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法器,首先要经历这样的捣毁!


网友:如何理解骄妄和迷执,我们对于佛法的认识是否也包括在内?比如我们自认为完全通达了佛法的见地,这种认识和见地是否属于骄妄呢?

当下自在:不客气的说,彻底的通达见地只有证悟,除此之外的一切凡夫见解都属于骄妄之一。我们必须透过自己的觉悟思维,令自我这件铠甲松动和破壁。所以,在鹿苑精舍我们不以辩论为荣,相反你得拥有承认自己最差的勇气,你得有被斥责的胸怀。假如你认为自己足够了解见地,你有可能变成危险分子。我们需要明白,正见最后的去处是对治自己的心和由它引起的恶业,而不是对治别人。真正的契入慈悲喜舍是以着想于他人利益为基础迎来的证悟,否则无论你多么努力的钻研教法和四处宣说,甚至成为一个出色的僧伽,那都对你没有任何帮助,你必须令自己更加调柔。

现在想想,来到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众生,忙碌的人、鸟兽虫蚁,包括从不气馁的屎壳郎,我们哪一个不是抱着快乐的愿望而生存?但是实际上,我们得重新确认下坐标,因为我们可能在相反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已经走错了方向?假如我们的亲属现在死掉了,我们可能会希望将最好的给予他,同情或者悲恸。但是事实上,更多的人正在做着驱赶牲口的举动,我是说你也许正在令他不知所措,而且从来没有想过为结果负责。我们不能说以上那些是无知或者是白痴的行为,那样很不礼貌,但那也是骄妄和迷执之一。

网友:古来见道者们说,越是在烦恼炽盛的时刻,越要推出不可思议的教法。在过去我们经常会听到口授和窍诀,为什么在今天却不多见呢,特别是在汉地内陆有关口授的内容更少,这是为什么呢?

当下自在:假如我们要过河,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网友:我们需要一座桥或者一艘船。

当下自在:不,我们总是对当下的状况估计得过于乐观,甚至有点盲目。难道不是走到河边让我们的身体先出现在那里?我们需要一段路程的行走,是不是?然后才是一座桥和一艘船的问题。当你的努力和累积达到那个位置,你才需要一个力量或者一个工具,那就是口授和加持的意义。口授在一百年前甚至时间更久的藏地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在今天的汉地虽然具有同等的加持,却不易被领受。当一个人处在内陆的山包上,你丢给他一艘船有何意义?他也许会取做劈柴烧水用。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譬喻。一个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人,突然有一天被医生告知误诊或者你痊愈了,那会怎么样?简直是晴天霹雳,也许劈开了乌云令大雨瓢泼,那对于内在的加持和启发是不可思议的,它绝对具有摧枯拉朽的本领。但是假如一个医生对于一个从不认为自己有病的人说,我认为你有病,但是现在应该没什么了。他也许会告诉你:你才有病。所以准确的时机加上直指的行为才符合口授和加持的完整性。很显然的是,在我们的周围面向河流的人数并不是那么乐观。我们应该得到知苦的教育,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奔袭在骄妄之中。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福德,它将我们送抵相应的位置。

网友:古代的教授者普遍赞叹先显后密的修持,在接受具体修法之前会经历很长时间的闻思过程。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密法盛行,是不是说现代的人比过去更容易接受密法修持呢?

当下自在: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我们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先以建立发心的方式培养自己的福德,我们甚至需要进行共同前行的长期熏修,这是古往以来的传统。也就是说,无论是在见地还是在福德的积累上,我们必须给自己机会做充分的准备,然后你可以踏上不共前行的道路,否则你有可能无法深入不共的修习而首先溃散,成为一个狼狈的逃兵。我们为何一定要求在形式上走那么快?我们不能以心血来潮的方式做那些事情,但已经有很多人在那样做了。

然而事实上是这样:我们必须先进行充分的准备才有力量面临不共前行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就像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一样,你必须逾过某一条线,那是一个基础,然后你才可以被允许在新的层面上进行发挥,或者参加奥运会。你知道奥运会比赛的报名并不是针对所有正在搞运动的人,具体的修法同样是那样。

在不共前行中,你也许会遇到很多所知障。比如和上师的距离让你生出傲慢或者被疏远的情绪;你也许会怀疑修法和道友,因为他长得如此丑陋或者他有某一个臭习惯而远离他。就算一位八地菩萨在你的面前出现,你也可以从中找到缺失,你认为你看到了菩萨的缺失,他愚蠢的行为和想法,那怎么可能是一个菩萨,真令人失望。但是到了那个时刻,没有东西跳出来警醒你自己,没有足够的福德和敞开令我们具备理智,我们没有办法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天哪!我们眼睛里看到的缺失和愚蠢,也许是自以为是的坚固认知造成的,而菩萨本身没有任何的缺陷。就像我们走近一块水晶一样,我们的颜色映在了上面。但在那一刻你完全没有办法和法教对话,你已经沉溺在“自我”的泥沼里,完全被它蒙蔽掉。今天各种不共修持的群体里,有人出现各种困惑和停滞,甚至有的人因此放弃,也许会对现状很不满意。于是我们会问,你为何会如此的急于草草上路,你没有带干粮和交通工具,你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法器,我们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出色而且与众不同,几乎大家都会这样想。那么好,那就是首先要捣毁的妄想。

我们所说的并不是今天才强调的秩序。那是真正的传统。在古代觉悟流行的时候,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有机会直接修持某一个法,而是在显教的闻思充分进行之后。就像我们举例说的那样,大家都有三块钱,那么就可以一起乘三公里的车子,假如有个人有五块钱,他就可以继续走一段。我们所指的其实是福德,显然我们在忽略这件事情。大家一起强行扒上一辆车,而且妄想通过检视,老实说那是自欺和冒险。

网友:在鹿苑精舍的课程中说到,修行并不是和生活对立,甚至可以服务于生活。一个人修法的福报是如何令自己内心充满幸福感的?

当下自在: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充满幸福感,于法来说关乎福德,于世俗谛而言在于胸怀。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