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周代,冬至算是新年的伊始,是很重大的日子。随着夏历被后来的帝王所推行,正月初一才算是新年伊始。
我国古代还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角脱落;由于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冬至又叫“长至节”“冬节”,古人对它十分重视。认为从此日开始,天地间阳气渐强,是大吉之日。因而,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就进入了“数九”隆冬。九,为“至阳”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
民间有《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旧时,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也许形式有异,或是寒梅,或是九九对联,又或者是双钩描红书法,但意思却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笔、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也就大功告成了。
吃饺子
东汉时期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讲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但是,想要不冻耳朵,还是给自己戴好围巾帽子,用衣物给耳朵保暖靠谱一些。
长辈们总说“原汤化原食”。饺子汤属于溶解了淀粉的热汤,可以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帮助消化。建议饭前喝汤,一小碗即可,以免加重胃的负担。
这个习俗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吃馄饨
《燕京岁时记》中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馄饨象征天地,所以人们就用它来祭祖。
古人之所以对冬至如此重视,正是因为冬至是天地混沌、阴阳相争之时。在冬至,古人反复强调,不要扰乱自然,才能长居久安。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冬至养生
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节就是“劫”,节气转换的点上,人要尤其注意,何况是冬至这样的大节气,正逢阴阳转换之时,尤其当重视养生。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里描绘了冬季3个月的气候特点,并从起居、情志等方面提出了冬季养生的要旨,概括其为“养藏之道”,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还总结出违背冬季养生原则易损伤肾藏,到来年春季很有可能产生病变,据此该篇还提出了“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的观点,强调了顺应冬季气候特点进行养生对于维护肾藏功能的重要性。
(一)起居养生
1.早睡晚起
在生活起居方面,四季的生活起居都要有规律,寒冬尤重保持睡眠充足、作息规律、生活有度,尤其是老人,最好能坚持早睡、晚起,以太阳出来后起床为益,恰如《寿亲养老新书》所云:“唯早眠晚起,以避霜威”;
为何要早睡晚起呢?
冬主收藏,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
而归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睡眠。
冬至子时一阳初生,为一年最大的阴阳交接时刻,宜亥时(晚上21:00)入眠,让子时在睡眠中度过。
若子时(23:00~1:00)长久不能入睡,直接损伤的就是坎中一阳。
2.避寒就温
在穿衣盖被上,遵循避寒就温原则,以暖、软为佳,但又不宜过暖。《保生要录·论衣服门》指出:“冬月棉衣莫令甚厚,寒则频添重数,如此则令人不骤寒骤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体对寒冬基本的适应能力,达御寒防病的目的;但如果过贪厚热暴暖,积热于内,迫汗外泄,反易感寒受凉。或造成阴虚火旺,或引发宿疾。
居处宜保暖恒温,冷风不宜直入。冬季外出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运动宜以室内为佳。户外活动时不能衣着过于单薄,更不宜在户外逗留过久,且尤其注意避免汗出过多,以微微有汗便可,绝不可于冬令之时汗出而当风。
3.多事之冬,谨防“心病”
寒冬时节,养肾之余,也不要忘记护心, “冬至前后,阎王收人”,因为冬至节气前后,是阴阳交替的转折点,也是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或加重几率最大的时节,也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时期,可谓名副其实的“多事之冬”。而中医先贤也在著述中提醒过冬日谨防“心病”,如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冬日肾水味成,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避免冠心病加重或心梗发作,首当其冲是避免诱发原因,如避寒就温、以防感冒,减少活动、避免过劳,调畅情志、谨防激动等,尽量有效地避开诱发原因,可以保证心脑血管疾病减少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发作可能性;
其次,还应当注重夜间的保健,急性心梗发病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晚上7点到凌晨2点的发病人数占到了全天的40%,这就需要人们注意避免昼夜温差变化带来的刺激以及晚餐过饱饮食带来的危害,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晚间的身心动态;
第三还要特别警惕患者身体的异常讯息,如数日或数周内乏力、胸部持续不适、症状变为频发、心绞痛而诱因不明显且服药休息均不缓解等,发现异常后如能及时施治往往可以使濒死患者转危为安,能安然过冬;
第四还要注意平时予以积极地对症治疗,坚持服药,并随身带药,以备不时之需。
(二)饮食养生
冬应于肾,冬三月当养肾补肾。冬至节气是补肾的好时机。
首先要注意五谷为养,五谷得天地五行的全气,最有益于健康。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可以御寒保暖,比如食用糯米、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生冷水果等寒性食物,容易伤损脾阳和肾阳,诱发腹泻,甚至导致腰膝酸软、面色青白无华。
其次是辨证施补,缺什么补什么,但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
再次宜根据需要考虑药膳进补。
建议多吃核桃、栗子、榛子、杏仁等坚果,这些坚果大多有补肾益精、强体御寒的作用。按取类比象思维,这些坚果可比象肾的封藏作用,故有补肾之功。
怕冷的朋友早晨起床后可喝杯温暖的生姜红糖水,能温经养血,有益于避寒。
(三)艾灸养生
“冬至灸”是节气灸的一种。
冬至艾灸养生是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阳气初生时,就像农民育苗,女人怀孕一样,需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只有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去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1. 神阙
位于肚脐窝正中
神阙穴是连接我们先天后天的一个很根本性的穴位。在冬至阴阳交接的时辰或此前此后的四天里艾熏神阙穴,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去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增强机体功能,达到治病保健之目的。
2.关元
冬至灸的穴位可选“关元”。关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脉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也就是肚脐正下4指处。
该穴位具有温肾壮阳、培元固本、调气回阳的功能,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
《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
3.肾俞
肾俞穴位于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至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冬至当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万病皆损于阳气
万病皆损于阳气,在冬至一阳生的时候,借助艾灸之力,把阳气补起来。冬至前后艾灸能顺应自然界阳升之气,起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大大增强艾灸的温补之力,阳气温通,身体有寒则驱寒,有瘀则化瘀,有湿则祛湿。正气足了,第二年也会很少生病。
(四)运动养生
冬至时阴气旺盛到了极点,阳气开始生起,并逐渐旺盛。由于阳是从阴里面生出来的,只有当阴足够旺盛时,阳气才能生得更好。因此,冬至后应注意运动不可过多,要在动中求静。
假如一个人平时运动较多,在冬至前后就应适当减少运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对身体也更好。冬至时可常做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以养生。
(五)精神养生
冬至时节当养静,把自己的心念平息下来。心为神,心一静,神即安,神安则不妄动,五脏六腑自然归于安和。五脏六腑之精气闭藏,这就为一阳来复提供了基础。进入冬至,复卦来临,自然不会生病。
《周易》言:“先王至日以闭关,商旅不行。”为什么逢冬至和夏至要闭关呢?
《内经》有谓:“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前者的节点在夏至日,后者的节点在冬至日。冬至正是一阳初生之日,因此,在冬至节气当细心呵护初生之阳。
古人所谓的“闭关,商旅不行”,正是为了养静,以减少阳气的消耗。什么叫“闭关”呢?古人的做法是:沐浴,清净,万缘放下,心静而安,什么都不烦。
简单来说,逢冬至日,不宜奔波劳累,宜早早归家,早睡安眠,不宜运动,不宜暴饮暴食,更不宜房事,建议保持内心安和宁静,最好能处于恬淡虚无的状态,如此最有助于人体跟上天地的节奏,使阴阳气顺利交接。
养生小妙招:
勤搓手防感冒
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鱼际、合谷等。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于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逐渐兴奋起来;经常刺激位于双手拇指根部隆起处的鱼际穴,可疏通经络,增强呼吸系统功能,预防感冒。搓手时宜双手抱拳,双手从虎口接合,两手捏紧,再移动双手转动,使其在转动过程中各部分互相摩擦。搓手时间可长可短,贵在每天坚持。
常晒背以养阳
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
暖双足防体寒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载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足底。脚亦是人体经脉汇集之处,12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穴位有60多个,故脚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脚部一旦受寒,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等病症,故寒冷冬至时节应格外重视脚部保暖。
除了要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多活动双脚,可常进行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并应养成泡脚的习惯。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一烫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脚的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
冬季养生既是结束,也是开始,是四季养生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身体潜能、补养身体本原的重要时机。如此做好才能真正做到“冬至大过年”,那么新的阳春从这一天开始,给自己一个奖赏,让自己早一点睡觉,晚一点起床,做一个好梦,留一点希望,让自己从从容容,迎来一个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