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瓷:探寻河南天目瓷

一日,参加茶会,一茶友拿出他随身携带的天目盏,引得众人一片赞叹。

我平素也不讲究茶器,更是不觉得这黑黝黝的小碗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茶会结束后,身边的另一位朋友说,朋友用的是河南产的鹧鸪斑的天目盏,在日本就是国宝。

我一下子就开始好奇,我通过查资料、走访朋友,竟然对此痴迷了起来。

“天目瓷”是黑瓷的另一种称呼,在烧制后,会窑变出银丝兔毫、玳瑁斑、鹧鸪斑、油滴斑等纹理效果。黑瓷怎么也会窑变呢?我专程请教一位老师,老师解释说,这和它的原料还有烧制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国宝天目

宋代的斗茶神器

说到天目盏还得从饮茶说起,从北宋起开始流行“斗茶”,怎么个斗法呢?

展开剩余82%

据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茶录》的记述,斗茶要先斗茶色,最好的茶色是青白的,而且茶汤要清,不能在茶盏内留下水痕。黑色衬映白色,所以天目盏就成了当时斗茶的绝佳用品。在蔡襄的试茶诗中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兔毫紫瓯”应是指有兔毫纹理的天目盏。

到了北宋末年,“斗茶”已经风靡天下,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这项风雅的活动,在他的《大观茶论》里就有“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足见当时对斗茶的推崇。

斗茶怎么能没有好茶碗,所以天目盏的需求就扩大了,上至宫苑朱门,下至勾栏酒肆。这一点从《宣和遗事》“政和二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中也得到了印证。据记载宋代黑瓷产量甚巨,在陶瓷考古中的记录中,基本上宋代古窑址都曾出土过黑瓷标本。河南的天目瓷生产也比较繁荣,禹州、鲁山、汝州、郏县境内的窑厂更是星罗棋布,北到安阳,南到内乡(即邓州窑)。

宋代玳瑁天目盏

天目盏一直都是收藏的黑马

周先生从事陶瓷收藏十余年,天目盏是他比较关注的领域,经周先生介绍,我有幸拜访到了隐居郑州的陶瓷泰斗杨文宪,老爷子已经是86岁的高龄,谈到陶瓷他仍是神采焕发。

杨文宪告诉我,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主持专家鉴定禹州市神垕镇钧瓷厂的河南天目科研项目,他们试制出来的“油滴天目”、“木叶天目”非常成功。在斗笠碗的釉面上银光油滴,如满天繁星,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耀,被国内外收藏家所认可。

来到周先生的寓所,他将保险柜打开,取出了他所收藏的天目盏。展示完毕又包裹好,小心地放回去,轻轻地扣上了柜门。周先生说:“天目盏一直都是收藏的黑马,我自己收藏了四件宋代黑盏,而现代作品就以河南的天目盏为主,有朋友想拿南方七只精品天目盏换,我也没同意。因为据行内人介绍,南方,包括台湾所产的仿古天目看着挺漂亮,但是使用了化工着色剂,时间久看着有点腻味,使用时也不太安全。

而我所收藏的禹州一位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他只是用本地土料作为釉料,而且在设计上也很考究,有色自然,耐人寻味。

宋代兔毫窑变飞鹤天目盏

天目盏何以成为稀世奇珍

黑釉瓷在中国陶瓷诸多名窑中显得有些普通,但它是以内敛沉稳的质感取胜,有沉静雅素的内在美,它以独特的结晶纹理窑变工艺、毫无浮夸深邃广远的意趣,体现了中观包容、亦理亦禅亦无为的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形态丰富的釉面纹理变化,有一种釉面,其油斑的周围出现窑变蓝色,被称为“曜变天目”,是极其罕见的,流散到日本后,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其中一件曾被当作成为稻叶天目,是权势的象征,如今被珍藏在大阪藤田美术馆。

单只天目盏的价格不菲,在上海某些茶市的门店里,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往往标以数万元的价格,据商家介绍仍是市场中的“紧俏货”。

而郑州地区也是如此,数据显示,其他中高端茶具相比往年,成交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最明显的是宜兴紫砂,在央视曝光宜兴紫砂掺用化工染料之后,五个季度以来,紫砂茶具的成交量直线下滑。而同期的天目盏的交易量则稳中有升,并有超过龙泉青瓷的势头。

鹧鸪斑天目斗笠碗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刘志钧

天目盏鉴赏有诀窍

据行家介绍,好的天目盏可谓千里挑一。找一个完整的黑釉盏很容易,但是找一个精品的天目盏还是非常考验藏家的眼力的。

首先要通过釉色判断原料是否无害,通常在釉中加化工原料的,在色彩上相对艳丽,呈现的变化非常浮夸。而天然釉料烧制出来的则非常自然,有内敛的金属质感,纹理分布随机性大,纹理的形态不规则。

油滴天目罗汉碗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刘志钧

其次要看天目盏的造型,斗笠盏造型线条明快有力度;罗汉碗曲线流畅、收放有度;鸡心碗形制规整,曲线饱满。

最后,是变出变化纹理,油滴、鹧鸪、兔毫、玳瑁斑有的可以遍布全身,有的却是局部才有。油滴的光泽也有金油滴、银油滴、金鹧鸪、金丝兔毫、银丝兔毫之类的分别。而且这些早在宋代就被记录下来,成为鉴赏天目的一种参考。

黄庭坚有词曰“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亦有“兔褐金丝宝梳,松凤蟹眼新汤”。所以收藏天目盏还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