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人在得到火药和火器技术后能够超过中国?
元朝末年,各地义军起兵反元,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争霸战中,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的火器。1363年4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陈友谅一开始攻打洪都抚州门,破坏城墙三十多丈,抚州门守将邓愈便集结火铳兵,在城坏处连放火铳才击退敌军,保住洪都不失。
除了陆战之外,朱元璋与陈友谅还有一次规模宏大的水炮舰对攻。《国初事迹》载:“陈友谅亲率大船进都阳湖来侵,徐达弃围援之战,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上亲领舟师往征,衣甲、铠仗、旗帜火炮、火统、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白船(明军)往来湖中,仰而射红船(汉军)……比至红船三百步间,箭铳、将军筒、标叉俱发如雨,红船将士无所躲避..........”
鉴于火器的威力和重要性,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十三年(1380)下令,每100名兵士,火铳兵要占10名。此后,明军火器在与麓川土司思伦发的战争中,也展现了卓越的战斗力。
当永乐皇帝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打败侄子建文帝登上皇位,明朝火器又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其数量质量、战术运用等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另外,铜火统火门上还新添了火药槽和火门盖,火门盖可以自由开合,这样就防止了风雨天气对火药的吹散和打湿,保证作战时尽量免受环境影响,从铭文上可以看到这些铜火统都有生产和编制序号,而序号都排到了三万,四万、甚至六万。可见永乐朝器生产和装备的庞大数量。
除传统铜火统外,永乐时期还有种著名的火统,就是神机统。神机统以点钢箭做投射物,借火药爆发飞出杀敌。嘉靖年间,神机统被尹耕改为发射铅弹。很多人认为神机统是自越南之役所得,但据查,明军在初入越南时便已装备并使用神机铳。
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对外战争,永乐皇帝朱增设兵仗、军器二局,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制造数量。如水乐四年(1406)记载,朱棣“命兵仗局造统一万七百,(神机)箭十有二万五千备御边之用”。此后,朱棣更在15世纪初就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火器队——神机营。明军也划时代地发明了冷热结合的战法,即著名的“永乐枪阵”。
从史料可以看出,“永乐枪阵”是一种“冷热混合”大型方阵(最多以马步十万人为一营),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明军装备火器,其火器的有效射程是一百步(约150米),已经能有效压制弓箭武器,取代了原战术体系中的早期火器释放缓的问题,单火器与弓箭、长枪、长刀、盾等冷兵器配合,作战时,长牌手位于本队最前端,将长牌立于地上,负责本队所有人的安全;长矛手长刀手,站在本队左右两侧,负责保护火统手的两侧,这样中间的火统手可以从容施展射击。骑兵队则负责追击数放,扩大战果,每队都有专门负责振运大药桶和管理火药的后勤兵,并且纪律严整,副若发现有擅自行动或偷放火统者,一律就地正法。
明朝的神机营和“永乐枪阵”,是中国人在古代世界火器史上到达的最高峰,但遗憾的是从此以后我们被欧洲反超,最终被西方列强打进了自家的家门。
众所周知,火药与火器是随着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向世界各地传播的。不过,虽然流传更广的说法是蒙古西征,将火药传播到了欧洲,但其实蒙古西征只是突入东欧、饮马多瑙河为止,并没有深入西欧地区。而中世纪欢洲落后的科学技术和充满迷信的社会氛围,使得东欧人无法理解与认识蒙古军队所使用的火药与火器,而更多将其归为妖法和怪兽。
火药和火器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再传到欧洲的。13世纪中后期,欧洲的知识分子从阿拉伯文的书里得到了火药知识,14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几个国家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逐渐获得了用火药进行火攻的方法。
那为什么欧洲人在得到火药和火器技术后能够后来居上呢?
首先,火药和火器是武器,战争是其推动与发展的最强推动力,而欧洲大陆诸强林立,从接触到火药和火器之后,鏖战不断、烽火不息。英法百年战争、胡斯战争、与奥斯曼帝国的长期战争、意大利战争(又称哈布斯堡一瓦卢瓦战争)、玫瑰战争、勃艮第战争,以及之后的八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打个没完。对胜利的渴望,让欧洲人殚精竭虑地探索与研究火药与火器的发展与使用。而明帝国在永乐朝之后,在军事上愈来愈趋于保守,周边的敌人如蒙古、女真部落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又鲜有火器强者。生于安乐毕竟不如生于忧患,孰优孰劣,可谓一目了然。
其次,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诸多科学领域突飞猛进,而同时期的中国士大夫们,重八股,轻技术,怎么可能为火药和火器的进步发展提供助力呢?
在两者共同作用之下,欧洲人在火药和火器领域后来居上,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