万一我此去中了晋人计策,秦公还以为我投敌了,那我在秦国的家眷岂不也要枉死。”这秦康公真是出了名的讲义气,跟士会指着黄河发誓:“此次前去,如果得了魏地,就封给你;如果,你被人扣留了,我一定将你的家眷送过去。”士会回到了晋国之后,秦康公果然送还了士会的家眷。士会感念康公之义,致书称谢,两国随后的二十年中不曾用兵。

士会回到晋国后颇受赵盾重用,他也尽忠于晋君,晋灵公有“不君”的行为时,士会委婉地劝谏灵公改过,但晋灵公依旧我行我素,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这让士会意识到,不能把家族的兴荣完全依赖于国君,只有把握军权,成为执政卿才能真正实现家族的发展壮大。

灵公死后,赵盾把持了晋国国政,士会受赵盾重用,虽不得任中军将而执政,但仍然活跃于晋国军政事务中。士会在这一时期频繁代表晋国,行征伐救助之权责,体现了士会优秀的军事才能。其军事生涯最出色的表现当属晋景公三年晋楚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国围困郑国,晋国出兵救援,士会任上军将,这也是士氏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回到了晋国六卿之中。晋师行至途中,郑国已和楚国媾和,晋军进退难决,诸将佐意见不一。士会认为此时楚、郑已经讲和,显然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从而坚决主张退兵。士会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导致在邲之战中,晋军将帅不能协调,各行己见,晋中军、下军溃不成列,只有士会的上军不败。

战后,晋景公追究失利的责任,诛杀先榖,而士会由于表现出色,得以升任中军佐。之后,士会又凭借灭赤狄的军功升任中军将,并以太傅之职执掌国政。

士会在成为正卿之后,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一方面遵循传统,平定王室,受到周定王“享礼”;另一方面,在这次享礼中,士会见识到了周王室完备的礼法,为了稳定晋国国内的秩序,回归晋国后,便像士氏先人一样,着手修晋国之法。士会之法的主要目的也是尊崇公室,抑制强族。诛杀赵氏的“下宮之役”正是凭借此法。但这样的法律,巩固了君权的同时,也激化了公室与卿族之间的矛盾。

在灭赤狄后,晋景公将范邑赏赐给士会为采邑,之后,士氏就因邑改为范氏。士会,谥武,又被称为“范武子”。

05 “忠臣楷模,和平使者”:范燮

士会出任中军将并执国政,并得以受封范邑之后,士会俨然成为了晋国政坛的核心人物,他不但让士氏得以中兴,而且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鉴于曾经士榖遭诛的教训,士会仍事事小心翼翼,凡事以晋国利益和家族安全为重,并教导自己的儿子范燮也要谦逊处事。

可是,就在一年之后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郤克出使齐国,受到齐顷公的羞辱,郤克返回晋国后向景公要求报复齐国,但景公不同意。此事被士会知道后,他认为如果不让郤克把这口气出了,肯定会导致晋国的内乱。因此,他主动告老,使郤克接任中军将,从而得以对齐国出这口气。

郤克主政后,果然带领晋军取得对齐国的大胜,这也达到了士会的预期。士会在登上权力巅峰后仅仅一年后的这次表现,确实让人钦佩,他没有迷恋的对权力的宝座恋恋不舍,而是以维护晋国内部团结的目的,主动让出了中军将之位,足见其维护晋国利益的胸襟和忠心大义。

士会告老退位后,由他的儿子范燮担任亚卿。士会告诫他要顺从国君和诸卿,恭敬从事。他第一次出任上军佐,是在晋、齐的鞍之战中。战后,晋师回归,范燮展现出了青年人少见的低调和谦逊,他在最后进城,以免被国人误以为他是战胜齐国的首功之臣。范燮将战胜的功劳都归结在郤克、荀庚诸将。士会也称赞他的考虑,认为他将来会免罪于晋国。可见,范燮深受士会的教导,牢记要谦虚和养晦。

次年景公赏鞍之战,范燮仍为上军佐,而且在之后的多次战役中,始终担任上军佐之职。直到晋厉公时,晋、秦麻隧之战时,才升任上军将。又在晋、楚鄢陵之战时,又被升至中军佐。

在鄢陵之战前,范燮对晋国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促成了晋、楚的第一次弭兵之会。

晋楚之间连绵数十年的争霸战争,不仅使双方承担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而且让夹在两国之间的弱小国家,不得不在两国之间疲于应付。而晋国内部的各个家族,也借着不断的战争,日益做大,以至于开始不断威胁君权的地位。一直有着强烈的和平愿望的范燮,说服晋景公要与楚国双方罢兵结盟。但这样的愿望,总得有一个机会和借口传递到楚国去,总不能让景公直接提出来,这好像晋国怕了楚国一样。范燮便一手策划了晋景公的“视察事件”,这成为了范燮的一次最杰出的外交谋划。

他让景公假装视察了关押楚国战俘的地方,不经意的见到了楚国战俘钟仪,双方寒暄多时之后,景公按计划赐给他厚礼,并将他放回楚国,其实作为晋国方面的使者前去谋和。让一个战俘作为和平的使者,简直是一个神来之笔。范燮也因此受到了景公的赏赐,受封郇、栎,扩大了家族的封邑,提升了范氏的经济实力。

晋、楚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仇怨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化解的。第一次弭兵之会,也只是让双方得到了短暂的休息,短短三年之后就爆发了鄢陵之战。

在鄢陵之战中,范燮担任中军佐,在战斗中也算坚定积极。可是此次战斗中,他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坚定的反战主张。

他认为,从内部看,晋国还没有做好称霸诸侯的准备。目前整个晋国,官民不睦,国君只能通过严酷的刑罚来整饬人民。群臣中各大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不断的对外战争,其本质是和对内酷刑并无二致,就如同刑罚再严酷,也永远无法让所有的国人臣服一样,对外的武力再残暴,同样也无法让别的国家臣服。此时的晋国,固然能用武力换来诸侯的臣服,但是这样臣服对于目前的晋国来说,有害无利。

范燮清醒的认识到晋国的主要忧患在于内部卿族之间的斗争,而不在于楚国。各卿族为了扩大自身实力明争暗斗,赵盾之后,卿权更是已经膨胀到威胁君权的地步,厉公继位时间虽短,却不甘于受制于诸卿,这也势必加深二者间的矛盾,如此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将造成更大的动乱。除了楚国,目前其他诸侯已经不能威胁到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楚国的存在恰好可以作为外患,使国内的矛盾有所顾忌,甚至是得到短暂的调和。楚国这样一个外患,留着不但没有任何安全危机,反而有助于舒缓晋国内部的纷争。

范燮对晋国内忧看得很透彻,因此对于战争反对的也很坚决。但事与愿违,晋国在鄢陵之战中的获胜,让晋厉公大肆炫耀其才略和功绩,大肆分封土地给功臣,从而加重了那些土地上的剥削和掠夺。可是目前晋国的土地是一种零和游戏,国君要对功臣封赏,而这些土地不会平白多出来,势必要从无功之臣的手里收上来。因此,这场胜利,不但没有成为晋国的福分,反而成为晋国原有土地秩序崩溃的导火索,之后便有了“三郤”丧命,再到晋厉公自己也被栾氏杀死。

从战场上归来的范燮,眼见着晋国君臣在胜利面前,一个个都变得面目狰狞了起来,他彻底绝望了。他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早一点死去,再也不忍心看到这片凝结着自己家族几代人的忠心和爱意的土地,只剩下些不堪的政治倾轧。为此,他甚至吩咐自家掌管祭祀的人为自己祈死,可见他是多么的心灰意冷

范燮死后,谥号文,称为“范文子”。他很好的继承了祖上几代人里忠君爱国的高贵品格,是一个坚定的君主集权主义思想的践行者。他比范武子更具有谋略,对晋国局势有着精准的判断和把握,同时为人低调恭谦,虽然最高只升到中军佐,但他发展自己家族势力是首先以晋国的内部忧患为底线。

06 “外交结盟,内及巅峰”:范匄

范氏在士蒍、士会、范燮三代的努力经营下,直到范匄时期才发展为大世族。

范匄跟随范燮参加了鄢陵之战,次年范燮死后,范匄成为了范氏之主。他深受家族的影响,深知家族发展固然需要军政权力,但底线是要忠于国君,不能做悖逆之事。在栾书、中行偃弑杀晋厉公的时候,曾经试图收买范匄和韩阙,被严词拒绝。

晋悼公继位后,急于恢复晋国霸业,这为范匄提供了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他出使与晋国不和的齐国,并成功的完成了挟持齐国入盟的使命。之后,为了巩固晋宋联盟,范匄和中行偃建议以诸侯之师,消灭小国逼阳。他与中行偃苦战五个昼夜,才攻克了逼阳,但为了加深与宋国的关系,封给了宋国右师向戌。这一举动对其他诸侯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

范匄在主持晋国的多次会盟中,展现了优秀的才能和品德,晋国也在这一系列的结盟中,奠定了霸主的地位。

中军将荀罃死后,按照惯例应该是中军佐范匄升任其职,但范匄认为上军将荀偃比他年长,经验丰富,更适合中军将。范匄在面对对于自己和家族都极具诱惑的中军将一职,表现出了惊人的风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通过以身作则,让晋国荐贤重才的风气得以再次风行起来。

荀偃死后,范匄继任了中军将,执掌国政。他果断的铲除了栾氏,对于当时的晋国是非常必要的。让晋国避免了一场恶战,也避免了国力的内部消耗,这对国家和百姓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当然,其中也不免株连过多,为后世诟病。

范氏在晋国历来掌管刑律,自然对法度有着独到的理解。在诛灭栾氏后,范匄制定了一部刑书,即“范宣子刑书”,它是晋国法制史上第一部从国家总法中分离出来的刑事法规。“范宣子邢书”是当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已经登上晋国政治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法律体现,它的公布是晋国由礼治走向法治的标志。对后世的商鞅、韩非等发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7 “范氏衰亡”:范鞅

范氏在经历了四代的努力后,成为晋国颇具实力的大族,本可以有更好的结果,但却在范鞅的手中,开始走向了衰亡。归结其因,根源在于范鞅执政时的贪婪。

范鞅自晋、秦迁延之役中第一次出现在《左传》之中,并在此役中得罪了栾黡,被迫离开晋国去了秦国。后来在秦景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担任公族大夫。后来在灭栾氏中有不俗表现。范匄去世后,范鞅进入卿列,但其职位不详,很有可能是担任下军将。此后随着诸多将佐的去世,晋顷公十二年,范鞅才得以升至中军佐。晋定公三年,魏舒去世后,范鞅成为正卿。他整整在晋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六十余年。

范鞅在迁延之役中,听从栾黡之弟栾鍼的命令,与之率军攻打秦军,结果栾鍼战死,范鞅安然无事,因此得罪了栾黡。栾黡把弟弟战死归罪与范鞅,强迫范匄将他逐出晋国,范鞅只得逃奔到秦国。在秦国时,秦景公问他晋国大夫谁先灭亡,他回答说是栾氏,因栾黡太虐骄横,给栾氏树立了太多政敌,虽然栾盈极力修德,但无法弥补其父犯下的过错。在这番对话中,范鞅表现出了对局势的敏锐观察和准确判断。

灭栾氏主要是范匄的谋略,范鞅在过程中则是先锋角色:栾氏在齐国帮助下回到晋国攻打范氏,范匄为了瓦解栾氏阵营,派范鞅请魏舒来,当时魏舒已经集结了军士做好攻打准备了,危险可想而知。范鞅毫不畏惧,孤身一人前去请魏舒,并最终把魏舒从栾氏阵营拉拢过来。随后栾氏攻打范氏,范鞅执剑亲率士卒击退栾氏,这两次作战将范鞅的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范鞅在回到晋国后,除了参加战争之外,经常参加外交事务,多次出使鲁、齐、卫诸国,在出使过程中与诸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这也是这些国家在后来的内战中,屡施援手的原因。

范鞅在任正卿之前,频繁出使他国,竭力为范氏的发展和壮大建立强力的外援。但范鞅在后期逐渐变得贪婪、为政无德,向诸国索取贿赂,从而失去了诸国盟友。

晋国作为盟主,有责任帮助诸侯国讨伐国内叛臣,维护诸国安稳。遗憾的是,在晋平公之后,晋国已经失去了在诸侯国中的威信。晋国内部的君权基本被架空,而六卿独大,诸卿已经不再关心晋国霸业,而是只关心为自己积蓄力量。同样,范鞅也失去了范氏家族一贯的维护君权的使命感,在他的眼里,晋国霸业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了,利用国家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让家族发展壮大才是最重要的事。

魏舒执政期间,灭掉祁氏、羊舌氏,将二氏之田分给了魏、赵、智、韩,但范氏和中行氏一无所得,这让范鞅很不满。魏舒去世后,范鞅继任正卿,他去除了正卿魏舒下葬时应该享有的柏椁,这是对魏舒极大的侮辱,也使得魏氏和范氏的矛盾不可调和。范鞅的这一做法极其不明智,无异于将魏氏推到范氏死敌的位置。

在结怨魏氏后,又与赵氏产生了矛盾。宋国派乐祁出使晋国,乐祁本应以主政的范氏为尊,却以赵氏为主,这让范氏很不满,于是向晋定公进谗言。乐祁因此被拘禁在晋国三年,赵氏为之求情,而范鞅多次阻挠。从此,赵氏也与范氏结怨。

不可否认,范鞅是一位才能卓越的政治家,在军事、外交等方面,都能力出众。但范鞅最大的错误是在六卿之中,得罪了魏氏、赵氏,使儿子范吉射和家族面临了极为不利的局面,为灭亡埋下了祸根。范鞅,谥献,也称“范献子”。

08 “最后的战役”:范吉射

晋国自从在平公时期形成了六卿联合执政的体制后,诸卿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但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他们只是在扩充实力,等待着一个打破平衡的时机。

首先赵氏发生内乱。内战爆发的起因是赵氏内乱。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简子帅师伐卫,卫国贡五百家以求和。公室卑微,五百家全归赵简子支配,将其安置于赵氏小宗一一邯郸赵午。三年后,赵简子命尹铎营扩宗邑晋阳,命令赵午归还卫贡五百家。赵午本已经答应,但父兄认为将卫贡迁往晋阳会影响卫国与邯郸的关系,建议先侵齐国引齐国来伐,再将之归还晋阳,这样在卫国处有托辞。赵午听从了,但赵简子认为其故意不听命,将赵午下狱,不久将其处死。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叛,赵简子发兵平叛。

这场斗争很快就冲破了赵氏内乱的范围,蔓延至六卿之间。

邯郸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而中行寅又与范吉射是姻亲关系。赵氏内乱之后,范氏,中行氏便成为邯郸的同盟。这其中并不只是简单的姻亲关系,而是范氏和赵氏早已结怨。

由于范氏之前广泛活动与诸国之间,得到了很多国外势力的支持,因此,此时范氏、中行氏的盟友主要是晋国以外的小国。

赵氏充分利用了范氏宗族内部的不稳定,以及其他三卿与范氏、中行氏之间的矛盾,建立起另一个魏、赵、韩之间的同盟。

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开始了两个同盟之间的斗争。

斗争之初,赵氏尚未形成与晋君、智氏的联盟,被范氏、中行氏打败,受困于宗邑晋阳。而到了这年冬天,荀砾、韩不信、魏曼多讨伐范氏、中行氏不克后,二氏竟然萌生了讨伐晋定公的想法,高彊劝阻不得,被打败逃亡朝歌。

晋国虽然已经由六卿成为实际统治者,但国君仍然在国人中具有威望和号召力。因此,范氏、中行氏执意讨伐晋公,失去了民心,更是把国君推到了赵氏一方。与国君结盟后,赵氏又与智氏达成了同盟。智氏以逼杀赵氏谋臣董安于为条件才同意于赵氏结盟。这显然让二者的结盟极不牢固和持久,也成为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但是此时的赵氏,已经将国内的所有力量都争取过来了,在斗争中开始占据了主动。

范氏、中行氏败退后朝歌后,只能借助其他国家力量的援助,多次“复入晋邦”。足见二氏不甘于失败,这给赵氏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这种僵持之下 ,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铁之役成为了斗争的转折点。

这年八月,齐国为范氏、中行氏输送粮食,郑国护送,范吉射从朝歌相迎。赵氏趁机起兵防御,双方会战于铁。

起初,赵氏并不占据兵力优势。但是赵简子作了充分的准备:他采取家臣阳虎的计谋,在兵车上广设主将旗帜以蒙蔽郑师、范师,又利用郑人畏惧阳虎的心理派阳虎首当其冲;赵简子在战前的动员中先是从道义上批判了范氏、中行氏、郑师的不道,接着发布了最为关键的奖赏军功的命令:“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 隶、圉皆免。”

赵简子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将士的斗志,将包括奴隶、庶人在内的各个阶层都纳入奖励军功的范围内,大大提高了将士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作战中晋军士气大振,在赵简子身先士卒的率领下大败郑军,取得了铁之役的胜利。

铁之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双方僵持的局面,赵氏占据了斗争的绝对主动,范氏、中行氏由于补给被切断只能困守朝歌,不得不转入防御一方。赵氏继续发起反击,次年十月,赵鞅围朝歌,十一月,杀范皋夷。范氏、中行氏在晋国无处可归,被迫奔齐。

范氏在这场晋国内战中以失败告终,范氏遂亡。

(0)

相关推荐

  • 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是晋国发生的一场长达67年的内乱,是周朝立国以来第一起小宗吞并大宗的国家内战,是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这里要说三件的事,分别是 曲沃代翼.韩原之战.六卿制度.这三件事,分别改 ...

  • 晋国超级家族有二:一为赵氏一为郤氏,郤氏结局比赵氏还惨

    春秋之初,晋国爆发了一场持续七十年的内战,曲沃的公族分支取代翼城的大宗,史称"曲沃代翼",这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初始标志.以小宗篡夺大宗后,晋国国君担心其他公族效仿,于是开始" ...

  • 栾书:晋国“最惨”政治家,前半生出头无门,后半载高位难保

    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将国都迁至洛邑,东周开始,这也标志着天子衰落,诸侯们有了崛起的机会.以秦.晋.楚为首的超级大国开始四处征战,其中晋国在晋献公时得以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

  • 稀见墓志(四)—唐代《范氏夫人墓志》(图...

    稀见墓志(四)-唐代<范氏夫人墓志>(图1),墨书上石. 与传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图2-9)帖本比较起来看,可以发现什么呐? 是不是有时候会怀疑,所谓唐代碑石书法风格的形 ...

  • 李旭之:忠君与大一统

    谈及中国,人们津津乐道中国的大一统,为这大一统,能总结出很多理由来自豪,流行的常见地理决定说,文字统一说,文化先进说,不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总要走向大一统.以证其正确,总会拿欧洲来比,看似结论都 ...

  • 南宋初年,主战派李纲被罢免相位,写下一首词表达忠君爱国之情

    每每聊起南宋,总不免想到一个词"苟安".南宋从建国开始,历任皇帝其实重用的人大多数都是主和派,而这也决定了南宋的命运.南宋高宗赵构是北宋徽宗的儿子,衣冠南渡之后迫于军民对金军的仇恨 ...

  • 著名的晋察冀范氏三姐妹,分别嫁给了三位开国将军,一位上将一位中将一位少将

    抗日战争中,河北阜平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革命家庭,老大范成儿,是村委会第一任主任,老二范茂如是基层交通站站长,老五范颖高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养育了范景新.范景明.范景阳三个女儿.在父辈的影响下,女儿们也 ...

  • 走进游埠镇坭桥村:连畈范氏为范仲淹后裔

    走进游埠镇坭桥村:连畈范氏为范仲淹后裔 坭桥村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政府驻地西1500米.村民委员会驻地坭桥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8亩,山地575亩.下辖 ...

  • 走进游埠镇范院坞村:范氏为范仲淹后裔

    走进游埠镇范院坞村:范氏为范仲淹后裔 范院坞村位于游埠镇的北面,据游埠镇5公里,东临游埠溪,南连本镇倪家村,西靠七里坪农场,北接水亭畲族乡下方泉村.村民委员会驻地范院坞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系畲族聚居 ...

  • 槎村范氏

    槎村范氏 提要:槎村范氏,槎村,不少地方有此名.有深珠高速麻涌口的川槎村,务源县的汪槎村,有高要市的黎槎村 槎村,不少地方有此名.有深珠高速麻涌口的川槎村,务源县的汪槎村,有高要市的黎槎村,佛山市的奇 ...

  • 【淅川史话】之四十:淅川范氏的起源及历史影响

    (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历史文化展厅<文仲请范蠡>塑像群) 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今淅川县)范氏之先祖.此后,淅川顺阳范氏家族中,涌出了许多历史名人.两晋南北朝时期,更 ...

  • 芷芳岗村:龙门范氏代不乏人

    芷芳岗村:龙门范氏代不乏人 芷芳岗村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7500米.村民委员会驻芷芳岗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03平方公里,有耕地579亩.水面13亩.辖芷芳岗.前刘2个自然村,1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