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事例看人格:接受气质类型,调整性格模式,缓解生活压力
外出忙完事情,想起需要乘公交去一趟城里,距离习惯坐的公交在另一条路上,还有两个路口,不由自主走过去。
路过本条路上公交站点后,突然想可以不用舍近求远,在这个公交站点应该有合适线路,直接坐车就可以,节省时间与体力。返回到公交站点,果然查到合适线路,并且很快来了公交车,直接上车。
习惯原来乘车路线,忽视当前更加有效方式,这类事情很常见,似乎不稀奇,不过蕴含的心理意义颇深。
生活中说法是习惯成自然,经济学说法是路径依赖,行为主义学家认为是习得,人格心理学说法则是人格反应模式,时髦说法则是走不出舒适区。
我们本能会依赖原有熟悉经验做事,久而久之,这个行为跨越了时间和情境,形成了思维、情绪、行为模式,就可以称之为人格模式了。
说到人格模式,就显得很难改变,而思维情绪行为反应模式好似更加容易调整,但本质上这是一回事。
一旦成为某种模式,也就意味着成为某种人格特质,因为“人格就是跨越时空的反应模式”。
比如上面说的故事,坐公交的第一反应是熟悉的线路,且开始行动,反应出思维不灵活,这个固执呆板思维方式就是人格模式。
按照这个思路,回顾生活细节事情处理与应对,每个人处理方式不同,且保持稳定性,就说明人格模式差异。
再举例说明,汇报问题事无巨细,对方按捺不住耐性,终于发话提醒要简洁些,稍微简洁后,汇报还是依旧,再次被提醒才有所发觉,看起来这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是不会简洁的思维模式导致。
稍微回顾每天处理的事情,无论顺利还是需要反思的,都是人格模式的反应,需要我们有意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心理学说的人格有两种。一种是“气质”,这更多是个体天生就有的,真的很难改变,比如急脾气、慢脾气、内向、外向这些人格特点,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还有一种是“性格”,更多是后天形成的,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很大,就如同上面说的行为模式,属于后天习得,虽然也属于人格模式,不过可以加以纠正。
对此,我们要对人格有个清醒认识,涉及气质类型模式要接受别奢求改变,直白说就是要接受自己脾气与内外向。同时,对于性格模式要保持觉察意识,既然可以习得也可以消退,对于习惯化的思维、情绪、行为反应方式,慢慢调整就好。
生活就是应对压力的过程,具体包括两部分,从压力源到压力反应是一部分,从压力反应到疾病是另一部分,这两个阶段需要恰当应对模式。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事情为何反应不同,这就是人格模式导致的,具体涉及到AB两种人格。前者特点是急躁、完美主义、攻击性强、敌意,导致压力反应激烈,除了心理问题,还容易形成心脏病、胃病等身体疾病。后者特点恰好反之,性格平稳,压力反应就轻得多。
认识人格,是熟悉个体思维、情绪、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接受气质类型,调整性格模式,缓解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