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庙联的写作技巧

祠庙是汉民族祭祀神祇、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一般都挂有对联,那么祠庙对联都有一些什么要求呢?

首先,要“切题”。所写作的对联,要具备专属性,不可以移作他处。

祠堂里面所祭祀的,或是先祖,或是先贤,那么在写作中,就必须要对前辈的品行功绩做到高度精准的概括,定位。作为一副祠堂联,首先要让人明了,建造这个祠堂,供奉前辈先贤的原因所在。这就需要作者多方面收集整理祠堂主人的资料,从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入联,尤其是一些名人先贤在各地都留下足迹,在各地都留下事迹,在各地都建有祠堂,那么就需要在概括整体功绩的基础之上,联系到祠堂主人与祠堂所在地的一些关联事迹,重点写进去。这些,是建造祠堂的原因,可以放在上联。下联呢,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追思追忆前人功德,以及前人的这些功德对后世所起到的教化作用。前人的优秀品行,能够带给后人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能够对后世的文化道德方面起到什么样的垂范功能。

至于祠堂联的具体写作表达方式,以叙事、议论、写景、抒情为主。

叙事的目的是为了追述前人的功绩,在此基础之上对前人的品行做一下概括。而写景,往往是为了借助景物营造追思缅怀的氛围,抒发对祠堂主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一些生前遭遇不公平待遇的祠堂主人的境遇,表示同情或者对恶势力表示愤慨。在写作中,会采用拉人作衬的手法,选取一些与祠堂主人有相似经历,相似成就的历史名人来与祠堂主人作比较,借以抬高祠堂主人的身份。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祠堂对联的格局,宜大不宜小。祠堂对联的用语,宜庄重肃穆,不宜诙谐随意,不宜用太过风花雪月的句子。祠堂对联的抒情呢,宜平和中略有感慨和寄托,不宜过分悲伤惨淡,因为祠堂联不等同于挽联。挽联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事有当时,在亲人朋友去世的当时,所需要的是尽情抒发悲伤追忆的情感。而祠堂联是需要长期悬挂的,所以内容不要太过悲伤。

下面就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祠堂对联,具体分析讲解一下,让大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韩愈祠(彭定求)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曾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北京安定门成贤街国子监,内附韩愈祠。此联即在此。联语选取角度是古代对文人评价的基本路数:立功、立言。上联起句,用韩愈在国子监做博士时候的《进学解》切入,似乎也预示了韩愈的一生与教化是分不开的。所谓闲官,学官之类,在古代是没有实权的。三仕,写到韩愈一生的起落坎坷。“起衰力任”,是写韩愈的常用之意,文起八代之衰嘛。本六经,是一个很高的评语。表面是说,韩愈的学术是儒家直系而来。其实是说,韩愈是孔夫子的继承人了。此联用语典实,惜字如金,对仗精巧,确实是大家手笔。

题包孝肃公祠(姚三辰)

庐墓守终丧,移孝作忠,最是片言争国本;

居官持大体,以宽继肃,漫云一笑比河清。

包孝肃,即包拯,卒谥孝肃。包公祠祠堂联的立意,当然以堂皇大气的褒扬为主旨。此联的切入角度也很明朗。分别用包拯谥号的两个字“孝、肃”作为切入角度。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两个字,就是一副很好的对联了呢?当然不是,这只是找到了下笔的方向,具体如何演绎,还需要作者的匠心独运。上联基本切入点是“孝”,但是单单有“孝”是不够的。古人讲“忠孝两全”。所以就在“忠”与“孝”之间做文章,并把“孝”提高到“忠”的高度。使联意得以提升。下联是“肃”,那么与“肃”对应的就是“宽”,宽和。对待自己是“肃”,对待别人是“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下联是在“宽”与“肃”之间做文章。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庐墓守终丧”,这是讲孝。终丧,完整的丧期。古人讲,父丧,三年不改其志,这算是很孝顺了。“移孝作忠”,这是讲,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最是片言争国本”,指包拯多次请求宋仁宗早立太子(宋仁宗晚年无子),“为宗庙万世计。”见《宋史·包拯传》。这是会掉脑袋的事情。那么包拯做了,这才是真正的忠。作为结语,很有力道,很有说服力。

“居官持大体”,起句说他坚持原则。“以宽继肃”,说他也不完全是严厉的。“漫云一笑比河清”,古人以黄河清为难遇的祥瑞之兆。包拯立朝刚毅,少见笑容,人皆惧怕他。因而以他的笑比之为黄河清。(见《宋史·包拯传》)。那么这里用了“漫云”,是反其意而用之,来说明包拯宽的一面。

上下联的力道分配合理,角度清晰明朗,切入铺垫振起法度井然,用语醇和大气,是难得的祠堂联佳构。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祠堂联的语言一定要庄严肃穆,不能有俚语白话等非书面语言混入。

包孝肃公祠(左辅)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我们把两副包公祠堂对联比较一下。姚联是从包拯的谥号切入,渲染生发,完成的创作。左联是从包拯祠堂的地形地貌切入,生发出寄托。

起句,是远景,远远望去,一条河水,绕过荒芜的祠堂。这里的“荒”字,是大有用意的,作者要生发出来的下文,必须要由这份荒凉的景色才能引导出。“此地真无关节到”,这里没有什么人来祭奠,来祈求。活着是清官,死了是个清鬼。要用前文的荒凉,来引出后文的孤单。

下联拉到近景。“几人得并姓名尊”这是对联用意所在。欲扬先抑。想称颂包拯,先着意刻画他祠堂的孤单凄凉荒芜。然后在最后给你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不是一定要他孤单,是实在没有人有资格给他作伴。这种压到底,再弹起来的力度,要比那种硬生生直接拔高的写法,更有劲道。

史可法祠(蒋士铨)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

史可法祠在江苏扬州梅花岭。《明史·史可法传》中有史可法之母怀孕时梦见文天祥入室乃生子的记载,世有史可法乃文天祥“转世”的传说,所以有“读生前浩气之歌”一句。那么《正气歌》的信息量就相当大了,无须再过度演绎铺排了。所以直接用“废书而叹”作结。我们看用语:“废书”,不忍卒读;“兴叹”,有所叹息。看看这里面的情感程度,只是“兴叹”,因为毕竟是前身,同时与作者相隔年代太久。叹一下即可,力度适中。

再看下联,“结再世孤忠之局”,居然是又一次这种孤忠殉国的结局。大家可以体悟一下这种叠加式的悲剧,以及叠加式的浩气。“过墓兴哀”,所以,相较于上结的“而叹”,下结的情感程度也随之加深了,由叹而哀。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上联所采取的“而叹”算是一种压抑,就是为了到下联的“兴哀”之处,一并爆发。

我们写对联,也要注意这种情感程度的张弛变化。不要在上联就把情感完全释放,到了下联,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三贤祠(完颜麟庆)

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上联是落笔在三贤祠所在的古吹台。但是带给读者的,却依稀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味道。盖“苍茫”二字,恰到好处。

无锡惠山邹忠公浩祠(汤斌)

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洙,下肩伊洛;

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决,晚行岭海,夜渡潇湘。

我们经常提到的,写对联的一个“切”字。切被题写对象的身份,切作者的身份。不详细解读就难以理解这一个“切”字。

对很多历史人物而言,可以写的角度很多,但是不同的作者侧重的方面会有所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固然与作者的思维、心境、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作者自身的身份、境遇有关。

这副对联的切入角度何在?“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洙,下肩伊洛。”这其实是对邹浩的学术地位进行了定位。作者在六经的万户千门中,抓住了核心内容“慎独”二字,这也是邹浩所倡导的内容。

是什么地位呢?上可以祖述到孔子,是孔子一脉相传。下可以与开创理学先河的周程学说相比肩。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评价。这就是作者的侧重角度。

看看吴恭亨是如何说:“以为浩气伟词,非邹先生不能当,非文正不能作,良然。”

文正就是此联的作者,汤斌,谥号文正。为什么吴恭亨说非汤斌不能作呢?

因为汤斌是理学的传承者,是清代理学大家,代表人物。在这里汤斌对邹浩作出的“下肩伊洛”的评价,并不是以汤斌的个人身份,而是以朱程理学道统传人的身份作出的评价。或者说,不是朱程理学的传人,是没有资格作出这种评价的。下联是从邹浩的经历切入。

这里我可以领悟到,“切”字的两面性。既切被题者,又切作者的身份。有时候还会切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具体境遇,写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或者感同身受的味道。

关帝庙(于云赞)

千载如生,仗声威屏障下游,遂得回天开蜀汉;

三分何恨,伟忠义襮昭来许,直教无地着孙曹。

上下联分别从关羽的历史功绩以及历史影响落笔。上联采用了一种很灵便的切入手法,用一个简简单单的句子就进入到怀古的模式。那么接下来要写的就是关羽的具体功绩以及对当年三国形势的影响。关羽的著名事件很多,值得写的也很多,那么接下来,写什么,如何写?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不妨留白,空着,等一等,可以看看下联是一个什么思路,上下联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把视线暂时放到下联来:“三分何恨,伟忠义襮昭来许,直教无地着孙曹。”我们看,下联其实是借三分天下,没有统一这件遗憾,来引出其中的不遗憾。什么是不遗憾呢?关圣人千载以降名满华夏,到处都是关帝的庙宇,到处都流传着关帝的故事,再看看当时风光一时的孙曹政权,又在哪里呢?只有“忠义”流传“千秋”。联语是一气呵成的,而且尾结的孙曹句,也是不可移易的。这时再回到上联“千载如生,仗声威屏障下游,遂得回天开蜀汉”,这句相当于已经界定了范围(关羽对蜀国的功绩)的对句。

关帝庙(吴恭亨)

版图本荆澧连疆,自吕蒙潜师,此土三分非汉有;

祀典以帝王号庙,考陈寿作史,当年五等只侯封。

这副对联的创作,吴恭亨自己说得很明白:“出幅就县地位着想,以慈利旧隶澧州也;对幅则考订封帝封王之出于后起。”

我们可以从作品来探寻一下此联的大致思路。探求作者把思路形成文字的过程,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