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85后开始漂在景德镇:能在这里养活自己,是最大的满足

王啸和晓雪是一对80后手作职人夫妻,

与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在景德镇。

两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结婚五年从未吵过架。

与一般景德镇职人做器皿不同,

王啸和晓雪做的是没什么实用性的“小人”。

王啸用陶瓷做小人雕塑,幽默怪诞,

晓雪擅长瓷板画,温暖治愈,

近10年来,两人共创作上万个“小人”,

并在北京、上海、里斯本等国内外多地举办展览。

两人的最新个展,

分别在10月、12月在北京与南京举办。

王啸、晓雪一家在北京铃木商店展览现场

“这个很现实,你的作品在这里能卖到钱,

你就可以留下来,就可以继续。”

11月,一条来到景德镇,

探访王啸和晓雪的家,

并和四位像他们一样的景德镇年轻职人,

聊了聊他们的生活与创作。

撰文 | 杨曜 责编 | 陈子文

北京铃木商店 张晓雪个展《大象》现场

深秋的北京,位于杨梅竹斜街的铃木商店内,阳光打进展厅,晓雪的最新陶瓷系列《大象》正在展出。

性格腼腆的晓雪和王啸,带着女儿盘子,安静地在店里迎来送往。进出的除了同行好友,还有许多前来购置的客人,围着作品仔细欣赏,不少人愿意为他们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买单。

王啸和晓雪都是陶瓷创作者,也是一对姐弟恋夫妻,一家三口生活在景德镇。

十年专做无用之物

88年的王啸是江西南昌人,从小就爱画画,做什么家人都支持。大学时,他考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念了陶瓷艺术专业,毕业后便留在了当地。2012年,王啸成立工作室开始全职搞创作,因为养了一条花狗,便取名“花狗工作室”。

2014年,王啸遇到来景德镇学陶瓷的晓雪。晓雪是湖北黄石人,84年生,在武汉念大学时,一次景德镇之行让她对陶瓷产生浓厚兴趣,毕业后便到景德镇深入学习。

景德镇不大,年轻朋友们大多一个圈子。两人一开始是共享工作室,在一起做东西,后来互有好感,自然地相恋、结婚。

与一般手作艺人做器皿不同,夫妻俩做陶瓷有个特点:没什么实用性。做一个盘子也是当一幅画在画、当一个雕塑在做。

王啸的创作方法以盘泥条为主,不论做什么,先随意地盘一个形,再做各种肌理或变形。高温烧制之后,再在釉上彩绘。做一件长宽约30厘米的作品,周期至少要20多天。

早期他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形雕塑,把它们统一归纳为“小人”。这些小人雕塑就像隐藏着神秘力量,自由生长出各种造型,色彩斑斓,细节丰富。

“许多动物形象的雕塑,不是说我看到一只鸟或一条虫,就把它的模样做出来,”王啸说,他把自己的想象、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全部融进作品里。

小人的内心世界似乎深不可测,让人想一探究竟。王啸便在这个小人雕塑的心脏和背部各开了一扇门,它嘴巴跟脑袋的空间也是通的。

“熊猫”最初他做了一个四脚伏地的动物,它戴了一个头套,头套是一个熊猫。

这个小人有些恶趣味,它有个昵称叫“拉屎的鸟”,王啸把它的眼睛移到屁股上,看着就有点像在草坪上方便。

这是一组“蜗牛”,它的睛特别突出,没有嘴巴,耳朵也被遮掩在毛发的肌理里。“当时想做两个大头,感觉跟自己的状态有点像,每天你就睁着眼睛看到很多东西,但很多声音却听不到、很多事说不出口,像蜗牛一样,拖着个脑袋往前走。”

王啸的雕塑中,常出现“红地白梅”的元素,这是景德镇很传统的图案。

这件花瓶也是景德镇的一个传统器型“梅瓶”。在景德镇做陶瓷,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烧制白色瓶子时容易出现黑点,这是被避讳的瑕疵。而王啸却故意把黑点放大,“让它凸起来,皮里面长了一个包的感觉。”更夸张时他把包做成一个怪物,还长了一只眼睛。最后整个瓶身就变成黑乎乎的,黑暗中藏着很多图案。

相较于王啸的怪诞,晓雪的陶瓷作品更治愈。

2013年研究生毕业创作时,晓雪单独来了一趟景德镇,40多天做了1000多件小人。最后呈现时,她让小人们一个个地躺在地上,铺在写有毛笔字的宣纸上。

晓雪的瓷板画很有辨识度,用毛笔画。

“在纸本或者架上绘画,想加一笔、想覆盖、想改都可以立马动笔,非常新鲜,也非常冲动。”晓雪跟我们解释,“瓷板画和别的材料最大的区别就是,你必须得等。”

想要一种颜色,需先烧制、再冷却,可能一两天就过去了。烧制了之后,刻出线条,再在线条里面填色。这个过程中,很多小的技法就往里面添加,她说乐趣点也正是在这。

而绘画的内容,是一种很私人的记忆性的表达。

一次展览时,有观众指着一幅瓷板画——一个小人一片云,上面下着雨,“他问我你就是想表现孤独吗?我说人的情绪不可能那么单一。”

疫情后的新作,晓雪在瓷板上画一批生长的小树,“年初在家憋了那么久,人会很渴望植物和自然。”

这只黄色的狼,已经做了8年之久。一个动物,它的嘴巴里是一个人的脸,肚子里面又有一个人的脸,可爱中又有一点邪恶。

结婚5年、从不吵架

——主动选择简单的生活

2015年,王啸和晓雪结束了在葡萄牙里斯本长达一个月的驻地创作和展览,回到景德镇。一到工作室,两人惊呆了:工作室被偷空了。这时他们也即将有孩子,两人决定搬家,搬到了740厂的工作室。

洪水前 位于740厂的工作室

2020年7月,景德镇遭遇本世纪最大洪水,瓷都内大街小巷的作坊、工作室受灾严重,王啸和晓雪位于740厂的工作室也没能幸免。水淹到室内两米,院子半边围墙垮塌,大量作品、器材、低温窑被冲走,4 条金鱼、3只乌龟也被冲走……

洪水后的工作室

经此一劫,晓雪说两人的创作欲反而愈发被激发,“事情是很严重很惨,但又不是不能解决。”

在一众朋友帮忙下,简单清理原来的工作室后,两人把家里的露台改成临时工作空间,奋力工作。

两人现在使用的露台工作空间

两人的家上下两层,空间不大,但通透明亮。从一侧窗户往下看是著名的陶艺街,鳞桎相连的店铺和工作坊在洪水后逐渐恢复生机。

露台上的三个立柜,摆着各式泥塑小人和杯盘器皿,都是他们从7月洪水中“抢救”出来的旧作;另一个立柜已装满王啸新做的姿态各异、幽默怪诞的动物雕塑,这批作品已经被腾挪至南京的画廊展出。

王啸和晓雪在露台工作空间

在景德镇,生活成本相对低,日子也过得简单。

“以前在武汉的时候,我要说我今天去废品站玩了一天,别人会觉得你很奇怪,但在景德镇的话,别人第一反应是问你今天淘到了什么?”晓雪说景德镇吸引她的,除了陶瓷,还有它对各种人群和生活方式的包容。

“在大城市里,别人会认为你要这样做、要那样做,质疑你为什么不想去上班?”在景德镇,这些都不是问题。在晓雪对周围人的观察里,大家仿佛天然地屏蔽掉了浮躁,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非常有行动力。

王啸就是如此,“好的不好的他都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小动物、植物,他的购物车里面都是狗粮、蜥蜴粮,其他就是搞创作。”

这样的简单生活,他们认为是一种主动选择。

王啸在创作

对两人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时间,“时间太少了”。

在没有女儿盘子之前,两人生活是被创作填满,每天吃完早饭就开始。创作之外浇花、遛狗,去朋友的工作室喝茶聊天,或者直接干聊。

“有盘子之后,肯定是以她为第一要素,先把她弄舒服了,然后别的时间创作。”盘子3岁后,两人开始有零碎的时间穿插着做东西。

王啸、晓雪和女儿在水库游玩

结婚5年,从没吵过架。

他们把这归功于两人三观的高度一致、及对小孩教育态度的一致。“有不同意见的都是些小事,往往一带而过了。”

问晓雪最喜欢的陶艺作家——“王啸,我丈夫。他有那种天然的智慧。”

王啸雕塑作品

今年,女儿盘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两人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创作是建立生活秩序的基石,在成长、生活中积累的所有情绪和感受,他们在作品中找到了表达的出口。这让两人感到安心和满足,“你没有焦虑,一直往前做就好。”

那些搬来景德镇的年轻人:

为喜欢买单

景德镇地方小,去哪都很近。王啸大学就在陶院,他说刚开始主观意愿并没那么强烈,但到了景德镇后,发现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一切都能学习,“太丰富了。”

大学时,他平日在学校上课,课余去各个公共窑,在一旁观察师傅是怎么装窑、如何烧制、怎么吹釉,也没人赶他走。“再找拉坯师傅拉坯,或者你去找画工画画,你可以学到你想学的任何东西。”

晓雪来到景德镇后,在这念了陶瓷艺术的研究生。她发现在景德镇全民跟陶瓷都有连接,“有时候你可能打到一个车,司机师傅以前就做陶瓷;或者你在一个小馆子吃饭,叔叔阿姨以前就是画工,信息量特别大。”

乐天创意市集 图源:乐天陶社

景德镇年轻人 Gallery 6_1 7 散谈活动 图源:杨成

2005年,创办于香港的乐天陶社入驻景德镇雕塑瓷厂,许多国内外陶艺家开始来这交流、学习。乐天创意市集逐渐成型,之后景德镇也相继有了明清园、陶溪川的市集。陶艺街被改造,新的创意园区涌现。年轻的创作者有了更多被看到的机会。

像王啸和晓雪一样来景德镇的85后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有从景德镇陶院毕业后留下来的,有从全国各个美院来的,也有不少人凭着对陶艺的热情辞掉工作、从大城市搬来这个小镇定居。

除了从事陶艺,景德镇也出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创作者,玻璃、设计、大漆、国画、银器、首饰、木器……

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年轻手作职人们,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创作氛围。

nai的自画像

出生于1990年的崔佳佳是晓雪的大学学妹,毕业后在2015年冬天来到景德镇,成立自己的工作室Nai,做陶瓷的同时也绘画。如今,她结合线下展览 线上电商的展售形式,积累了一批喜爱自己作品的受众。

wood and tooth工作室作品

以Wood and Tooth这个名字被观众认识的H,在2014年来到景德镇,从事陶瓷和玻璃的创作。除了普通的杯、盘、茶具等器物,她还做灯具、花器,制作方式包含玻璃雕刻、彩绘等。

H还曾做过一组“绞胎瓷”系列,绞胎釉技法复杂,要用很长的时间测试泥的质感、颜色,烧毁好多次,才能运用。“可能因为一点点的疏漏就造成烧出来的作品有问题,烧得不好就会影响销售,不做东西就没有收入,生活就会很难。”

对独立职人来说,自由创作意味着没有固定收入,不少人每个月挣的钱都用在了基本需求上。“手工时间成本很高,收入不太能和付出成正比,我身边的朋友应该都没什么存款,”H说,比起刚来的时候甚至多了负债,“但只要自己做的东西烧得好,什么困难都瞬间忘记了。”

刘新陶瓷作品

从事陶艺的刘新和做布艺手作的可儿是一对夫妻,相继在2014、2015年来到景德镇,安家立业。现在,他们还经营着一家叫Gallery 6_1 7的画廊,展览当地陶艺作者的作品。刘新认为,“对手作职人来说,不仅仅是售卖,通过适合的空间展示作品也是极为重要的。”

画廊虽成立不久,刘新希望未来能通过自己对器皿的解读,为景德镇的手作职人提供呈现方式的更多选择。

王啸、晓雪和刘新、可儿在画廊Gallery 6_1 7

线下的展览、市集,线上的电商渠道,都给了职人们更多生存下去的可能。

近些年,对陶瓷等手作器物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尤其今年疫情后,中国独立手作职人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景德镇的这群年轻人,来自草根,坚持独立创作,能凭借作品养活自己并走下去,是他们最大的满足。

(0)

相关推荐

  • 读懂周国桢:一部现代陶艺史

    周国桢 当代著名陶艺家.教育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教授 1931年生于湖南安仁. 1949年投笔从戎,加入解放军46军136师宣传队 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分配至轻工业部陶研所 从此在景德 ...

  • ​2021至2022年景德镇旅行全攻略

    建议先点收藏.在看,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到景德镇在未来会是国内文化旅行和消费的重要目的地. 政策的导向.市场的兴起.生活方式的悄然变化.互联网和媒体的作用,甚 ...

  • 『雕塑头条』大匠之道 · 周国桢

    条 大匠之道 · 周国桢 作   者:周国桢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策   划:北京艺彩风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   话:010-63820218 <大匠之道>系列丛书是由北京艺彩风尚 ...

  • “年轻”的梦想在这里生根,逛逛创意陶瓷乐天集市别有一番趣味

    文/摄/张越 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之旅⊙乐天集市 本文图片摄于2019年10月17日 周末创意陶瓷市集 雕塑瓷厂是过去景德镇的老瓷厂,现在已经变成了景点,但总体来说是个小市场,里面有不少店铺.这里 ...

  • 周国桢—— 雕塑作品赏析 200914

    周国桢|Zhou Guozhen 1931年生于湖南省安仁县牌楼乡上荷渡农村茅坑旁.儿童时期积极接受农家民间艺术,1948年从"鸡窝里"飞出来考入长沙华中高艺(华中艺专),1950 ...

  • 『雕塑头条』悼念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姚永康先生

    ▲ 姚永康先生 于2017年7月2日晚11时因病去世 ▲姚永康工作照 姚永康 (1942.1-2017.7.2) 浙江宁波籍 联合国国际陶艺协会会员(IAC会员) 中国美术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 ...

  • 『雕塑头条』大匠之道 · 姚永康

    ▲ 雕塑头条 大匠之道 · 姚永康 作者:姚永康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策   划 :北京艺彩风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 本书介绍当代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大师的精品力作及其艺术 ...

  • 国人最放不下的“大师”情结, 恰恰阻碍了创新? |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2021年6月新刊上市 ✪ 边巍 | 本刊特约记者 [导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一个有关中国精神的根本性问题日益浮现: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中国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 ...

  • 陶艺作品一定是以肆意堆砌、粗头乱服的造型面世才够现代吗?

    本文作者:马凯臻 本文节选自<陶艺,何以现代?> (作者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非遗研创中心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对"制陶时代"与"陶瓷时 ...

  • 展览预告│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 展览地点:深圳画院美术馆 开幕式.作品捐赠仪式及座谈会时间: 2021年9月11日15:00 艺术顾问:梁宇.傅维安.董小明 策  展 人:吕品昌. ...

  • 『雕塑头条』孙振华专栏丨吕品昌的泥痕火迹

    ▲ 内容提要: 吕品昌兼有陶艺家和雕塑家的双重身份,这意味着他要同时面对陶艺的问题和雕塑的问题,他有压力也有优势.近四十年来,吕品昌艺术的泥痕火迹恰好和中国当代艺术不断拓展边界,打破门类界限的发展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