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规矩得从2岁开始,否则长大之后很难管!
前些天为了给轩轩的爷爷过生日,全家其乐融融地聚在了一起,本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餐桌,却闹了一个好大的不愉快。
开席之前,我们都笑着让寿星爷爷站起来讲两句,但一上桌后,轩轩的小堂哥壮壮就开始上蹿下跳。
一会喊着自己饿了要吃蛋糕,一会又嫌弃自己位置不好,竟然想跟爷爷换座位!
全家齐上阵都哄不住他,最后壮壮妈妈也发了脾气,把孩子拽出包厢一顿训斥,这出闹剧才落下帷幕。
吃完饭后,壮壮妈妈拉着我好一顿诉苦:“壮壮现在都七岁了,我从他四五岁开始就教着立规矩,怎么教都没用,难道以后只能靠着打骂才能管教他吗?”
看着壮壮妈妈苦恼的脸,我实在没忍心说出这句话,“孩子四五岁才开始立规矩,可能已经晚了。”
绝大多数家长不知道的是,2岁以后就是孩子行为规则形成的关键期了,立规矩最好从2岁就开始。
大家可别小瞧了走路还晃悠的2岁孩子,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客体自我”阶段,能够审视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行为,并且热衷于通过观察、模仿去学习生活经验。
也是从这时起,他们学习社会技巧和行为方式的速度空前发展,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都会想跟着学一学。
这就是为什么两三岁的孩子,学规矩快,学会不守规矩、任性妄为也很快的最大原因。
看到这里肯定很多家长疑惑了,“两三岁的小孩子,大人说话尚且理解困难,怎么教规矩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误区,行为规则不应该是由大人口头说教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学到的。
想要轻松教会孩子立规矩,你得这样来!
1、定规则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
别看我现在能够在给孩子立规矩的问题上侃侃而谈,当年我也曾一脚踩入“深坑”。
轩轩三岁多的时候,我曾经给她立过一条规矩,每天吃小零食的数量不能超过三份。
带孩子出去玩耍时,不论轩轩的眼神有多失落,只要那天已经吃过三份小零食,其他宝妈分享给轩轩的小零食就会被我拒绝。
但没过多久,这条规矩就被轩轩自己打破了,当我不在家时,轩轩就会用哭闹的方式去威胁大人,获得更多的零食。
那时的我忽视了轩轩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征,以及孩子容易饿这个生理特征。
两三岁的孩子,见到小零食就会犯馋,这是忍不住的天性!
如果大家像我一样去强行压制住孩子的欲望,那么在脱离监控后,孩子势必会打破规则。
所以定规则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家长切不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独断专行。
对于三岁前的孩子来说,日常小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类:
- 用完的物品要放回原处,最常见的就是玩具整理,要求孩子每次玩完之后,自己归位
- 禁止行为粗野,不能随便打人、骂人
-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 懂得排序,玩具和其他要跟小朋友共享的东西,都需要遵守先到先得的原则
- 不伤害别人,做错事之后要主动道歉
- 不打扰别人,当爸爸妈妈在忙工作时,不应该大喊大叫
2、让孩子成为规矩制定的参与者
作为家长,有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成年人的傲慢,认为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制定规则是大人的事,孩子只要乖乖听话就好。
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粗暴地把规则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遵照执行。
其实,孩子才是规则培养活动中的主体,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那规则就可能演变成一种强迫命令。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本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突然咣当砸下来一套规则,你会愿意乖乖遵守吗?
只有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感受到了尊重,才会愿意执行规则。
所以定规矩不应该是家长单方面的,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商量着来制定规矩,在商量讨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家长的态度中感受到尊重和爱。
并且不止孩子一个人有规矩要遵守,爸爸妈妈也同样有自己的规矩。这样孩子更易于接受规矩,不容易产生抵抗情绪。
3、不要把规矩挂在嘴边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规矩不是纯用嘴巴教出来的。大家在生活中可能也会发现这种现象:
越跟孩子说:“多吃蔬菜,不许剩饭”,孩子挑食越厉害;一出门就说:“慢点跑,要一直牵着爸爸妈妈”,孩子反而越会把手甩开;见到熟人就逼着孩子打招呼,孩子可能回避地更厉害:……
这种不断地提醒和重复,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也更容易让孩子把规矩当做“耳旁风”。
在教孩子学规矩时,家长并不是监督者,随时挑孩子的毛病,我们更应该做引导者,恰如其分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注入规则意识。
而且对于年龄比较幼小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抓大放小”,不要用过于繁琐的规矩将孩子限制在条条框框内。
美国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曾经明确指出:“一个规矩太多的家庭,迟早会崩溃。”
4、家庭规则要有一致性
在遵守规则的问题上,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具有一致性。当我们在要求孩子用完东西归位时,自己也要做到不随手乱丢物品。
当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不能粗鲁,不可以随便打人骂人时,我们嘴上也不应该再出现脏话。
只有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通过耳濡目染地方式引导孩子,规则意识才能内化为孩子的行为。
并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全家人要保持统一战线,如果有一个爱拆台的“猪队友”不停地跟孩子说“算了,没事,不用宝宝动手”,那么妈妈教孩子千万遍规矩也是无效的。
5、接受孩子的抵触心理
立规矩就意味着限制,这对独立意识蓬勃发展的孩子来说,需要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所以在已经跟孩子明确规则之后,孩子如果违反,不管他有多么抵触、哭闹、发脾气,我们都不能退让。
因为这可能是孩子在故意试探我们的底线,一旦我们屈服了,那么孩子势必会“得寸进尺”。
当孩子为了对抗规则而撒泼打滚时,我们家长不要急于训斥,不妨先安静下来,静静在旁边守着孩子。
等到他恢复冷静的时候,再与孩子进行沟通,当孩子完成规矩后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让他亲身体会到遵守规则并没有那么困难。
如果孩子哭闹不休,那么我们也不妨“戏精”上身,学着孩子违反规则、撒泼打滚的样子,让孩子直观感受到这样做给别人带来的不适感。
曾经有一次,轩轩在饭后不愿自己收拾餐具,在我引导无效之后还嚎啕大哭了起来,于是本老母亲也直接开启装哭大法,跟着轩轩一起干嚎。
不过2分钟,轩轩就一边喊着“妈妈你别哭了,这样太丑了!”,一边自己抹去了泪水,还悄悄地用纸巾擦起脸来。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虽然小,但总是会一天天长大的,每长大一点,就会多接触社会一些。
规则意识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从小让孩子学会面对规则,接受规则,遵守规则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在懂得遵守规矩后,才会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心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为人处世的界限。
越早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越能使其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准则。
愿有更多的父母,能够从孩子幼时,就以爱和悉心的教导帮助孩子学会规矩,而不是等孩子长大犯错之后,再恶言恶语地斥责他是“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