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出汗异常
出汗异常
有些患者有出汗异常,如汗闭或身体的某些局部出汗。询问这些异常出汗情况,亦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临床常见的汗闭或局部出汗异常情况有以下几种:
出汗异常的临床辨证
*汗闭证:全身无汗,称为汗闭证。
全身无汗,皮肤干燥如魚鳞状,盛夏因无汗而身热如焚,伴头痛、胸闷、气急,进入凉爽季节则畏寒、四肢欠温。这是卫阳虚弱,肺气不宣。卫阳弱,则不能达于外,肺气不宣,则腠理不开,故汗不出。
全身无汗,皮肤干燥,盛夏因无汗而身热如焚,入秋凉则回复正常。烦郁善怒,胸胁不舒,偏头痛或头痛如裹。此属肝气郁结或肝胆湿热。肝主疏泄,肝病疏泄失司,腠理郁闭,故汗不出。
全身无汗,皮肤干燥,盛夏身热如焚。多自幼发病或病延20年以上。平时则畏寒,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形体瘦弱。此属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津液成汗,故无汗出。
小儿全身无汗,皮肤干燥如鳞,入夏身热如焚。面色萎黄,纳呆,形体瘦弱,腹胀膨满。此属脾虚疳积。脾虚不能化生汗液,小儿稚阴稚阳,无调节能力,故无汗出。
*头汗:
头汗出,兼有身重体倦、小便不利、或身目发黄,是湿热郁蒸所致,湿热郁蒸,迫津外泄,故头汗出。
头汗出,兼有小腹胀痛、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夜热、烦躁、谵妄者,是膀胱蓄血所致气化功能失职,津液不能转化为尿液,而逆行于上则头汗出。
头汗出,兼有面色咣白、四肢不温、畏寒气短、神疲乏力,是气虚所致。气虚和阳气大虚,津液随阳气浮越而走泄于上故头汗出。重危病患者额部汗出如油,兼见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
*心胸汗:
心胸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者,多属心气虚和心血不足所致,病人思虑越甚,则汗出越多。汗乃心之液,心位于胸中,心液外泄,故近于心处汗液出。
心胸汗出,兼有面白畏寒、心悸气短、倦怠乏力,是心气虚所致。
心胸汗出,兼心悸、心烦少寐、手足心热,是心阴虚不能敛阳,少量心液随之外泄之故。
胸背部多汗,头面、四肢较少,汗质稠粘,多属痰证。常见于老年体胖之人及素有咳喘、眩晕之人。
*手足汗:只限于手心足心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
手足汗出,兼有胸闷、身重、尿短赤,是脾胃湿热,津液郁蒸,旁达外泄所致。
手足汗出,兼有四肢凉冷、肢倦乏力、纳少便溏,是脾气虚衰,运化失职,津液旁达外泄所造成。
手足汗出,兼有精神抑郁,胸胁胀痛,为肝郁不舒,阳气不达四末之汗出。
手足汗出,兼有手足心热,心烦失眠,或腰酸腿软,是心肾阴虚火旺,蒸津外泄所致。
*半身汗:人体周身汗液施布不均,表现在半身出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一半身有,另半身无汗者,称为半身出汗。
左右半身都有十二经脉周行,所以偏半身出汗有时可以等同于全身出汗辨证。不过既是左右半身不均,就要考虑到气血不足或气血不畅的可能。
半身出汗,或左或右,兼见面色咣白,气短心悸,四肢与唇舌等处发麻,是气血两亏,津液不能周行于全身所致。
半身出汗,或左或右,无明显证状者,属营卫不和。因左属气,右属血。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故半身汗出。
上半身出汗,下半身无汗,兼有面色苍白,畏寒,气短,是阳气大虚,汗液随虚阳外泄于上所致。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无汗,兼有头晕胀,胸闷脘痞。属湿热郁遏,蒸汗于上。
下半身有汗,上半身无汗,兼有阴部多汗,小腹胀痛,尿黄赤,属湿热郁滞下焦,蒸汗于外。
下半身有汗,兼有腰膝酸软,梦遗滑精,五心烦热者,是肾阴亏损虚火内扰,津液被迫外泄于下而形成下半身出汗。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某一局部有汗或某一局部无汗,兼有刺痛,或偏瘫半身不遂,舌隐青,或舌有瘀斑(瘀血点)脉沉涩者,是瘀血所致的汗液布局不均。
*黄汗,汗出黃色,染渍衣杉,称黄汗。
汗出伤湿,湿热交爭是黄汗的主要病因。
*阴部多汗:其它地方无汗,只有阴部汗出的,为阴部多汗。
阴部多汗而臭,自感阴部热而不爽,常伴有阴部瘙痒。是为湿热蕴积。
阴部多汗,自感阴部湿冷,纳少便溏。属寒湿内阻。
阴部出汗,多见于阴囊及腹股沟处,伴精素睾丸坠胀疼痛。为气滞血瘀。
阴部多汗,自感阴部发热,阳事易举,伴五心烦热。属阴虚阳亢。
阴部多汗,自感阴部冰冷,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属阳虚阴盛。
出汗异常的辨证要点
汗闭:实证责之肺和肝,因肺主宣发,肝主疏泄。虚证责之脾肾阳虚,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津液,故无汗。小儿尚有责之脾虚不能化生汗液者。
头汗:可分湿热,膀胱蓄血,气虚等。湿热者,则头目发黄,小便不利;膀胱蓄血者,则小腹胀痛,脉沉涩;气虚阳虚者,则四肢不温,舌淡脉弱。
心胸汗:主要是心虚所致。心气虚者,则心悸气短,舌淡脉弱;心阴虚者,则心悸,心烦,手足心热,是鉴别的关键。痰证亦有胸背多汗者。
手足汗出:其病在脾及心肾。脾蕴湿热者,以便溏乏力,苔黄脉濡数为主;脾气虚衰者,以纳少便溏,脉虚无力为特点;心肾阴虚火旺者,以五心烦热,心悸不眠或腰膝酸软为特点。
半身汗出:左右半身汗出者,可以等同于全身汗出辨证,不过要考虑气血不足或气血不畅。阳气大虚者,则上半身出汗,兼有畏寒神疲;,肾阴亏损者,则下半身出汗,兼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湿热郁遏,亦有上、下半身分别出汗者。瘀血所致全身汗液布局不均者,则以刺痛,舌隐青,脉涩等为特点。
《伤寒论》条文选录:
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40)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8)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31)
讨论 头汗出有各种原因,最后都归结于热蒸于上。140条为水结在胸胁,热不能下行,上蒸而为头微汗出。238条为湿热郁结,身上无汗,湿热上越而为头汗。221条为热已入血室,故身无汗,但有谵语,则热势尚盛,所以上蒸而见但头汗出。231条为胸膈虚热蒸于上而头汗出。
医案选录:
案一:无名(未刻本叶氏医案)
暑湿内伏,阳气怫郁。肢冷、头汗、脘闷、噫气。
处方:杏仁 半夏 藿梗 豆蔻 茯苓 橘白
讨论:肢冷为寒中于表,故曰阳气怫郁;脘闷、噫气为暑湿內伏之征,热蒸于内,故头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