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段店窑概述
引言
“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唐洛阳令南卓在《羯鼓录》中引玄宗李隆基对鲁山花瓷之称道。
鲁山窑 唐代 花瓷羯鼓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清宫旧藏鲁山花釉羯鼓,让人重闻盛唐余音。可见,鲁山花瓷在唐代即为皇家所用,成为贡瓷,鲁山窑也随之名噪一时。至宋元时期,鲁山窑包容并济,青釉瓷,黑釉绘彩、凸线、窑变瓷,白釉彩绘、白地黑花、剔刻花、珍珠地、红绿彩瓷,绞胎瓷、绞釉器……不一而足,使之一跃成为集百家所长的大型综合性窑场,为古代中原地区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以现有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旨在全面展示鲁山窑整体风貌,试述鲁山窑场繁盛的成因,探析与相关窑场的共性特征,以供同好品鉴。
一、鲁山窑地理位置及沿革
鲁山窑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也称“段店窑”、“鲁山段店窑”,是一个有着千年烧造历史的窑场。窑场范围为鲁山县段店村、村北耕地、段店中学原址和河东岸一带,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00米,文化层厚度2-5米[1]。
鲁山县历史悠久,夏商初称鲁县,后又称鲁阳,至唐改县名为鲁山,隶属伊州,随后为汝州所辖,直至清末民初,民国属河南道,建国后隶属许昌,1983年至今划归平顶山市管辖。
鲁山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故宫博物院对河南地区窑址调查中首次被发现[2]。之后以故宫博物院为主导,在七十年代又进行了窑址复查,这次调查中首次采集到了与传世花釉羯鼓所对应的瓷片标本,进而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在1986年就被定为鲁山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被确立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鲁山窑烧造历史及兴盛成因略析
(一)鲁山窑烧造历史
关于鲁山窑的始烧时间,可参阅最早的相关文献《羯鼓录》(成书时间为唐宣宗大中四年即850年)[3],其时鲁山花釉羯鼓已广为流行,唐玄宗时期已为御用贡品。由此可以推测,鲁山窑的始烧时间不晚于850年,同时花瓷由创烧到成熟应有一个发展过程,并且窑址出土的大量标本与周边唐代早期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相似,故创烧期可能早至唐初[4]。
鲁山窑 唐代 花瓷羯鼓标本
左上(Ⅳ H1:92)残长22厘米 残宽16.5厘米
右上(Ⅳ H1:71)残长18.2厘米 残宽13.5厘米
中下(Ⅳ H1:72)残长17.41厘米 残宽12.5厘米
1990年鲁山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藏
唐代鲁山花釉瓷的盛行,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流行格局,与巩义窑唐三彩及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共同为之后中国彩瓷的烧制奠定了基础。鲁山窑在晚唐五代发展迅速,烧制的品种、器型也逐渐增多。
北宋时期鲁山窑达到了制瓷巅峰,不仅传承了自身烧制黑瓷的经验,同时借鉴了磁州窑、临汝窑等窑场的制瓷技法,在原料选备、装饰技巧、烧制工艺以及成品质量上有了显著提高,其产品造型上趋于精巧,烧制品种更加丰富。
鲁山窑 北宋 白釉珍珠地鹿纹枕标本
残长27厘米 残宽17.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金代河南地区战事频繁,鲁山窑偏居一隅,并未受到很大影响。瓷器在当时已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提高也使得鲁山窑得以延续,并开始烧制黑釉凸线瓷、白地黑花、红绿彩等新产品。
鲁山窑 金代 黑釉凸线纹执壶
口径5厘米 底径15厘米 高17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入元后由于政治、经济重心早已南移,以及蒙古军队野蛮侵略破坏,以致北方地区手工业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制瓷业也难以幸免。北方各窑口都逐步衰败,鲁山窑也被迫缩减规模,简化工艺,以至停烧。
鲁山窑 元代 白地黑花盖罐
口径12.1厘米 底径6厘米 高9.3厘米
1990年鲁山段店窑址出土(Ⅲ T1③: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二)鲁山窑兴盛成因略析
鲁山窑的制瓷历史延续了千年,终于元代。其唐宋时期的制品,种类繁多、器型丰富、色彩艳丽、装饰精巧,盛极一时。究其兴盛成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处河南中部山区的鲁山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坐落于伏牛山东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黏土、石英、铝土等瓷土和煤炭资源,附近有大浪河、沙河,水资源充足,为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燃料。并且毗邻宛洛古道,具备良好的水路、陆路运输条件。
此外,繁荣稳定的人文背景也为鲁山窑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唐朝施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缓和战争带来的窘迫局面,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的变革,使得达官显贵除兼并土地外,还积极创办各类手工业作坊。匠籍与徭役制度的调整,使得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手工业活动中。
宋代不仅宽减赋税,而且开始施行以农作物和手工制品冲抵地租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促进手工业的发展。不但逐步废除了之前的“抑商”政策,并且在边境设立榷场,使得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瓷器得以外销他国,极大的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同时,人口的增长和瓷器的普遍使用,致使陶瓷制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也促使窑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烧制技术,以提高产量。
最后,鲁山窑的蓬勃发展绝不是孤立的,与周边窑场的技术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唐宋时期,中原地区以河南中部为首的制瓷业发展昌盛、窑场林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群。鲁山窑、登封窑、禹州窑、郏县窑、汝州窑、宝丰窑、新密窑、巩县窑等纷纷崛起,比较这些窑口同时期的制品,不难发现其胎、釉以及装饰工艺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可见窑场之间的技术交流频繁,先进制瓷工艺的相互借鉴,有力推动了整个河南地区制瓷业的发展。
三、鲁山窑制品的分类及烧成技法
(一)制品分类
1、釉色及关联制品
鲁山段店窑的制瓷历史悠久,产品品种多样,釉色及器物造型均能反映出一个时期的典型特征,从出土标本看,仅釉色就有黑釉、花釉、白釉、酱釉、青釉、钧釉、中温釉彩等,种类繁多,制品涵盖了日常使用的各类生活用瓷以及祭祀用品、小玩具等。以下分别对不同釉色作简单介绍。
(1)黑釉瓷
黑釉瓷是鲁山窑烧制时间长,产量较大的品种之一,多为日常生活用瓷,制品主要有盏、碗、盘、羯鼓、盆、罐、盒、瓶、执壶、烛台等。
鲁山窑 唐代 黑釉羯鼓
直口端直径20厘米 敛口端直径14厘米 长53.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左图:鲁山窑 北宋 黑釉酱条纹器盖(流01970)
口径17厘米 高5.8厘米
右图:鲁山窑 金代 黑釉酱斑盒(流01129)
口径10.5厘米 底径5.6厘米 高9.8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代鲁山黑釉瓷多为一道釉产品。胎质较细密、坚实,釉色纯黑,或略泛赭色,色泽较均匀,由于烧制温度略低,釉面多呈木光,素面无装饰、多施半釉。
左图:鲁山窑 唐代 黑釉执壶(W20160121)
口径6.7厘米 底径6.9厘米
平顶山博物馆藏
右图:鲁山窑 唐代 黑釉双系葫芦瓶(II T0703④:78)
口径2厘米 底径5.3厘米 高14.8厘米
1990年鲁山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宋元时期的鲁山黑釉瓷除一道釉外,还见施护胎釉(多见于盏类)或釉下施化妆土(多见于凸线、飞白器物)的情况。胎质略粗,含少量可见杂质,瓷化程度高;釉色较唐代更为浓重,发色均匀,釉面多呈油润光泽,个别玻质感略强,器物外部装饰也逐步增多,黑釉窑变、绘彩、飞白、凸线、剔刻等装饰工艺先后出现。
左图:鲁山窑 北宋 黑釉兔毫盏(流01170)
口径12厘米 底径2.4厘米 高5.6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右图:鲁山窑 北宋 黑釉盏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 北宋 黑釉酱花碗(流01570)
口径17.3厘米 底径5.2厘米 高5.8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窑 金代 黑釉凸线纹罐(流01819)
口径11厘米 底径8厘米 高14.4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2)花釉瓷
花釉瓷是唐代鲁山窑较早开始烧制且最为著名的窑变釉瓷,大量生产于唐代,俗称“鲁山花瓷”、“唐钧”。
鲁山窑 唐代 花釉大盆
口径36.5厘米 底径15厘米 高12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花釉是指在黑釉、黑褐釉、天蓝釉或灰白釉底上(或直接满施花釉),施相互交叉的带状、随意或略微规则的斑块状等天蓝、月白灰或乳黄色乳浊釉,呈流淌变化状,与底色形成鲜明对比。此类制品主要有羯鼓、注子、缸、罐、瓶、盆、碗、钵、盘、炉、枕等。
左图:鲁山窑 唐代 花釉执壶(01338)
口径10厘米 腹径15.5厘米 底径10.2厘米 高26.9厘米
平顶山博物馆藏
右图:鲁山窑 唐代 花釉四系罐
口径16厘米 底径12厘米 高36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左图:鲁山窑 唐代 花釉花口执壶
口径6.5厘米 足径8.8厘米 高27.5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供电局工地出土
右图:鲁山窑 花釉蒜头瓶
口径10厘米 足径11.5厘米 高34.5厘米
1973年河南省新野县港里村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
左图:鲁山窑 唐代 花釉碗
口径18厘米 底径8.5厘米 高4.9厘米
右图:鲁山窑 唐代 花釉大盘
口径38.6厘米 底径13.5厘米 高10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左图:鲁山窑 唐代 花釉花口三足洗
口径26.2厘米 高12.6厘米
右图:鲁山窑 花釉双系鼓钉罐
口径17.7厘米 底径10.5厘米 高13.4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唐代 花釉枕标本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花瓷的胎质分为粗细两种。
粗胎器胎质略酥松砂砾感强,呈黄褐色,此类粗沙胎质器物多见胎体厚重,釉层较薄,釉面色彩变化不明显。为缸、罐、盆、枕等体积较大的普通日用瓷。
鲁山窑 唐代 花釉碗(鲁059)
口径13厘米 底径6厘米 高5厘米
鲁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细胎器胎质细腻而坚实,多呈灰色、灰黄色或灰褐色,细胎器物中胎体厚薄随器型的大小作相应变化,此类器物釉层相对肥厚,器型丰润庄重,釉面色彩对比明显,变化丰富,装饰感极强。多为羯鼓、注子、瓶、碗、钵、炉等高级别器物。
鲁山窑 唐代 花釉花口三足洗(00750)
口径25.5厘米 高11.5厘米
1980年5月白龟山水库东沿苗侯村 唐天宝三十年(754年)墓葬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花瓷中的花釉羯鼓最具特色,大体为束腰圆柱形,分别有大小不同的型号[5],多数两端呈对称喇叭口,也有一端为鼓腹敛口的情况,鼓身多饰有竹节状平行弦纹,外部在黑釉底上施花釉装饰,色彩斑斓、典雅而奔放。
鲁山窑 唐代 花釉羯鼓
长53.8厘米 口径19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唐代 花釉羯鼓
长52厘米 口径17.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3)白瓷
白瓷是鲁山窑宋元时期[6]的大宗产品。胎体略粗,有可见杂质,常见釉下施化妆土的情况,釉面白中泛黄,玻质感强。主要有碗、盏、盘、壶、罐、钵、瓶、枕、鸟食罐和小玩具等。
左图:鲁山窑 北宋 白釉罐(T0701③:33)
口径10.9厘米 底径6.6厘米 高9.8厘米
右图:鲁山窑 北宋 白釉碟(T0703③:56)
口径10.5厘米 底径4.6厘米 高3.5厘米
1990年鲁山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鲁山窑白瓷除了素面日用瓷外,还常以丰富的装饰手法提升器物的观赏性。主要分两类,一类以釉彩搭配装饰的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另一类以雕刻工艺装饰的有凿印珍珠地划花、剔刻花、刻划花等。
鲁山窑 北宋 白釉珍珠地“七寿铭枕”(流00213)
长25.7厘米 宽17厘米 高12.4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4)酱釉瓷
鲁山窑酱釉瓷产量较少,多为宋金时期产品。普遍胎质较细,硬度大,施釉至下腹或足墙外,多为一道釉产品,釉色温润。主要为盏、碗、钵、盖罐等。
鲁山窑 北宋 酱釉盏(W20160110)
口径11.6厘米 底径3.8厘米 高4.6厘米
平顶山博物馆藏
(5)青釉瓷
鲁山窑青釉瓷产量较大,且工艺成熟,应为本窑高端产品,主要有碗、盏、盘、盂、洗等制品。按釉色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
鲁山窑 北宋 青釉剔刻柳斗纹钵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青釉莲瓣口印花洗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青釉弦纹壶承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青釉弦纹三足炉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青釉刻花碗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类清凉寺汝窑的满釉支烧器[7],目前官方在鲁山窑窑址发现的仅有一件,民间也有少量发现,与清凉寺汝窑产品极为相似。其胎质略酥松,呈香灰色,多为素面,釉色为呈纯正的天青或青绿色,釉质莹润,胎体薄且造型规整。
鲁山窑 北宋 天青釉圈足洗(II T0705②:39)
口径13.7厘米 底径8.9厘米 高3.2厘米
1990年鲁山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类临汝窑印花工艺为主的器物,胎质坚实略粗,呈灰褐色或灰白色,釉色偏翠绿,器物内壁多见印花,有少量刻花的情况,外部多刻划直线放射纹[8]或弦纹。
鲁山窑 北宋 青釉印花碗(流01752)
口径22厘米 底径5.6厘米 高9.6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窑 北宋 青釉瓜棱腹刻花钵
口径15.8厘米 底径4厘米 高7.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6)钧釉瓷
河南地区窑场金元时期烧制钧瓷的情况很普遍,鲁山窑也同样在这一时期烧制钧瓷。胎质大多细腻、坚实,呈土黄色或灰褐色,釉质莹润,多为天青色或天蓝色,也见满釉支烧,个别器物带有红斑。产品主要为碗、盏、盘、瓶等。
鲁山窑 金代 钧釉莲口温碗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钧釉花口碗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钧瓷红斑碗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钧釉红斑碗
口径15.6厘米 底径5.4厘米 高9.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左图:鲁山窑 金代 钧釉豆青玉壶春
口径4.5厘米 底径6.7厘米 高28.5厘米
右图:鲁山窑 金代 钧釉天青玉壶春
口径5厘米 底径6.6厘米 高28.3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7)中温釉彩
中温釉彩即是民间称为“宋三彩”的器物[9],多见于宋金时期北方各窑场,鲁山窑也少量烧制此类器物。鲁山窑中温釉彩器胎质细密坚实,含有可见杂质,多为一道釉制品,釉面光洁,釉色间也见相互融合的情况,瓷化程度略高。此类器物多为炉、盆、笔筒、瓶、枕、小玩具等。
鲁山窑 金代 三彩模印贴花莲瓣纹炉
高13.9厘米 口径10厘米 足径8.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 金代 三彩模印狮形枕
高10.6厘米 面径18.9×11.5厘米 底径14.4×10.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8)素烧器
鲁山窑素烧器大致分两类,一种是未上釉的半成品类,这类制品胎质与其对应器型成品器物类似;另一种是模具、窑具等工具类,模具类胎质较为细密,窑具类略粗,应与使用时的需求有关。
左图:鲁山窑 北宋 素烧三足炉
口径6.5厘米 底径3.8厘米 高6.7厘米
右图:鲁山窑 素烧玉壶春瓶
口径4厘米 底径5.6厘米 高21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2、装饰工艺
鲁山窑普遍采用丰富多变的装饰工艺,是其产品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在创烧之初就烧制出色彩斑斓的花釉瓷,打破了唐初瓷器通常釉色单一的情况,入宋以后,窑工借鉴了唐代金属器的錾花工艺,烧制出凿印珍珠地划花类瓷器,改变了之前仅以釉色作为装饰手法的格局,之后学习借鉴了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刻划、剔刻、凿印、模印、凸线等工艺相继出现,极大丰富了鲁山窑的制品种类,充分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1)刻划
刻划工艺,是鲁山窑普遍采用的装饰技法,用以勾画图案轮廓,突出纹饰主题,增强其观赏性。纹饰图样多见各类几何图案、文字、植物花卉、动物或人物形象。
鲁山窑 北宋 白釉刻划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其工艺流程大致为:在半干或已干的素面器物上,借助竹、骨或金属工具,以刻或划的方式按照所需纹饰轮廓雕刻出花纹,也有用多齿工具划出平行的线状条纹(俗称蓖划花)作为局部装饰,之后施所需色釉入窑烧制而成。
左图:鲁山窑 北宋 白釉刻划水波纹瓶
高2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鲁山窑 金代 三彩刻划花梅瓶
口径5.5厘米 底径8厘米 高32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还有一类俗称“跳刀”或称“飞白”的器物,有种说法是把半干器物(或已施化妆土或黑釉)放置在转轮上用修胎刀接触器物表面,在摩擦力作用下使其上下跳动,而形成的连续纹饰[10],目前并未见到此操作工艺的完美复原,或许使用蓖划多齿类工具,直接在胎体表面划出线条更容易操作。无论具体工艺如何,工艺结果都与刻划工艺类似,均是以工具去掉胎体(化妆土或釉)上线条状的部分,故本文将蓖划、跳刀工艺与刻划工艺划为一类。
鲁山窑 金代 黑釉跳刀纹罐(流01170)
口径11.7厘米 底径5.8厘米 高7.7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2)剔刻
剔刻工艺,多见于宋金时期的器物之上,多与刻划工艺配合使用,使装饰图案形成颜色反差,呈现出立体的效果。纹饰图样多见几何图案或者植物、花卉图案等。
鲁山窑 北宋 白地剔刻花如意枕标本
长12.3厘米 宽15.6厘米 高10.08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其工艺流程大致为:先在器物表面施一定厚度的化妆土或釉,半干后刻划所需图案的轮廓,按照所要达到的表现效果,剔(刮)去轮廓外或轮廓内的化妆土或釉层,之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
鲁山窑 北宋 白釉剔刻柳斗纹钵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 北宋 白釉剔刻柳斗钵
口径13厘米 底径5.7厘米 高7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3)凿印
凿印工艺是段店窑北宋中晚期化妆土白瓷制品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多以凿印珍珠地打底,刻划出所需图案,以达到画面丰满、主题图案突出的装饰效果。主体图案多为植物、花卉、文字(年号)等。
鲁山窑 北宋 凿印珍珠地划花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工艺流程大致为:在已施化妆土的半干素胎器物上,刻划出主体图样,按所需装饰范围,使用管状工具按压形成珍珠状细小圆圈,之后在凿印痕内填入色粉,施釉入窑烧制而成。此类在印痕内填入色粉的工艺也被称之为镶嵌工艺,同类工艺在河北、山西、河南的部分窑场也多有发现。
鲁山窑 北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标本
左图:残长14厘米 残宽11.3厘米(标15)
右图:残长12.1厘米 残宽10.2厘米(标4)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鲁山窑 北宋 白釉珍珠地划花“福、寿”梅瓶
口径6.5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46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4)模印
模印工艺是鲁山段店窑类临汝窑器物所采用的主要装饰手法,多见阳纹印花工艺,以表现凸起的阳纹,纹饰较为清晰,线条流畅,呈现出浅浮雕的效果,多见于碗、盏的内壁。
鲁山窑 北宋 青釉印花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其工艺流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直接压在半干的胎体上印出图案;另一种是直接用刻有纹样的模具制胚,使胚体上留下所需的花纹。
左图:鲁山窑 北宋 青釉印花碗标本
口径18.3厘米 底径5.4厘米 高7厘米
2010年鲁山杨南遗址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右图:鲁山窑 北宋 青釉印花碗标本
口径19.8厘米 底径5.6厘米 高9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5)贴塑
贴塑工艺多见于鲁山窑宋金时期的中温釉陶类器物之上,以使所需纹饰非常立体的凸起于器物表面,起到突出局部纹样的效果。
左图:鲁山窑 金代 三彩模印贴花莲瓣纹炉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鲁山窑 北宋 三彩模印贴花炉
口径13厘米 底径8厘米 高12厘米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工艺流程大致为:将胎泥在已制成的模具内成型,之后粘贴于器物表面,修饰交接边缘后,施釉入窑烧制。这类工艺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沿、肩部的花型贴塑以及炉耳、炉腿等器物配件。
鲁山窑 北宋 绿釉五足炉、
口径16.6厘米 底径10.5厘米 高8.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6)模塑
模塑工艺在鲁山窑多用于制作人佣、动物俑等小玩具或工艺品。有利于在制胚中保证统一的工艺水平和较高的制作效率。
鲁山窑 金代 人佣模具
高11.5厘米 宽8.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鲁山窑 金代 模塑狮枕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 金代 双狮枕外模
长27厘米 宽12厘米 厚2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工艺流程大致为:将已素烧好的模具作为外范,将胎泥做成片状置于模具内成型,两片合模后局部手工修饰,施釉烧制而成。为保证器物主要视角的美观度,人物佣多采用前后合模,动物俑则采用左右合模的工艺。
(7)凸线
凸线工艺多见于鲁山窑金代黑釉器物之上,也称“沥粉工艺”或“压印修棱工艺”[11]。通常器物表面有多条平行竖条装饰,竖条多呈棕黄色或黄白色,黑白搭配的装饰效果极强,鲁山窑除平行竖条外,还有二线或三线成组排列或交叉网格纹的不同组合方式,是该窑的典型特征[12]。
鲁山窑 金代 黑釉凸线纹器物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窑场凸线器的工艺细节多有不同,鲁山窑多采用“沥粉工艺”,即使用化妆土在器物表面堆起凸出与胎体的线条,修整之后施黑釉,入窑烧制而成。
左图:鲁山窑 金代 黑釉凸线网格纹双系罐
口径16.7厘米 底径11.5厘米
右图:鲁山窑 金代 黑釉凸线纹花口瓶
口径6.5厘米 底径5.7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8)绘彩
绘彩工艺是指在器物表面,使用不同于器物底色的釉彩绘画装饰的工艺,段店窑所产器物中,按照所施釉彩以及绘画纹样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白釉绿(褐)彩是以绿(褐)釉彩随意点画于已施化妆土器物的任意位置之上,之后罩透明釉入窑一次高温烧制而成,装饰风格简约而活泼,多见于本窑北宋白釉器物上。
鲁山窑 北宋 白釉绿彩、褐彩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黑釉酱花是以点画或泼洒等方式将酱彩(含有氧化铁的釉料)附着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之上经高温烧制而成,在器物表面形成点、片或花纹状酱彩[13]。多见于本窑宋金时期黑釉器物之上。
左图:鲁山窑 金代 黑釉酱花炉
口径11厘米 底径2.7厘米 高7.6厘米
右图:鲁山窑 金代黑釉酱花执壶
口径5厘米 底径7厘米 高22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白地黑花是以含铁的彩料在已施化妆土器物上书写或绘画,之后施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多为黑色花纹,也见黄色、酱色花纹,花纹内容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文字等。多见于本窑金元时期的白釉器物之上。
鲁山窑 金元时期 白地黑花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 元代 白地黑花鱼纹盆
高10.2厘米 口径41.6厘米 底径23.7厘米
1990年鲁山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红绿彩为釉上彩,是用毛笔将红、黄、绿等彩料,勾画或填涂于已烧制好的白釉器物表面,再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多为几何或植物纹。多见于本窑金代白釉器物之上。
左图:鲁山窑 金代 白釉红绿彩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鲁山窑 金代 白釉红绿彩碗
口径8.2厘米 底径5.6厘米 高6.9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所藏
(9)绞胎
绞胎器物在段店窑少有发现,相关文献中仅记录了一件标称北宋时期的绞胎砚[14]。
鲁山窑 北宋 绞胎砚
长12厘米 宽7.7厘米 厚1.6厘米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工艺流程大致为:多采用白、黑(褐)两种瓷土相搅和,置入模具中成型,之后罩透明釉高温烧制,成器表面纹理自然多变。
(10)绞釉
绞釉器物在段店窑制品中占比也很少,也被称为“泥流纹”、“流沙纹”或“绞化妆土”。
鲁山窑 金代 绞釉枕
高99.7厘米 长28.6厘米 宽13.5厘米
1985年鲁山县大窑店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通过观察在段店窑址发现的标本,推测其工艺为:在已施(未施)化妆土的器物表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化妆土浆料施于之上,点画、旋转、晃动器物使浆料形成自然流淌的纹路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其装饰效果类似于绞胎器物,区别在于纹路的成因不同。
鲁山窑 金代 绞釉枕
长28.8厘米 宽13厘米 高9.5厘米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二)烧成技法
1、成型工艺
鲁山窑制品的成型工艺与河南地区同时期窑场类似,主要有拉坯、模制和手模兼做三种,在采用成型工艺之前,还需将瓷泥经过陈腐、踩炼等工序,以使瓷泥中的空气尽可能排出,并且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
拉坯又被称为“轮制法”,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陶瓷成型技术,早在商代之前就开始出现使用陶轮加工陶器[15],鲁山窑的大部分器物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操作过程是利用陶轮转动的惯性,用手以挤压、提拉的方法将胚泥拉制成所需形状。采用这种方式制胚,器物壁厚均匀,盏类由下而上逐步变薄,有利于使用时重心靠下,站立稳定,器型高大或者复杂的器物,还需要分段拉坯再进行拼接,采用这种方法想要制作大批相同尺寸的器物,需要熟练的经验并且比较耗费体力和时间。
模制是更为古老的制胚方法,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鲁山窑所烧制的枕、炉、少量印花碗类以及小玩具类器物多采用这种方法制作。它是将制好的胚泥填充到事先制好的模具中制成陶胚,然后进行其余的装饰、施釉工序。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器物,胎体厚薄会略有差异,但是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对熟练度的要求也略低。
手模兼做是为了解决复杂器型上某些不便于拉坯成型的部位,这些部位以零件的方式单独模制成型后再进行拼接,比如壶的流、手柄,炉的足,以及器物外部的贴塑纹饰等。
2、施釉工艺
施釉工艺又被称之为“罩釉”、“挂釉”或“上釉”,就是在已经制好的素胚器物上,依据不同的需要施以对应釉料的方法,同时为了达到所需的装饰效果往往采用不同的操作手法,比如浸釉、浇釉、荡釉、洒釉、刷釉等。
鲁山窑生产的器物由于其采用的烧制工艺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施釉方式,有满釉裹足、圈足露胎、半釉等。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仅用鲁山花釉中比较典型的施釉手法作简单说明。
鲁山窑花釉瓷施釉工艺,多采用几种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操作过程大致是,先用浸釉法或浇釉法施底釉。浸釉法是利用了胎体的吸水性,通过把器物直接浸入到釉料中,以使釉料更好的吸附于胚体之上;浇釉法使用大量的釉料直接泼洒到素胚器物上,多用于器型较大不便浸釉的器物。之后用刷釉法或洒釉法施花釉。刷釉法通常用于在底釉上施加多种釉彩时使用,是用毛笔、毛刷之类的工具沾釉料直接涂于已施底釉的器物之上,形成斑状的图案;洒釉是用不同于底釉的其他釉料在器物表面喷洒,利用釉料的流动性形成复杂多变的带状纹饰。由于选用的施釉方式多样,使得鲁山花釉瓷成品在釉面上表现出来的装饰效果也各不相同。
3、窑具与烧制方式
鲁山窑使用的窑具品种也很多,考古发现的有垫饼、杯型支烧、支钉、匣钵等。垫饼、支钉属于间隔具,主要用于间隔产品之间或产品与其他窑具之间发生粘连的情况;杯型支烧属于支烧具,主要用于托起产品至理想窑位。匣钵属于装烧具,其作用为尽可能形成一个密封空间,有效隔绝烟尘,并且有助于使所装烧器物均匀受热。民间采集到的窑具品种更为丰富,有石碾、石臼、瓷质荡箍、陶拍、内模、外范、十多种尺寸的匣钵、二十多种支垫具、测温窑柱、火照、试釉器等[16]。
鲁山窑 宋(金)窑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 唐代 杯型支烧、垫饼标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鲁山窑 宋代 垫饼、支钉标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鲁山窑 元代 支顶钵标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鲁山窑 试釉器及火照 标本
民间采集
鲁山窑多采用叠烧或匣钵装烧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装窑量和提升成品品质,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鲁山窑在唐代多采用窑柱裸烧的方式,北宋开始逐步采用匣钵装烧的方式烧制器物。
4、窑炉
目前在段店窑窑址附近很难看到遗留的窑炉,并且相关文献也少有记载。只能根据河南中部地区其他窑场的窑炉型制,推测段店窑所使用的窑炉也应为半倒焰式馒头窑,以烧氧化气氛为主,由于其上部为圆形,类似馒头的形状而得名。馒头窑火膛多在窑床之前,烟囱位于窑床后面,这样火膛、窑床、烟囱三点一线,火焰可以直接接触胚体,由于热气向上流动,而烟囱出口在下部,火焰会从窑顶再由烟囱吸力返回到窑底,形成半倒焰,以使窑内热量气氛均匀,还有助于提升窑内温度,从而提高烧成品的质量。
四、鲁山窑与其他窑场的工艺类似性
鲁山窑在唐代就开始烧制黑瓷、白瓷,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烧制备受瞩目的鲁山花瓷。北宋开始为适应市场需求,鲁山窑的制品趋向高质量、多品种、精装饰的方向发展。由于同一时期窑场之间的借鉴学习情况非常普遍,因此鲁山窑的花釉瓷、化妆土白瓷、黑釉瓷、青瓷、中温釉彩器等产品特征与北方其他窑场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下面将分别予以介绍。
(一)花釉瓷及其相关窑场
花釉瓷在唐代很受推崇,就目前考古发掘情况来看,烧制花釉瓷的窑场以河南地区为主,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也有少量发现。除鲁山段店窑大量烧制“鲁山花瓷”外,郏县黄道窑、禹县下白峪窑[17]、禹县苌庄窑[18]、内乡大窑店窑[19]、登封窑、山西交城窑[20]、陕西耀州窑(黄堡窑)、四川邛崃窑[21]等也有烧制。始烧花釉瓷的时间上,河南地区应为最早,大部分学者认为鲁山窑首烧花釉瓷,暂无确凿证据可以证明,但是鲁山窑花釉瓷的器型种类是目前已知窑场中最为丰富的。
疑似郏县黄道窑 唐代 花釉葫芦瓶
《杨永德伉俪珍藏——黑釉瓷》,广州市文化局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出版,1997年。
下白峪窑 唐代 花釉碗、花釉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2011年禹县下白峪窑址出土
疑似苌庄窑 唐代 花釉罐
1987年河南禹州浅井乡唐元和五年郭超岸墓出土
疑似登封窑 唐代 花釉执壶
登封窑博物馆藏
黄堡窑 唐代 花釉钵
高7.4厘米 口径10.1厘米 足径6.8厘米
1987年黄堡窑址出土
(二)黑釉瓷及其相关窑场
鲁山窑在宋金时期大量烧制黑釉瓷,部分采用了釉下化妆土工艺,使得胎体表面更加细腻、洁净,釉面平滑,釉色浓重、明亮,多采用绘彩、凸线、飞白等方式进行装饰,其中黑釉凸线类器比较典型。
凸线装饰工艺最早发现于磁州窑的化妆土白瓷上,之后在北宋晚期将此工艺移植到黑釉瓷的装饰中[22]。金代河南、河北、山东很多窑口均有烧制,包括鲁山窑、鹤壁集窑、清凉寺窑、当阳峪窑、井陉窑、淄博窑等,鲁山窑黑釉凸线瓷工艺精细,多为施釉至足,线条排列多变,采用不规则线条排列是其最大的特点。
鹤壁窑 黑釉凸线纹罐
口径16.8厘米 底径9厘米 高21.8厘米
鹤壁博物馆藏
淄博窑 凸线纹双系罐
宽19.4厘米 高18厘米
安思远旧藏
宝丰清凉寺窑 黑釉凸线纹器物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疑似井陉窑 黑釉凸线纹罐
河北省博物院藏
(三)化妆土白瓷及其相关窑场
鲁山窑化妆土白瓷从烧制数量上是仅次于本窑黑瓷的品种,见于北宋开始的各个时期,其特点是化妆土层较厚,表面多采用刻划、剔刻、凿印、彩绘等装饰工艺或以多种装饰工艺相结合,以求更形象的展示所需表达的元素,白釉凿印珍珠地划花类器物是其典型代表。
中国最早将化妆土工艺运用于瓷器之上的应是西晋时期浙江金华婺州窑[23],其目的是掩盖过深的胎色。南北朝之后开始在北方窑场流行,宋元时期化妆土的应用有了开拓性的发展,在掩饰胎体瑕疵的前提下,利用化妆土的特性而产生的一些装饰手法相继形成,最具代表性的窑场是磁州窑,普遍认为磁州窑是把刻划、剔刻、彩绘、凸线、等工艺最早运用在化妆土瓷上的窑口。
白釉凿印珍珠地划花瓷是北宋早期在河南中部窑场密县西关窑和新安城关窑最早开始烧制的;北宋中期登封曲河窑、磁州窑、宝丰清凉寺窑也开始烧制,这一时期的产品普遍工艺精致度高,不着色粉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至北宋晚期鲁山窑开始烧制,这时期的特点是动物图案消失,卷草纹类植物图案仅作为边饰,文字和年号开始出现在器物之上。段店窑白釉凿印珍珠地划花瓷最主要的特点是珍珠地圈纹小而密集,有相互重叠或显示半圈的情况,所填粉的颜色主要为赭红色或黑褐色。
密县西关窑 珍珠地鹦鹉纹枕
高6.5厘米 长1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新安城关窑 珍珠地划双凤纹枕
高11.8厘米 长20.4厘米 宽12.4厘米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登封窑 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口径7.1厘米 足径9.5厘米 高31.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磁州窑 珍珠地划折枝牡丹纹虎枕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清凉寺窑 白釉珍珠地划花鹭鸶蟾蜍纹梅瓶
宝丰清凉寺汝窑博物馆藏
鲁山窑彩绘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地黑花瓷,这类器物最早出现在宋末金初的磁州窑、当阳峪窑和鹤壁集窑中[24],其中当阳峪窑的白釉谷纹(逗点)瓷应该略早,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工艺水平普遍较高,至金代晚期,河南中部窑场开始出现此类器物,有鲁山窑、禹州扒村窑、新密窑沟窑等。鲁山窑白釉酱彩器物出现较早,多以点彩形式出现,白地黑花多于金代晚期至元代烧制,特点是所使用的彩料含铁量较大,线条颜色浓重,多为纯黑色,多以点画形式出现,构图简单,极少见到详细勾画叶脉、花的画法,多见草叶纹、散草纹、卷草纹、文字等,折枝牡丹、动物和人物纹极少。
左图:磁州窑 白地黑花梅瓶
口径4厘米 足径10.3厘米 高46.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扒村窑 白地黑花梅瓶
上海博物馆藏
当阳峪窑 白地黑花谷纹(逗点纹)盒
口径8厘米 底径5.4厘米 高3.4厘米
2004年当阳峪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鹤壁窑 白地黑花童儿戏莲枕
鹤壁市博物馆藏
密县窑沟窑 白地黑花填褐彩如意枕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四)青瓷及其相关窑场
鲁山窑青瓷也分为类清凉寺汝窑的满釉支烧青瓷和类临汝窑的印花青瓷。关于这两个窑口的关系,最早的“文献论”观点,认为仅“汝州青瓷”为汝窑,临汝印花青瓷和天蓝釉钧瓷非汝窑。冯先铭先生在1964年提出观点[25],认为汝窑分两部分,一部分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称为“汝官窑”,另一部分是为民间烧制瓷器的称为“临汝窑”。1987—2000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清凉寺窑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结果印证了冯先铭先生的论述,为了便于区分,将宝丰清凉寺窑定名为“宝丰清凉寺汝窑”[26],张公巷窑、文庙窑、东沟窑、严和店窑等也先后发现同类青瓷产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0年对鲁山窑址进行小范围发掘时,发现了一件天青汝瓷洗,其型制、胎色、乳浊釉等方面与清凉寺汝窑器物极为相似。
北宋 鲁山窑 天青釉圈足洗(Ⅱ T0705②:39)
口径13.7厘米 底径8.9厘米 高3.2厘米
1990年鲁山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清凉寺窑 敞口圈足洗
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
宝丰汝窑博物馆藏
类临汝窑印花青瓷在河南地区的窑场中多有发现,除临汝窑和清凉寺窑外还有新安窑、宜阳窑、内乡窑、钧台窑、芝田窑、鲁山窑等。鲁山窑类临汝印花青瓷胎质略粗,多为灰色或灰白色,釉色匀净而富有变化,天青、灰青、粉青、豆青、灰白等都有发现,釉质为石灰釉,大多开片细密。
临汝窑 青釉印花折枝花卉纹盘
口径14.5厘米 足径5厘米 高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凉寺窑 青釉印花瓷碗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宝丰汝窑博物馆藏
宜阳窑 青釉印花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内乡窑 青釉印花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钧台窑 青釉刻花盒
口径7厘米 高6厘米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芝田村采集 类临汝印花标本
王永强藏
(五)中温釉彩器与其相关窑场
鲁山窑在金代还少量烧制中温釉彩器即通常所指的“宋三彩”,中温釉彩器相对于唐三彩类低温釉彩而言,由于烧制温度高,胎体瓷化程度也相应提高,胎质坚实,多为一道釉工艺,釉面莹润多有玻质感。河南窑场中与此工艺类似的有芝田窑、清凉寺窑,采用釉下化妆土工艺的有密县窑、勋掌窑、当阳峪窑等。其中芝田窑始烧中温釉彩的年代最早,应该在五代至宋初。
芝田窑 绿釉跳刀划花鱼纹盘
秋水堂藏
清凉寺绿釉划花牡丹纹枕
2015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
宝丰汝窑博物馆藏
密县窑 宋三彩枕
新密市博物馆藏
勋掌窑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
长48.5-48.8厘米 宽17-18厘米 高9.8-11厘米
1976年济源勋掌村镇安寺附近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
当阳峪窑 三彩莲塘游鸭纹枕
长39.8厘米 宽28.2厘米 高12.4厘米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鲁山窑烧制时间之久、器物种类之多、制瓷工艺之精,是河南中部地区窑场中极为少见的,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鲁山窑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段店村原是山区中的一个普通村庄,自从鲁山窑成功烧制出鲁山花瓷后,便广为人知,鲁山窑也成为北方地区的著名窑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鲁山窑周边的繁荣盛况。
其次,鲁山窑带动了河南中部地区制瓷业的发展。河南中部地区由于具有原材料易采集、交通便利的优越性,使得在其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窑场林立的制瓷中心,从上面的类似器物关联窑口中就能看到,其中任何一个窑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烧制的产品或多或少都会有共同之处,这正是不断的技术交流所产生的。鲁山窑是河南中部地区较早生产瓷器的窑场之一,制瓷技术先进,很多类型的瓷器烧制时期都早于周边窑场,在窑场间的技术交流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最大贡献是创造出分相乳光釉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与之后的汝瓷有所关联,并且为钧窑蓝釉耀变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疑似鲁山窑 青瓷试釉片
民间藏品 段店村附近采集
清凉寺窑 青瓷试釉片
清凉寺窑遗址出土
鲁山窑 金代 青瓷标本 钧瓷标本(右下)
鲁山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鲁山窑 宋代 素烧盘 素烧圈足洗
鲁山段店窑址采集
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鲁山段店窑关注度的提高,民间也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在段店村附近采集到的一些试釉器(片),与汝州清凉寺窑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的造型、釉色、制作(标识)方式上极为相似,在段店村附近不断发现的满釉裹足器物标本以及素烧器,其器型、釉、支烧工艺都与汝窑相似,可见鲁山窑场与清凉寺窑场的青瓷烧制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并且从历史沿革方面来看,鲁山县自唐代中晚期开始就一直为汝州所辖,或许可以认为鲁山窑也应划归于汝窑的烧造范围之内,亟待进一步的官方考古发掘予以证实。
参考资料:
————————————————
[1]孙新民:《鲁山县段店唐至元代瓷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8月。
[2]陈万里、冯先铭:《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的调查》,《故宫博物院选刊》第五期。
[3]唐代南卓:《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羯鼓录》,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
[4]赵青云等:《河南鲁山段店窑的新发现》,《华夏考古》1988年1期。
[5]赵志文:《河南隋唐五代考古发现与研究》,《华夏考古》,2012年2期。
[6]李炳辉、李知宴:《河南鲁山段店窑》,《文物》1980年5期。
[7]同[1]
[8]同[3]。
[9]李旭:《巩义芝田窑的若干考究》,《猛虎文化》公众号,2018年3月。
[10]赵学锋:《中国磁州窑》,重庆出版社,2004年。
[11]杨浩淼:《浅谈黑釉凸线纹装饰艺术——以鹤壁集窑、淄博窑出土凸线纹瓷器为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3期。
[12]刘金祥:《再识鲁山段店窑》,《南京艺术学院报》2008年4期。
[13]刘涛:《黑盏、天目、茶文化》,《文物季刊》1991年1期。
[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鲁山段店窑遗珍》,科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15]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6]梅国建:《段店窑鲁山花瓷》,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
[17]秦大树、赵文军、刘岩:《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5期。
[18]曹子元:《禹县苌庄唐代窑址初步调查》,《河南古瓷窑址资料汇编》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5年。
[19]刘建洲、王与刚:《内乡县大窑店瓷窑遗址的调查》,《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12期。
[20]赵凡奇:《交城窑三题》,《山西档案》2016年3期。
[21]詹颖:《邛窑十方堂遗址调查纪略》,《文艺研究》2013年3期。
[22]马萌萌:《黑釉凸线纹瓷器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2期。
[23]冯先铭等:《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24]秦大树:《宋元时期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装饰工艺的成就及其所反映的问题》,《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5]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址调查》,《文物》1964年8期。
[2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